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市民居住需求情況調查報告2017
報告的主題應與調查主題一致;根據調查和分析的結果,重新再確認主題;主題宜小不宜大,且宜集中;與標題協(xié)調一致,避免文題不符。小編整理了市民居住需求情況調查報告,歡迎欣賞與借鑒。
xx市統(tǒng)計局在“xx統(tǒng)計”門戶網站和街頭對市民進行訪問,就居住需求、主要目的,以及對本市即將出臺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建議等內容開展了一次調查。調查顯示,在房產宏觀調控新政下,本市市民購房觀望氣氛仍濃,約半數受訪者有購房欲望,但近三年無計劃,近四成的受訪者不打算購房,僅一成左右受訪者欲在三年內購房,以改善型和安置型需求為主力,房價過高、貸款負擔過重是主因,同時受訪者最希望政府多提供生活便利、配套成熟的公租房。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采用網上調查和街頭訪問相結合,共收回問卷1810份。從戶籍上來看,xx戶籍89.8%,非xx戶籍10.2%;從年齡上來看,80后和70后兩者分別為54.5%和25.4%;從工作單位性質上來看,私營企業(yè)和國家機關、行政事業(yè)單位為主體,分別46.2%和25.9%;從參加工作年數上來看,主要是5-10年和10-20年的群體,分別占34.1%和36.2%。從以上受訪者構成顯示,此次網上調查的參與面廣,涉及各層次居民,因此他們的看法基本反映出本市市民居住情況的問題(見下圖)。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對象分類 | 百分比(%) |
1、按年齡分: | |
1、90后 | 9.8% |
2、80后 | 54.5% |
3、70后 | 25.4% |
4、60后 | 7.2% |
5、60后以下 | 3.1% |
2、按參加工作的年數分: | |
1.不到5年 | 16.7% |
2. 5-10年 | 34.1% |
3. 10-20年 | 36.2% |
4. 20年以上 | 12.0% |
5.尚未工作 | 1.0% |
3、按文化程度分: | |
1.小學及以下 | 1.0% |
2.初中 | 4.5% |
3.高中(含中專、技校) | 14.8% |
4.大專 | 42.5% |
5.本科及以上 | 37.2% |
4、按工作單位性質分: | |
1.國家機關、行政事業(yè)單位 | 25.9% |
2.國有企業(yè) | 8.0% |
3.私營企業(yè) | 46.2% |
4.外資或中外合資企業(yè) | 1.4% |
5.社會組織機構 | 1.7% |
6.個體工商戶 | 5.6% |
7.自由職業(yè) | 4.3% |
8.其他 | 7.0% |
5、按職業(yè)分: | |
1.工薪階層 | 77.7% |
2.企業(yè)負責人 | 4.1% |
3.外來務工人員 | 2.7% |
4.普通群眾 | 7.1% |
5.離退休 | 1.5% |
6.其他 | 6.9% |
二、市民居住需求狀況
(一)觀望態(tài)度明顯,短期購房意愿低迷
受房貸新政的影響,有44.5%的受訪者對購房持觀望態(tài)度。有39.2%的受訪者無購房計劃,這部分群體主要是目前已經具備一定的住房條件,沒有迫切的購房需求。有5.9%的受訪者計劃在2-3年有購房意愿,有6.5%的受訪者認為3年以后會有所考慮。而僅有3.9%的受訪者表示出較為明確的購房意愿,計劃一年內購房,這也反映出短期購房意愿比較低迷。
(二)改善型住房和婚房為購房需求主力,投資投機性需求顯著降低
1.改善型需求和剛性需求成為主力。調查顯示,有購房意愿的受訪者中,50.8%的受訪者是為了改善現有居住條件,將改善現有居住條件作為購房的首要目的,16.5%的受訪者是購置婚房成家立業(yè)的剛性需求。
2.其他需求呈現多樣化。調查顯示,為子女購房、其他目的和為父母購房分別占13.6%、12.0%和2.2%。
3.投機投資性需求明顯減少。幾年來本市連續(xù)出臺實施的房地產市場調控系列政策,抑制投資投機性需求效果顯著。僅有4.9%為投資升值而購房。
(三)居住需求由剛需向舒適性轉變,居住環(huán)境和基礎設施的完善成為購房的重要選擇因素
1.市民對居住周邊環(huán)境最為看重。有32.9%的受訪者認為居住的周邊環(huán)境是選擇的主要原因,周邊環(huán)境包括空氣質量、休閑運動場所、社會風氣和治安。
