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 推薦度:
-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 推薦度:
-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
沒想到這是一本類似于人物傳記的書。閱讀前并沒有看簡介。只覺得這本書的書名詩意滿滿。
如果單純當做故事看,并不是很有趣,因為在敘述主人公的故事的主線之外加了許多看起來并無關(guān)聯(lián)的“旁枝末節(jié)”,有些生澀,有些看起來無趣。感覺毛姆是一個謙虛和善的人。不去管故事是否真實他用一種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方式敘述故事,使其讀起來有很強的真實感,但是內(nèi)容卻是一個在現(xiàn)實基礎(chǔ)上,“不切實際”追求理想的奇怪的甚至可怕的人的故事。
作品得到了眾人認可的.人不一定就一定有高尚的情操,但是他很有可能有跟別人很不一樣的地方。
斯特里克蘭一頭扎進理想的態(tài)度和重婚后的土著妻子愛塔是相配的。塔希提島這個包羅萬象的地方和他也是相配的,他在那里(塔希提島)終其一生,全身心地投入創(chuàng)作。原來錦衣玉食的妻子追求虛榮,要求他時刻戴起面具保持“體面”,他逃離。其后的女人又要占有他,企圖從繪畫手中奪走他,可是繪畫對他來說比一切都重要,他拋棄了妻子兒女和優(yōu)渥的生活,不是為了追求所謂“真正的愛情”,結(jié)果悲劇收場。那時候的斯特里克蘭冷漠得讓人害怕。
如果我身邊有這么一個人,我覺得他一定是個瘋子?墒钦l知道呢,我們看起來瘋子出毛病的部件,可能正在另一個領(lǐng)域發(fā)揮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2
在剛開始讀到這本小說主人公的時候,對他的外形,和個性的描寫總讓我聯(lián)想到梵高,原來小說主人公 Charles Strickland 的原型是Paul Gauguin (保羅 高更)。而高更和梵高的友誼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們在藝術(shù)上相互借鑒,共同學習,可分歧卻也無時不刻的存在著,最后倆人的友情在短暫的62天親密接觸后,以梵高的割耳鬧劇收場。
梵高瘋了,梵高死了,高更也從此離開巴黎去了南太平洋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島嶼Tahiti;其實兩個人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差不多是瘋子一樣的天才,梵高是確確實實的瘋子,高更可能還差那么一點兒就是瘋子了,所以他走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才最終達到了自己的藝術(shù)天堂,而梵高相對于他來說要幸運的多,梵高早早的找的.自己的藝術(shù)之路,在巔峰時刻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高更曾請求巴黎的朋友給他寄向日葵種子,由此可見他對梵高的懷念,我想他肯定后悔了,后悔在梵高最脆弱的日子里開了他,他對梵高的死肯定是愧疚的;
非常讓人慶幸的是,高更生命中最重要的在大溪地島上完成的作品《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像何處去?》并沒有像小說中那樣被燒毀,而是幸運的留存了下來;
高更的晚年確實是貧困交加,疾病纏身的,但是具體的情形誰也不知道,毛姆在小說中的描寫異常凄慘,可能是小說的緣故,作者加了很多大膽的猜想,和語言的加工,借此增加對主人公悲慘命運的烘托吧。我覺得毛姆這篇小說的主人公身上有著高更和梵高兩人的影子,高更和梵高的個體互相矛盾,他們的命運和對藝術(shù)的執(zhí)著又互相輝映,可能毛姆也是想對這段友誼給予些美好的詮釋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3
也許有些時候會痛恨自己的平庸,無所建樹,干什么事情都不能隨心所欲。是的,因為你我皆是俗人。我們癡迷于功利、金錢、欲望。但心底的某個角落總有一種聲音在吶喊,想沖破喉嚨。
《月亮與六便士》或許就是這么一個存在。它用理想與現(xiàn)實、藝術(shù)與生活、社會與自由、感情與理智的沖突貫穿小說。以斯特里克蘭展現(xiàn)出來。他本是一位平凡的證券經(jīng)紀人卻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畫畫而拋妻棄子,輾轉(zhuǎn)于巴黎、馬賽、南太平洋小島。對世俗嗤之以鼻,對藝術(shù)理想孜孜以求。直到死,依舊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樣的人可能在我們俗人看來真的很討厭:對什么都不在意,不在意家人,他們的死活、他們的未來;不在意恩情,朋友的關(guān)心冷嘲熱諷,甚至嘲笑朋友的熱情,對方是個不折不扣的蠢貨。
