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廣西熱門景點導游詞
廣西熱門景點有很多,以下是為大家準備好的:德天瀑布、伏波山、桂林蘆笛巖導游詞,請閱讀!
桂林蘆笛巖導游詞【1】
各位團友、各位游客,大家早晨好!
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大家叫我小* 好了。
歡迎大家前來游覽蘆笛巖。
很高興為大家解說。
蘆笛巖是國家4A級景區(qū),也是桂林山水的一顆明珠。
由于游人較多,洞內道路曲折,各景點的燈光是講完一段后自動關閉的,為了大家的安全和更好地參觀游覽,請大家不要走散,不要攀爬鐘乳石照相,不要高聲說話,不要吸煙。
希望大家能配合我做好導游工作。
我們的服務口號是“笑迎天下客,滿意在蘆笛”。
希望我的講解能伴隨你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現(xiàn)在請大家隨我到巖洞里游覽。
蘆笛巖位于桂林市西北桃花江畔,在光明山的南側山腰。
洞口原長有一種蘆荻草,傳說可以做笛子,吹出悅耳動聽的聲音,蘆笛巖因此得名。
蘆笛巖的形成經(jīng)歷了漫長的年代,100萬年前這里原是一個古地下湖,由于地殼運動山體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變成了山洞。
后來,雨水形成的地下水沿著山體中許許多多的破碎帶流動,溶解了巖石中的碳酸鈣,變成了含有碳酸根與鈣離子的溶液。
當?shù)叵滤畯膸r石縫隙流到洞中時,二氧化碳溢出;鈣離子就沉淀結晶,經(jīng)過長年的積累形成千姿百態(tài)的鐘乳石,人們稱贊蘆笛巖是一座大自然的藝術之宮。
遠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人來蘆笛巖游覽,蘆笛巖的石壁上留下了不少古人的墨跡,但歷代都沒有開發(fā)。
蘆笛巖于1959年開始進行勘測與建設。
1962年正式對游人開放。
自開放以來,蘆笛巖曾先后接待了鄧小平、李鵬、朱镕基、李瑞環(huán)等黨和領導人。
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卡特;聯(lián)合國前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等8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也曾前來參觀游覽。
蘆笛巖洞深240米,最寬處93米,最大高度18米,游覽路程約500米,游覽時間大約40分鐘。
1.獅嶺朝霞
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由許多鐘乳石組成的壯麗圖景:有挺拔的山峰,有茂密的森林,還有濃陰遮天的千年古樹。
每當太陽初升就有成群的獅子迎著朝陽在森林里盡情地歡舞,使整個森林充滿了蓬蓬勃勃的朝氣。
這里有一頭大獅子,這是頭部,這是身部,這是尾巴。
它正看護著那邊的一群玩耍的小獅子,這個景叫“獅嶺朝霞”。
這些山峰、古樹、獅子都是由洞頂?shù)嗡纬傻溺娙槭,含有鈣離子的水從裂縫中滴下來,經(jīng)過上萬年以至幾十萬年的積累,結晶成懸掛在洞頂?shù)氖娙?水滴到地上,形成從下往上長的石筍;經(jīng)過漫長的年代,石筍和石鐘乳連接起來,形成了石柱。
這一類由滴水形成的鐘乳石稱為滴石類次生化學沉積物。
中國有句成語說“水滴石穿”,在蘆笛巖卻是水滴石長,只要有滴水活動,鐘乳石就會不停地生長。
2.紅羅寶帳
這像是一床圓頂蚊帳,這是帳頂,這是帳布,蚊帳的一半已經(jīng)整齊地折疊起來了。
帳頂叫穴盾,像古代兵器盾牌,國外叫它調色板。
