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合集【9篇】
在學(xué)習(xí)、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1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旯(jié),又叫做脫軛節(jié)。在壯人的`意識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間的一般牲口。有一個故事說它四月初八誕生于天上,所以這天是牛王誕日,當(dāng)初因為陸地巖石裸露,黃土望不到邊,塵沙彌漫,嚴(yán)重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牛王奉命從天上來到人間,播種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種,誰知它弄湖涂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叢生,侵凌田禾。因此被罰留在人間吃草。但天上并沒有忘記它,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從天上下到凡間,保佑牛不瘟死因為是給牛過節(jié),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勞動。主人用楓葉水泡糯米蒸飯,然后先捏一團給牛吃。牛欄外安個小矮桌,擺上供品,點香燭,祭奠牛魔王,人們還要唱山歌,唱彩調(diào),歡慶牛的生日。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2
有一天,我夢見孫猴頭和太上老君聊了起來,只聽那猴頭說:“常聽人們說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要不然咱們什么時候下凡看看。”“好呀!”
我醒了過來,回味著夢中的內(nèi)容,突然想起曾在一本書上看過的內(nèi)容,年齡有禮貌的說法,如:不滿周歲是襁褓歲是孩提、十歲是黃口,因為雛鳥這時嘴是黃的,有些名人說的話傳承下來的,如: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的說法。還有花甲指60歲的老人、古稀指70歲的老人,古稀出自于蘇軾的'一首詩:人到70古來稀。相傳花甲和古稀也有一副對聯(lián),乾隆指著一位141歲的老人說出了上聯(lián):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有位叫紀(jì)曉嵐的學(xué)者靈機一動,對出了下聯(lián):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字60歲,花甲重逢是兩個60歲是120歲,三七是21歲,合起來是120歲。古稀是70歲,古稀雙慶指兩個70歲是140歲,一度春秋是一年也正好是141歲。怎么樣,傳統(tǒng)文化很有趣吧!
我們一定要發(fā)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讓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好好的繼承下去。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3
每年六月初二為莫大一王節(jié),是為紀(jì)念敢于反抗封建皇帝的壯族英雄莫一的。柳江、龍江兩岸的壯族群眾把他奉為祖先,在神龕上有寫有他的神位。每年六月二日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是各家宰雞殺鴨,焚香供祭,求他佑護壯家人安寧。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廟舉行盛大的儀式。供品用兩牲,即一頭豬,一頭牛。祭奠的也很非凡,要用豬和牛的`肉、骨頭、肝、腸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十二道菜也不能同時做,同時擺上神臺,而是隔一會送一道,十二道齊全,即可焚紙行禮,祭畢,將每道菜按全村戶數(shù)分份,每戶一人參加聚餐,禮成。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4
霜降節(jié)是紀(jì)念反抗外來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節(jié)日,已經(jīng)有360多年的歷史。這個節(jié)日流行在大新縣的下雷、雷平及寶圩一帶,但影響擴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縣。正降日凌晨人們便帶糍粑、年米、肉、香燭等聚集玉音廟宇供祭。在清代,不但百姓祭奠,州官也必身著官服,率眾頂禮拜祭。1949年以后雖不舉行供祭。但紀(jì)念活動依然十分熱烈,有演戲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獅的,等等。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5
