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大全7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7篇,歡迎大家分享。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1
漢語,是我國的語言;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是華夏五千年來源遠流長的文化。
漢字一筆一劃間,變化無常,一個個形態(tài)各異的漢字如同翩躚而出的彩蝶,散發(fā)著生命的氣息和文化魅力。
正當外國人驚嘆于漢字結構的復雜多變,漢字造字的美妙、精巧時。而我們—華夏的子孫,卻漸漸淡忘了我們自己的語言,使?jié)h語漸漸成為被遺忘的'文化。
現(xiàn)代的人們,早已習慣在鍵盤上敲下一個又一個的標準的宋字體,在宣紙上的自由書寫已被漸漸淡忘,文字最本最真的涵義被疏離,一場關于漢字的危機已埋下伏筆。
記得我曾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則公益廣告,是關于漢字的。記者訪問了許多人,有學生,有工人,有職員……卻很少有人能正確書寫出“未雨綢繆”這一個成語。這本是一個常見的普通成語,卻很少有人寫出。這也意味著方塊字在中國人的心中被漸漸淡忘,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被漸漸淡忘!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提筆忘字的時候?本該會寫的漢字卻怎樣也想不出來?這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身為中國人,又怎能忘記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國的漢字呢?
漢語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是經(jīng)歷千錘百煉而成的智慧的結晶。從甲骨文到金文,又從金文到小篆,又從小篆到隸書……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改造,無數(shù)的精挑細選,才演變成了我們今天的漢字。我們無法想象一種文字的產(chǎn)生經(jīng)歷了多少的挫折,這也使得我們更不能遺忘屬于我們的文化。
漢語對于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用來交流的語言,更是我們不可忘記的文化、財富。我們是中國人,漢語是屬于我們的語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智慧的結晶。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不能放棄漢語,對于我們來說,漢語就是最美麗的語言!
語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鑰匙。只要我們不遺棄這把鑰匙,那么我們的國家、民族,就不會泯滅。放下手中敲打著的鍵盤吧,拿起筆,書寫出屬于我們的文化!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2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這是壯人僅次于春節(jié)的大節(jié)。從七月初七就已經(jīng)開始有節(jié)日的氣氛了。七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壯族受漢族的影響,也很同情這對難得相會的夫妻。但壯人還另有說法,認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來染布、做醋、煮藥,格外好,所以家家戶戶中午有人趕往河邊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當女兒節(jié),出嫁的女兒不但不像織女那樣渡過鵲橋?qū)し,反而離開夫家回到母親的懷抱。
初七過后,人們便為中元節(jié)辦貨,忙著趕圩采購香燭和鬼衣紙。節(jié)日到,家家戶戶殺雞宰鴨殺豬,一派節(jié)日氣氛。有的地方從初七開始就用鮮筍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開始大祭,供桌上擺滿了豬肉、整雞、整鴨、米粉、發(fā)糕、糍粑、糯飯,一直擺 到十六日。每次用膳這前,得先把供品熱一下,祭過祖,才能進餐,供桌下撂著一個很大的紙包袱,里面塞滿了藍、白、紫色紙剪成的鬼衣和紙錢。每次祭奠都燒一些,燒過之后,用芭蕉葉、海芋或荷葉包好灰燼,等到十六日最后一次燒完,一起包成兩大包,由一位老人頭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邊,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還燒紙船、紙馬和紙屋,讓祖先滿載而歸。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3
三月三是清明節(jié),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jié)。作為清明節(jié)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jié)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山野間不時傳來鞭炮聲,久久不絕于耳,山崗上,林篁間,白色的魂幡在墳頂?shù)闹窀蜕巷h動,造成了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壯族風俗,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認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
