- 相關推薦
馬鈴薯產業(yè)化發(fā)展典型情況的調研報告
一、基本縣情
XX縣是國列省扶的重點貧困縣,也是一個典型的干旱山區(qū)農業(yè)縣,境內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土地支離破碎,干旱缺水,植被稀疏,災害頻繁,自然條件嚴酷。年均降雨量 350毫米 左右,最底僅為 216毫米 ,而年蒸發(fā)量高達 1400毫米 ,全縣轄XX個鄉(xiāng)、XX個鎮(zhèn)、XX個行政村,XX個合作社,全縣總人口XX萬人,其中農業(yè)人口XX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XX%,主要農作物有馬鈴薯、小麥、玉米。全縣總面積XX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XX萬畝,人均XX畝,其中山旱地XX萬畝,占XX%,川塬地XX萬畝,占XX%。2007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XX億元,其中農業(yè)產值XX億元,占XX%,,農民人均純收入XX元,人均占有糧食XX公斤。
二、馬鈴薯及糧食作物生產情況
根據年報數據,2007年,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XX萬畝,主要以馬鈴薯、玉米、小麥為主,其中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播種面積達XX萬畝;玉米X萬畝;小麥X萬畝;其它X萬畝。
。ㄒ唬、馬鈴薯生產情況
XX縣由于十年九旱,尤其是春夏旱比較嚴重,降雨少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土壤大部分為黑壚土和栗鈣土,富含鉀和鈣元素,而氮磷相對不足,土層深厚,疏松,所有這些土壤、氣候特性都適宜馬鈴薯生產,全縣馬鈴薯播種面積達到XX萬畝,占在冊耕地面積的XX%,而據土地詳查和實際調查情況,全縣馬鈴薯播種面積在30-35萬畝之間(全縣詳查耕地面積為XX萬畝),全縣馬鈴薯年產量在XX萬噸之間,其中外銷量在XX萬噸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這樣說,馬鈴薯是XX縣的第一大支柱產業(yè),東鄉(xiāng)廣大山區(qū)人民既靠它解決吃飯問題,又靠它解決花錢問題。
而XX縣由于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使所產馬鈴薯產品以個大、薯形好、淀粉含量高、口味好而被譽稱為“東鄉(xiāng)洋芋”,享譽省內外。且由于十年九旱,種植馬鈴薯比種植其它農作物效益相對較好,因此,縣上歷屆黨政部門領導和相關部門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積極合理地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農業(yè)部門在每年下達農作物播種指導性計劃時,逐年擴大馬鈴薯播種計劃面積,使馬鈴薯播種面積從1996年的13萬畝擴大到2007年的XX萬畝,增長了10.5萬畝,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也由XX%上升到67.1%。總體來說,全縣馬鈴薯生產目前仍處在一種比較落后的狀態(tài),總體科技應用水平比較低下,耕作管理相對粗放,馬鈴薯作為一種高產作物,其增產潛力遠遠沒有發(fā)揮出來,而通過品種改良,科學配方施肥和精細管理,其至少還有20-50%的增產潛力。
。ǘ⒂衩咨a情況
在我縣XX個鄉(xiāng)鎮(zhèn)普遍種植,是川塬區(qū)主要糧食作物,在我縣的XX、XX、XX、XX、XX等川塬區(qū)鄉(xiāng)的有豫玉22號,平均畝產851公斤;金穗平均畝產648公斤;沈單平均畝產652公斤。山區(qū)海拔2200-2400米的區(qū)域,應用地膜覆蓋技術種植面積在進一步擴大,主要種植酒單2號平均畝產為403公斤、酒單3號平均畝產為452公斤、酒單4號平均畝產為654公斤。其中XX鄉(xiāng)紅崖村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示范區(qū)平均畝產750.6公斤。