小朋友,你見過糖畫嗎?糖畫是用溶化的黃糖制作成的。
關(guān)于糖畫還有一個小故事呢!從前,四川有個大詩人叫陳子昂。他喜歡吃黃糖,但吃法不同,他先把黃糖溶化后在干凈的桌子上畫一個小動物,等糖汁凝固后把“動物”拿在手中吃。后來,他到京城做了一個小官,因為沒事干,就如法炮制,正好被小太子看見了,就吵著要,陳子昂就給了太子一些。沒想到回到皇宮的小太子很快把糖畫吃完了,吵著還要,驚動了皇帝;实劬驼堦愖影旱交蕦m當(dāng)場制作。陳子昂因此升了官,還收了一些徒弟,將這門手藝一代代傳下去,就成了民間藝術(shù)“糖畫”。
我也利用空閑時間到河坊街看到了糖畫藝人制作糖畫的過程。他們用的工具是勺子、鏟子、鍋、溶化的黃糖和白色的石板。先付十元錢,然后撥動轉(zhuǎn)盤,指針轉(zhuǎn)到哪個圖案就畫哪個糖畫。制作糖畫要以很快的速度用勺子里的液體黃糖作畫,速度快慢和勺子的'傾斜決定了畫的線條粗細(xì)。隨著藝人上下左右地移動勺子,一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就出現(xiàn)了。
糖畫真奇妙。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6
這是流傳在紅水河畔東蘭、鳳山一帶的古老節(jié)日。每年從正月初一起,經(jīng)過找螞拐、孝螞拐及陪螞拐、葬螞拐三個階段,歷時一個月之久。螞拐節(jié)有兩個故事,其中一個說,很久以前兒子吃老子,殺老母過年。后來出了個孝敬父母的`東林,別人要來殺他的父母,他奪刀不讓。他也不去吃別人父母的肉。后來母親死了。他用棺裝殮守靈。屋外螞拐不理會東林悲傷,哇哇叫得人心煩。東林一氣之下,用開水澆了螞拐,誰知惹了大禍。大地斷蛙聲,日頭紅似火,天旱得大地干裂。后來布洛陀和姆洛甲說螞拐不是凡間之物,她是天上雷婆的天女,她一叫天才降甘霖,必須給她陪罪,請螞拐回村過年,這就是螞拐節(jié)日的來歷。另一個故事說,螞拐是雷王之子,被當(dāng)作天使派到人間,他一叫雷王就給人間雨水,所以人們很感激他,死了吊孝,如敬考妣。這些傳說,都和螞拐是壯族圖騰有關(guān)。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7
每逢春節(jié)快到時,大家都手忙腳亂地做準(zhǔn)備,有的買鞭炮,有的買新衣服或紅袍,有的買紅對聯(lián)。
在我腦海中,一個問號在問我:為什么人們總是這樣忙?我把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笑咪咪地說:“這里面還有個傳說呢!”我很感興趣,就纏住媽媽給我講講,媽媽講起了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頭叫“年”的怪獸,它一來百姓們就會措手無知的.被它吃掉。它常年隱居于深海,每逢農(nóng)歷12月30日,“年”就爬上岸殺人滅口。天上的神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派出了一位大仙下凡,殺妖降魔,去幫助百姓們。一年離12月30日還差一天時人們收拾東西,逃去了深山之中。有一位老婆婆年紀(jì)大了,跑得很慢,在逃跑中,碰倒了一位老人,老婆婆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對.對不起,我急著趕路一一不小心..實在是對不起了!”老人不緊不慢地說:“沒關(guān)系,我有些不明白為什么這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急著往山上跑呢?”老婆婆聽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道:“你可不知道,我們這兒,有個“年”的怪獸,它只要一上岸,百姓們都會被它吃掉的,我還是勸你快走吧,不然你也會變成“年”的口中之物了!”老人聽后,捧腹大笑:“我天不怕,地不怕,干嘛怕一頭怪獸呢?”說著拍了拍胸脯。老人住進了老婆婆家。傍晚,大地崩裂,原來是“年”來了。這次,“年”發(fā)現(xiàn)了不同之處:唯獨只有老婆婆家有燈,便仔細(xì)看,燈是紅色的,“年”首先是嚇了一跳,之后,猛烈奔向老婆婆家,這時門開了,老人從屋里走出來披著紅袍,拿著鞭炮,鞭炮發(fā)出了霹靂啪啦的響聲,沖著它張開大笑!澳辍币豢矗癖继麓蠛,再也不敢出來了。原來“年”最害怕紅色,和霹靂啪啦的聲音。三天后,村民回到村莊,發(fā)現(xiàn)房屋并沒有被“年”推翻。老婆婆恍然大悟,趕緊對村民說了這件事,村民們一聽,去到老婆婆家,原來,老人就是天上的神仙變的。老人治“年”有三個法寶:紅對聯(lián),鞭炮,紅袍。第二年人們試著用這三個法寶,“年”果然沒有再來了。后來,人們?yōu)榱思o(jì)念這位老神仙,并把農(nóng)歷的12月30日,定為過“年”,又叫春節(jié)。直到現(xiàn)在,每逢過“年”,春節(jié)時,人們照樣是穿新衣或
紅袍,放鞭炮,買紅對聯(lián).....!