2.市民對居住周邊的生活服務設施需求強烈。有25.5%的受訪者認為隨著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對商業(yè)服務設施和文教體衛(wèi)設施要求比較強烈。
3.市民對居住區(qū)的交通便利要求比較高。有24.6%的受訪者認為在生活節(jié)奏越發(fā)加快的今天,出行交通便利是保證生活質量的重要方面,現在正越來越被市民所看重。
4.市民對居住區(qū)的基本生活配套設施的期待較大。有17.0%的受訪者認為房屋品質、基本生活配套設施也是市民購房時較為看重的因素。
(四)市區(qū)為居住地首選目標,其他地點為輔
根據實際情況,以及考慮綜合因素,有73.1%的受訪者對居住的地點更傾向市區(qū),有8.6%的受訪者選擇在虹橋,有8.3%的受訪者選擇柳市,有3.3%的受訪者選擇北白象,有6.8%的受訪者選擇其他地方。
三、房價和居住需求的基本看法
針對房價變化的影響,42.0%的受訪者認為財富縮水,29.8%的受訪者認為可以購買到更合適的房子,28.2%的受訪者認為沒有影響。
(一)當前房市雖然低迷,但是房價仍然過高
33.4%的受訪者認為房價過高,難以承受首付,主要原因是房地產市場雖然低迷,但是房價仍然過高,尤其是在住房面積方面沒有太多梯度分布,基本上以大戶型居多,可選擇的余地不大。21.6%的受訪者認為貸款壓力大,會影響正常生活,據有關資料顯示還貸時間過長將長期影響居民生活質量,另外,過高的房屋租賃價格也將擠占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費性支出,降低生活質量。15.4%的受訪者認為房價過高,未來升值潛力不大,將直接面臨財富縮水的風險。14.5%的受訪者認為目前居住條件較好,改善需求不迫切,這一部分人群沒有明顯的居住壓力。7.4%的受訪者認為可以通過各類保障性住房政策解決居住問題,但是受目前的政策條件的限制,主要的受眾是低收入人群。2.7%的受訪者認為租房更經濟實惠,租金占收入比能夠使人接受。2.8%的受訪者認為有可能離開xx,2.2%的受訪者有其他不同的意見。
(二)60.0%的受訪者認為將來房價區(qū)間往下
受經濟疲軟和房貸新政的雙重影響,當前房地產市場普遍認為比較低迷。60.0%的受訪者認為房價區(qū)間往下,23.2%的受訪者認為房價區(qū)間保持不變,16.80%的受訪者認為房價區(qū)間往上。
(三)居住需求和意愿多樣化明顯
據調查資料顯示,有21.2%的受訪者建議在生活便利、公共交通沿線區(qū)域發(fā)展公租賃房,同時可以提高房屋的多樣性與適用性,“面積不用大,功能要全”,以滿足各種人群的需求。19.9%的受訪者希望公租房價格比市場租賃房優(yōu)惠,結合市場租金及租賃對象承受能力綜合確定、定期調整,略低于市場租金水平。也可采用市場定價,政府對收入水平較低的承租人給予適當的租金補貼。 18.4%的受訪者建議在配套成熟的普通商品住房小區(qū)中配建公租房,便于居住人群出行、生活。15.0%的受訪者希望可使用公積金支付公租房租金,目前租賃市場還不夠成熟,公積金審批制度還跟不上腳步。14.9%的受訪者希望所在單位自建面向職工的公租房,10.5%的受訪者建議多造農民工公寓,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公租房,多渠道籌集保障性住房房源,解決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并逐步改善本市新就業(yè)職工、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條件,滿足其基本住房需求。
四、對策和建議
(一)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提升居民居住質量。應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擴大居民享受政策的受眾面,促進居民居住用房制度的完善。