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是為三月三歌節(jié)。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把這一天定為壯族的節(jié)日。1984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歌節(jié),700多名來自各縣的歌手登臺獻藝,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連外國友人也遠渡重洋與壯人同享節(jié)日的歡樂。這期間,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動,然而更吸引人的則是搶花炮、演戲、雜技、武術表演、舞彩龍、舞彩鳳、唱采茶擂臺賽詩等多彩豐富的文娛活動,近年還添加了演新戲、放電影、球賽等。不過青年男女們的注重力大多不在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過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侶。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4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傳統(tǒng)文化更是源遠流長,豐富多采。有民間工藝陶瓷,民族藝術戲劇,國畫,風俗習慣端午節(jié)賽龍舟,元宵節(jié)鬧花燈等等。不過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間藝術——剪紙。
剪紙是中國的民間藝術瑰寶,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看了讓人羨慕不已,嘖嘖稱贊。剪紙的內(nèi)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鳥蟲魚獸,花草樹木,這些人們熟悉而又熱愛的自然景觀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jié)或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壽'"喜'等貼在門上,窗戶上來表示慶賀。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5
國慶節(jié)到了,中秋節(jié)到了,快樂的八天長假到了。我太高興了,因為可以暫時忘掉上學的煩惱,放松一下,感到渾身的輕松。我的計劃是,在假期的前幾天,卯足勁把假期作業(yè)做完,后邊就是我的真正假期了,我要瘋玩。
中秋節(ji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今年的國慶節(jié)和中秋節(jié)攜手到了,更是錦上添花。中秋節(jié)的中午,爸爸在長慶路的“大漢火鍋”飯店請爺爺、奶奶、大伯、大媽、姑姑和堂姐、表姐共十人吃團圓飯,爺爺、奶奶、大伯、大媽見到我可高興了,說我長高了,還問這問那,我們說說笑笑,高高興興地吃了頓團圓飯。
下午,爸爸媽媽帶我去鉆井院看望姥爺姥姥,一進門,姥爺正坐在客廳沙發(fā)上看電視,我大聲說:“姥爺好!”姥爺看到我高興地說:“哎呀!航航來了!”爸爸陪姥爺看電視說話,媽媽、小姨陪姥姥在廚房邊做飯邊聊天,我就去里邊房里和然然姐姐玩我喜歡的電腦游戲。晚飯在姥爺家吃的媽媽做的'面條,又香又好吃。后來,舅舅舅媽和油油哥哥也來了,我們玩到很晚才回家。
農(nóng)歷八月十六,是串親戚的時間。下午,爸爸帶我去看望了我的干爸干媽,干媽見到我很高興,給我拿哇哈哈營養(yǎng)快線和核桃露喝,還給我拿玩具讓我玩,問我學習怎么樣啊?我告訴她剛考了數(shù)學一百分,她聽了可高興了,爸爸也夸我最近有進步。
假期里,我還按照假前的約定,到同學家里玩了一天。剩下的時間在家里學習、看電視、玩網(wǎng)游,爸爸媽媽也給我放寬了限制,還特意給我買了我喜歡吃的老五仁月餅,好舒服啊!
不知不覺,八天假期很快就過去了,真是個快樂的假期,多想多過幾個這樣的假期啊!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6
霜降節(jié)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節(jié)日,已經(jīng)有360多年的歷史。這個節(jié)日流行在大新縣的`下雷、雷平及寶圩一帶,但影響擴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縣。正降日凌晨人們便帶糍粑、年米、肉、香燭等聚集玉音廟宇供祭。在清代,不但百姓祭奠,州官也必身著官服,率眾頂禮拜祭。1949年以后雖不舉行供祭。但紀念活動依然十分熱烈,有演戲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獅的,等等。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7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它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是精美的民間工藝藝術。在做這種手工時,有的用剪刀,有的用機器。
用鋒利的剪刀、刻刀剪紙時,可以在金銀箔、雪白的紙張、厚厚的`樹皮、嫩綠的樹葉上剪。古代的剪紙是在紙上畫出圖案,然后用刻刀沿著畫出的線刻出來,F(xiàn)在的剪紙是在電腦上畫出精美的圖案,然后輸入機器,機器就會自動剪出來的。剪出來的圖案還可以帖在衣柜上、窗戶上、門口上……
我在剪紙的時候,先拿來一張紙,把它沿對角折幾下,然后在上面剪,我一會兒剪長方形,一會兒剪正方形,一會兒剪三角形一會兒剪圓形。剪好了,我把它打開,哇!變成了一個美麗的窗花。我又拿來一張紙,把它沿對邊折幾下,然后在上面剪,我一會兒剪蝴蝶一會兒剪花朵。做完后,我把它打開,變成了幾只蝴蝶在花朵上飛來飛去,真有趣啊!
剪紙不但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且是我最喜歡做的手工!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相關文章: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經(jīng)典]03-01
【精選】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03-03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02-14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經(jīng)典)09-06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精選)10-21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精選】10-02
(精選)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09-26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精)02-18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通用]02-15
(推薦)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