穴盾由從洞壁裂縫擠壓出來的滲透水形成。
水流形成穴盾上下兩塊圓形盾板,兩塊盾板中間是空的,水從盾板夾縫向外流出,又形成了下部的石幔。
當石幔長達2—3米時,石盾和石幔合起來就形成了盾帳,在外形上宛如一床圓頂蚊帳。
盾帳右下方有一只美國火雞,火雞的尾巴上有一只小駝鳥。
伏波山導游詞【2】
伏波山瀕臨漓江,孤峰雄峙,東枕江水,遇阻回瀾。
園內集中了山、水、洞、石、庭園、文物、六美兼具,有“伏波勝境”之譽。
伏波山 位于漓江之濱,孤峰雄峙,半枕陸地,半插江潭,遏阻洄瀾,故以為名。
又因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經(jīng)此,有遠珠伏波傳聞得名。
唐時山上曾建有伏波將軍庭。
現(xiàn)有癸水亭、聽濤閣、半山亭、遠珠洞、試劍石、千佛巖、珊瑚巖等名勝,還有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鍋“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 鐘,為清定南王孔有德女兒為悼其父所鑄。
遠珠洞內的試劍石,緊靠漓江,為一自洞頂垂懸而下之巨石,距地面僅寸許,戛然而斷,實為奇觀。
相傳為伏波將軍試劍所致。
遠珠洞和千佛巖,分布著不少唐宋摩崖石刻和佛教摩崖造像,古稱“伏波勝境”。
伏波勝境 在伏波山公園中,在三開對稱、硬脊斜坡、黃琉璃瓦蓋的仿古牌坊建筑。
主體建筑上有楚圖南書“伏波晚棹”的匾額:4根主柱上掛著張安治撰書的264字長聯(lián)。
“伏波勝境”豐富了園容,并起點景的作用。
伏波回廊 在伏波山第2級平臺上,為“凵”形游廊建筑,伏波山前的土坡,形成兩級平臺,為使二者融為有機的整體,建造了這組回廊。
在這級平臺上,沿東南邊緣建筑游廊,與平臺北邊的擋土墻自然形成一個院落,院內種植花木。
廊前置亭,亭內存放古代“千人鍋”。
順游廊拾級而登,達第3級平臺,平臺與茶室和庭院相銜。
回廊曲折有致,步移景換,妙趣橫生。
鐘亭 位于伏波山南麓,還珠洞南口西側,為單層翹檐攢尖頂4角方亭。
高4.7米、,寬4.5米。
長4.4米,面積19.8平方米。
因亭中存放古鐘而得名。
鐘亭方正古樸,與文物協(xié)調和諧。
古鐵鐘高2.5米,徑1.7米,重2524公斤,鑄造于清康熙八年(1669),用以宣揚孔有德封藩建旗之功。
孔有德、明將,從清兵入關,有功、封定南王,鎮(zhèn)廣西、順治八年(1651)創(chuàng)建定粵寺。
翌年農(nóng)民軍領袖李定國克桂林城,孔有德自縊。
15年后,其婿孫延齡、女孔四貞至桂林任廣西將軍和儀衛(wèi)執(zhí)事,擴建定粵禪寺,并鑄鐘以紀戰(zhàn)功。
鐘頂部有《多心經(jīng)》一卷;四周各欄用“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作銘文的引首;鐘體為“本旗功德主金名”,實則是當年軍事頭目的名錄,以宗教掩蓋政治目的。
這口鐘,過去作為寺門的法器,現(xiàn)在成了歷史發(fā)展的見證。
還珠洞 又名伏波巖、玩珠洞,在伏波山腹。
現(xiàn)在的主洞口南向,高2米,洞內高4~6米,寬6~8米,總長127米。
洞底面積約612平方米。
洞受北西向南北兩組裂隙制約,沿平緩的巖層層面和裂隙經(jīng)溶解與沖刷發(fā)育形成,距今約1萬年。
古時,還珠洞臨江東向,唯有泛舟而進的東口,因稱東巖。
此洞有各種傳說:“一說漢伏波將軍在此試劍,故以伏波名巖;一說有老龍在洞中玩珠,稱玩珠洞;或說馬援南征,載薏苡歸,龍王疑為珠,風浪大作,盡傾于此乃至,所以叫還珠洞。
這幾種稱謂,唐宋以來都相繼沿用,現(xiàn)在刻”還珠洞“3字于南口東壁,以作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