1.擴大公共租賃房供應。大力發(fā)展公共租賃房,進一步加強政策、資金、土地支持,采取新建、配建、改建等方式,擴大公共租賃房供給。2.加大限價和經濟適用房建設。多渠道落實保障性住房用地,完善資金籌措、建設運作和監(jiān)督管理等建設機制,繼續(xù)擴大廉租房受益面。3.加快推進以舊城舊村改造為重點的安居工程。確保舊城舊村改造依法合規(guī)、程序到位、陽光公平。比如深入推進樂成老城區(qū)的綜合改建和拆除重建,啟動城中村改造工程。4.嘗試引入社會資金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解決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的籌集,還可以為領取廉租住房租賃補貼的低收入家庭提供房源,解決部分中等收入人群的居住需求,緩解中低收入人群對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壓力。
(二)完善和細化居住區(qū)公共設施配套。建立以人的需求為導向,有利于實施的公共設施配套標準體系,指導公共設施配套規(guī)劃,控制預留公共設施用地,為有序建設準備條件。
1.加大對硬件設施的投入。將與居民日常生活聯系程度高的基礎設施作為強制性標準,優(yōu)化完善配套設施空間布局,比如休閑運動場所、商業(yè)服務設施和文教體衛(wèi)等基礎設施。2.改善居住區(qū)的軟環(huán)境。加強治安管理,整治空氣質量,滿足市民對生活、休憩、交流、出行的需要,增強居住區(qū)生活的互動性。
(三)大力推進農房集聚改造項目建設。以農房改造集聚建設作為推進中心鎮(zhèn)和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鼓勵農民到中心鎮(zhèn)和都市功能區(qū)集聚,加快推進農民向市民轉化。
1.加大對農房集聚項目建設。通過農房項目實現市民對住房市場和保障住房外的又一選擇,拓寬住房政策體系。2.加大對農房集聚項目建設的力度。解決部分中等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需求,緩解對商品房市場的供求壓力,促使商品房市場價格的理性回歸。3.嚴格項目管理明確目標責任。切實強化農房改造集聚建設項目的建設管理,精心設計,嚴格監(jiān)管,落實責任,確保工程建設的質量和安全;不斷加強對農房改造集聚建設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著力提升項目實施的水平。4.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大統(tǒng)籌力度,確保農房改造集聚建設項目資本金及時足額到位。要優(yōu)化財政資金支出結構,確保財政獎勵、土地收入、公共建設投入向中心鎮(zhèn)和新社區(qū)建設傾斜。切實發(fā)揮財政的激勵導向作用,積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農村基礎設施、公用事業(yè)、社會事業(yè)等領域。
(四)進一步提升市民的住房購買力。雖然限購限貸政策松綁有助于刺激改善性住房需求釋放,緩解樓市調整壓力,但如果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不配合房貸新政適度調整房價,那么政策托底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1.加快對房地產價格合理調節(jié)。隨著樓市周期性調整縱深演進,居民住宅投資價值理念出現明顯變化,一方面是房價上漲預期出現逆轉,另一方面是住宅投資趨向理性。在住宅投資價值理性回歸大背景下,只有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適度調整住宅銷售價格,才能配合房貸新政意圖,加快住宅去庫存進程,最終提高市民的購買力,才能實現房地產市場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2.完善對單身公寓和小戶型套房的建設。鼓勵房地產企業(yè)對單身公寓和小戶型的開發(fā),通過減少戶型面積,降低購房標準,解決剛需人群的需求。
【市民居住需求情況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民工需求情況調查報告11-30
在校學生需求情況調查報告01-08
需求調查報告04-24
學習需求的調查報告03-26
市場需求調查報告06-27
企業(yè)用工需求調查報告03-09
人才需求調查報告05-22
人才需求調查報告03-30
小區(qū)居住環(huán)境調查報告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