。ㄈ、小麥生產情況
我縣普遍以春小麥為主,近年來冬小麥也有一定發(fā)展,種植面積達1萬畝,冬小麥品種有9236、C4。春小麥主要品種有阿依三、稀播、臨麥、三根芒等。北部山區(qū)平均畝產175公斤,南部半干旱地區(qū)平均畝產240公斤,全縣小麥平均畝產220公斤。
三、馬鈴薯脫毒薯應用及質量標準化體系建設情況
以前,XX縣種植的馬鈴薯主要品種為渭薯1號,其中90%該品種在當地有近20年的栽培歷史。由于該品種長期沒有更換,使馬鈴薯品種退化嚴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環(huán)腐病等病害嚴重,產量急劇下滑。從1999年開始,縣上開始從XX縣省農科院脫毒馬鈴薯繁育中心基地陸續(xù)調進渭薯8號、渭薯1號等馬鈴薯良種300多萬公斤,群眾也通過多種渠道從臨洮等地購買和兌換馬鈴薯良種,緩解了馬鈴薯品種退化嚴重的現象,改變了馬鈴薯品種單一的狀況。當前東鄉(xiāng)縣種植的馬鈴薯主要品種有隴薯3號、隴薯6號、渭薯1號。為了從根本上改變XX縣馬鈴薯品種落后的現象,從2003年開始,XX縣農業(yè)局積極與前來XX縣幫助扶貧的XXXXXXX合作,共同開展脫毒馬鈴薯繁育推廣工作,開創(chuàng)了東鄉(xiāng)縣脫毒馬鈴薯繁育推廣工作的新紀元。2003至2008年,該項目共投入資金1168萬元,其中XX投資753萬元,縣上自籌415萬元。在縣農業(yè)局建立了副科級事業(yè)建制的縣脫毒馬鈴薯繁育推廣中心,組建了脫毒馬鈴薯組培室、日光培養(yǎng)室,在XX園藝場建立了脫毒馬鈴薯引種、試驗示范和培育基地,購置了拖拉機、挖掘機、噴藥機等全變現代化的機械設備,修建了能存貯700噸種薯的貯藏庫一座,于2008年投資120萬元,新建可貯藏1400噸的種薯貯藏窖一座,目前已基本建成。在周邊地區(qū)與當地農戶簽訂協議,建立了約2000畝的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
1、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生產情況:
(1)、2008年快繁脫毒苗80萬株,其中隴薯3號70萬株,愛德華國等國外引品種10萬株,在坪莊繁育基地原原種網棚田進行無土栽培6.1畝;2007年培育脫毒苗60萬株,收獲微型薯105萬粒。
。2)、2007年栽培原種網棚田90畝,畝產1750公斤,收獲原種12.3萬公斤。2008年栽培原種網棚田130畝。
。3)、2007年栽培一級良種田209畝,壓濾機濾布平均畝產為2768公斤,總產量57.85萬公斤。2008年栽培一級種薯繁育田750畝。
。4)、2007年在基地周圍示范推廣脫毒種薯2000畝,平均畝產2750公斤。
2、全縣脫毒種薯推廣情況:經過幾年的脫毒種薯的應用推廣,使廣大農民普遍認識到脫毒種薯抗病性強、品質好、豐產穩(wěn)產的特點,加之近年來老品種退化嚴重,產量很低,農民種植觀念有了很大轉變,積極選用脫毒良種。通過基地繁育、外地調運、群眾互兌互換等方式相結合,2007年全縣統供脫毒良種XX噸,其中基地供種479.5噸,從外地調入1095.5噸,免費發(fā)放到全縣XX個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的14000多戶農戶中,加上農戶自行調劑兌換的良種,2007年全縣脫毒馬鈴薯良種種植面積達到19.6萬畝,其中一級種田1.5萬畝。經秋季測產,脫毒薯平均畝產達2100公斤,其中隴薯3號平均畝產2256公斤;隴薯6號平均畝產1930公斤;而傳統品種渭薯1號平均畝產為1570公斤,脫毒薯比渭薯1號平均畝增產530公斤,增產率為33.4%,按每公斤0.6元計,畝增收318元。
3、質量標準化體系建設情況
XX縣馬鈴薯主產區(qū)沒有工業(yè)“三廢”污染,群眾在生產中很少施用農藥,尤其不施劇毒和高殘留的農藥。2006年12月,XX縣21個鄉(xiāng)鎮(zhèn)的20萬畝馬鈴薯生產基地被省農牧廳監(jiān)測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產地,2007年2月,經農業(yè)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審定,我縣XX個馬鈴薯主要生產鄉(xiāng)鎮(zhèn)的XX萬噸馬鈴薯產品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日常生產中,由縣農業(yè)技術推廣站負責指導群眾,嚴格按無公害農產品標準進行生產。由于經費緊缺及缺乏有關標準依據等原因,東鄉(xiāng)縣還沒有制定出正式的“東鄉(xiāng)馬鈴薯”產品標準,計劃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冊“XX”商標。