媽媽講完后,我拍手叫好,原來,過“年”,春節(jié)也有傳說!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8
妃色的歲月在時光的空隙中漸漸沉淀下來,一聲銅質(zhì)編鐘渾厚而清亮的敲擊,穿越中華民族五千年陳跡斑斑的記憶,響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屈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傳承之路上屹立不倒,歷經(jīng)代代坎坷,最終在斑駁的老墻上靜靜綻放泫然的美麗。不知從何時起,我走進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世界,而后對它的鐘愛和癡迷也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漸漸地,我從中感悟到一個古老的國度點燃的文化之火。
源遠(yuǎn)流長的文化長河孕育中,褪去華麗的外衣,大浪淘沙,留下的一筆永久的財富,那便是五千年的沉淀—愛國情懷與民族魂!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zé)”歷來為世人所推崇,感悟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使我們一方面增強了愛國主義情感,另一方面也培養(yǎng)了我們的社會責(zé)任感。歷代民族英雄身上所體現(xiàn)的愛國主義精神讓我牢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使命。我想起了先秦哪那些宣揚禮儀仁道的先哲們,想起了“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文天祥,想起了那正直廉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官海瑞,想起了救國救民拋頭顱灑熱血的戊戌六君子……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這是我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學(xué)到的有一個價值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給了很好的詮釋。自古以來,不論在天災(zāi)還是人禍面前,中華兒女從不屈服和放棄。面對各種挑戰(zhàn)而不喪失斗志,敢于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fàn),永遠(yuǎn)保持著不屈不饒的精神,在我的人生中,需要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問題上,我更應(yīng)該做到“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這種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
瑰麗的詩篇是我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尋到的又一個收獲。我聽阮籍呼號“天下無智者,使豎子成名”而哭,那是魏晉的憤恨之淚。我在“草色遙看近卻無”中感受到春的氣息。在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事故變遷后,我又展望了“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蓬勃景象。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鐵骨錚錚,岳飛“壯志饑餐胡虜肉”的豪情壯志,都讓我深深的沉醉。流芳百世的不只是他們絕妙的詩句,還有他們的忠肝義膽,就像秋之落葉,那般返往。
古人描繪的美好生活,龍鳳成祥,仙鶴長鳴,神鹿奔躍,日月輪回,世代不息。中華文化源遠(yuǎn)流長,東方文化美德幾千年長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與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復(fù)興,才有完整意義上的民族偉大復(fù)興;蛟S久久地回味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里難免會汲取一些浩然正氣吧,中華五千年沉淀的獨有的忠孝、愛國民族魂、瑰麗詩篇、道德也值得我們受用一生。宛如冬天里徹骨寒風(fēng),落拓不羈。這些精神,于是化為血液,流動在文化的全身,于是成為烙印,鐫刻著中華的文明,于是成為一種永恒的文化流轉(zhuǎn)。徜徉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海洋里,不知何時,我走進了它的世界,幸福的我流連于它的世界里,找不到出口。此時,僅需一杯清茶,伴隨著傳統(tǒng)文化流入心田,就可以領(lǐng)略到傳統(tǒng)文化的無窮魅力。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 篇9
三月三是清明節(jié),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jié)。作為清明節(jié)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jié)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山野間不時傳來鞭炮聲,久久不絕于耳,山崗上,林篁間,白色的魂幡在墳頂?shù)闹窀蜕巷h動,造成了一種神秘肅穆的氣氛。壯族風(fēng)俗,供品必須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認(rèn)為,帶回家會招鬼進門。
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是為三月三歌節(jié)。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把這一天定為壯族的節(jié)日。1984年在南寧舉行了首屆歌節(jié),700多名來自各縣的.歌手登臺獻藝,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連外國友人也遠(yuǎn)渡重洋與壯人同享節(jié)日的歡樂。這期間,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動,然而更吸引人的則是搶花炮、演戲、雜技、武術(shù)表演、舞彩龍、舞彩鳳、唱采茶擂臺賽詩等多彩豐富的文娛活動,近年還添加了演新戲、放電影、球賽等。不過青年男女們的注重力大多不在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過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侶。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相關(guān)文章: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經(jīng)典]03-01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02-14
【精選】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03-03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經(jīng)典)09-06
【經(jīng)典】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01-22
(精選)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09-26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精選)10-21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02-27
描寫文化傳統(tǒng)的作文(精選)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