四、馬鈴薯加工、營銷情況
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擴大,全縣40多萬噸馬鈴薯產量中,外銷量在20-25萬噸之間,馬鈴薯產品的運銷,帶動了一大批當地農戶,依靠販運馬鈴薯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收購網點遍布全縣山區(qū)21個鄉(xiāng)鎮(zhèn),全縣有200多戶農戶長期販運馬鈴薯,其中以XX鄉(xiāng)農民張兵創(chuàng)辦的“XX省XX馬鈴薯運銷公司”規(guī)模最大,年銷售馬鈴薯5萬噸,銷售收入3500萬元,將馬鈴薯運銷到青海、新疆、廣州、上海等地,為XX馬鈴薯打出了品牌,樹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縣的達板鎮(zhèn)和東塬鄉(xiāng)各建立了一家馬鈴薯淀粉加工廠,年設計加工精淀粉8000噸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馬鈴薯6萬噸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無馬鈴薯產品加工企業(yè)。但是近兩年,由于缺乏周轉資金,XX的精淀粉廠處于停產狀態(tài),XX鄉(xiāng)的精淀粉廠也因缺乏周轉資金,無鮮薯貯藏設備,正常年份只生產4個月左右,而2007年僅生產了一個月,今年還沒有生產,基本處于半停產狀態(tài)?上驳氖,通過招商引資,一座年可加工15000噸精淀粉的馬鈴薯加工企業(yè)已在XX鎮(zhèn)開工建設。
據調查,馬鈴薯精淀粉作為重要的工業(yè)原料,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印刷等行業(yè),國內外市場十分緊銷,價格也長期居高不下,上述兩家企業(yè)的淀粉產品曾主要銷往北京、天津等地,還出口日本、韓國等。因此,鑒于目前這種狀況,本縣馬鈴薯加工企業(yè)還明顯較少,加工轉化能力明顯不足。
XX縣馬鈴薯播種面積實際有30-35萬畝的規(guī)模,還可有5-10萬畝的發(fā)展?jié)摿Γ偯娣e可達40萬畝以上。因此,實現XX縣馬鈴薯的產業(yè)化發(fā)展,具有十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可以通過建立馬鈴薯龍頭企業(yè),實施科技興農戰(zhàn)略,加強品種改良,推廣種植淀粉型專用商品薯,開展訂單農業(yè)等方式,增加種植效益,促進馬鈴薯的產業(yè)化發(fā)展。
五、存在的問題
1、生產方面
主要存在單產不高,尤其是精品薯產量不高,沒有淀粉或蔬菜專用薯生產,群眾的商品意識不強,針對市場需求生產專用薯,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經濟收入的意識淡薄,耕作管理比較粗放,對病蟲害的防治意識不高,病蟲害除造成減產外,還使很大一部分馬鈴薯在存貯期間腐爛變質,造成很大的損失。田間勞作主要依靠人畜力,機械化應用程度低,極大地限制了規(guī)模生產的發(fā)展。
2、技術方面
與先進省市區(qū)相比,在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上有很大的差距,技術覆蓋率不足30%,有技術推廣經費缺乏方面的原因,濾布也有群眾的文化素質低的原因。
3、開發(fā)利用方面
開發(fā)利用方面主要存在商品開發(fā)程度低,所加工產品也只停留在初級產品上,市場培育意識不強,力度不大,在培育市場、開發(fā)終端市場方面,基本上還沒有形成一種很強的意識,具體運作幾乎為空白。在銷售運輸方面,呈現出在縣內小規(guī)模、小范圍、短距離販運方面勢頭強勁,而長途販運、開發(fā)大中城市市場方面明顯不足,本縣販運戶多是把馬鈴薯販運到XX市場、臨洮康家崖市場或交給本地兩家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yè)。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是充當了小商販或者二道販的角色,并沒有真正開拓出自己的市場,運銷收益也就微乎其微。
4、服務體系建設方面
縣上雖然對發(fā)展馬鈴薯產業(yè)化形成了共識,把馬鈴薯作為全縣第一大支柱產業(yè)來發(fā)展,也組建成立了縣脫毒馬鈴薯繁育推廣中心和馬鈴薯產業(yè)化辦公室,有十個鄉(xiāng)鎮(zhèn)成立了鄉(xiāng)鎮(zhèn)一級的農技站,開展日常技術推廣服務工作。但是,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如技術人員缺乏,現有技術人員缺乏再培訓,知識更新跟不上,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還有14個鄉(xiāng)鎮(zhèn)沒有鄉(xiāng)一級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全縣村級科技小組、科技示范戶幾乎名存實亡,技術推廣經費嚴重緊缺,很多先進實用技術不能很好地推廣應用。因此,各級政府應對這一問題引起高度重視,盡力克服困難,加大資金投入,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今后五年發(fā)展規(guī)劃與建議
XX縣馬鈴薯主要生產區(qū)域包括全縣XX個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的190個村,總耕地面積約46萬多畝。根據實際情況,今后五年,XX縣馬鈴薯產業(yè)要爭取達到初步的產業(yè)化。
一是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在現有25萬畝的基礎上,達到35萬畝,在種植規(guī)模上實現新的突破。
二是脫毒良種馬鈴薯播種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為實現這一目標,縣脫毒馬鈴薯繁育推廣中心培育馬鈴薯脫毒苗的規(guī)模于2010年達到130萬株,脫毒苗栽培日光溫室達到10座(12畝),防蟲網棚面積達到200畝,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種和示范推廣經費300萬元。
三是在生產目的上要打破小農經濟的思想,發(fā)展商品薯基地,通過精耕細作和病蟲害防治,努力提高馬鈴薯產量和質量,力爭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通過脫毒馬鈴薯新品種的繁育推廣,一方面提高單產,一方面利用我縣高海拔、氣候較冷涼的特點,力爭把我縣建成全州的脫毒良種繁育基地,為XX州及青海等地提供馬鈴薯良種,增加群眾收入。在全縣建立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10萬畝,每年為本縣及周邊縣市提供馬鈴薯良種15萬噸。
四是要建立自己的馬鈴薯加工大型龍頭企業(yè),使馬鈴薯在當地就能被加工轉化增值,以提升市場價格,增加種植效益。通過政府鼓勵和領導扶持,興建馬鈴薯薯片、薯條、精淀粉等加工龍頭企業(yè)2—3家,年加工轉化馬鈴薯鮮薯20萬噸左右,加工轉化率達到40—50%。
最終通過各種途徑,努力使全縣農民人均從馬鈴薯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
【馬鈴薯產業(yè)化發(fā)展典型情況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肉羊產業(yè)發(fā)展情況調研報告04-07
市產業(yè)發(fā)展情況調研報告06-22
快遞行業(yè)發(fā)展情況調研報告11-10
家庭農場發(fā)展情況調研報告06-21
旅游業(yè)發(fā)展情況的調研報告12-01
企業(yè)發(fā)展情況調研報告范文05-12
縣家庭農場發(fā)展情況調研報告06-21
學校發(fā)展情況調研工作報告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