可能在世界上真的寸步難行,但是能在精神世界里馳騁又有何不可?畢竟生活不僅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有高高在上的'月亮,哪能對地上的六便士俯首稱臣。你可能覺得斯特里克蘭是個奇葩、蠢貨,可是無獨有偶,書中亦有一位外科醫(yī)生拋棄大好前程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或許是可惜,亦或是可憐,都不能使他感到一絲絲后悔。就以書中那描寫他的一段結(jié)束: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心平氣和,怎么能叫作賤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y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4
毛姆用一種平鋪直敘,不加修飾的手法近乎坦白地訴說了他所了解的斯特里克蘭的一生,這剛好跟斯特里克蘭畫畫的技法一樣,粗糙卻動人。
作為畫家,半路出家的斯特里克蘭毫無疑問是成功的,但作為父親,丈夫,朋友,股票經(jīng)紀這些角色,他可謂是不折不扣的失敗者,甚至是可以被世俗道德所譴責的對象。但這些在前者面前好像不值一提。
都說這是一本關(guān)于夢想的書,“滿地都是六便士,而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比绻麅H僅以此為例,來歌頌夢想的.偉大,未免有些空中樓閣與不切實際,很像成功學告訴你,只要朝著夢想不斷努力,就會成功。要知道,主角斯特里克蘭是一個被上天眷顧的寵兒,他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被賦予的夢想與才能,他所做的就是一直畫下去。而他的朋友斯特羅夫,因為僅僅被賦予了創(chuàng)作沖動卻沒有相應的才能,最終只能在追逐不切實際的夢想中迷失了自我。
所以,夢想不能一概而論,沒有誰比誰的更高級,我想對于查理芒格和巴菲特而言,六便士比月亮要神圣很多吧。
也許每個人都是帶著某種使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很幸運,但絕大多數(shù)人找到那使命可能要像去西天取經(jīng)一樣難,所以很多人中途就放棄了,過起了看似“合理”的生活。我覺得這本書想喚醒的就是這樣一群“合理”的人,不妨停下腳步,抬起頭,再試試看?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5
花了點時間,思考該如何評價這本好評如潮、被許多人奉為圭臬的書。
看到很多人在爭論到底應該抬頭仰望月亮,還是俯身去拾六便士,然后得出一個讓我很想呵呵的結(jié)論:要對這個庸俗的社會豎起中指,一頭扎進理想且永不回頭的人才是最酷的。毛姆塑造了一個冷漠自我的天才,借以藐視一個現(xiàn)代社會的文明人所倚重的一切,物質(zhì)、名利和人際,撕掉這層面具之后的我們還剩什么,我理解為三個層面,一是自我,二是自我對外界的感知,三是自我 感知的個性化表達。非要在月亮和六便士里選擇其一,大概就像在問你媽和我同時掉進水里你要救誰\這種智障問題一樣吧。斯特里克蘭是個極端設定的小說角色,極端自我又極端天才,人們可說他恃才傲物也可對他的成功頂禮膜拜,但如果他的一身臭毛病落在一個凡夫俗子身上,比如一個同樣不顧一切追尋夢想?yún)s最終失敗的人,眾人的評價一定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夢想與人情味、友善待人、社會道德感并不矛盾,相反其實我更喜歡布魯諾船長關(guān)于生活的溫和追求,這同樣是一種美。
整體來說有啟發(fā)有感想,其實可以打四星,扣掉一星純粹是因為部分對女性充滿惡意、過分刻薄的諷刺(不客氣地說一句,毛姆大概是個自命不凡的樸素唯物主義論者),以及不喜歡各種過于直白、充滿灌輸性的主題說教。
斯特里克蘭用繪畫這樣的方式來表現(xiàn)自己的感知,毛姆也是通過文字表達自己的看法,只是這看法是否被人認可就見仁見智了,我只是一個持保留意見的讀者。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6
第四部分(第十八章—第二十二章)小說中主人公在羅馬結(jié)識了畫家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非常重感情,但是在他那很容易就被打動的感情里面卻寒有某種愚蠢的東西,讓你接受了他好心腸的幫助卻絲毫沒有感激之情。他不斷受人傷害,可是他的性格又是那么善良,從來不肯懷恨人;即便挨了毒蛇咬,也不懂得吸取經(jīng)驗教訓,只要疼痛一過,又會心存憐憫地把蛇揣在懷里。
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好人。他極力肯定并向其他人推薦思特里克蘭德的畫作,不管思特里克蘭德是否領(lǐng)情;得知妻子和朋友背叛自己,他傷心難過卻還是要默默祝福,自己凈身出戶。
可就是這樣善良的一個人,總給人一種自說自話、自娛自樂的感覺。他每天為不同的人奔波忙碌著。他發(fā)放愛心、提供幫助,可又好像沒人領(lǐng)情的'樣子。他的生活好像是披著滑稽劇外衣的一出悲劇。他一個人在舞臺上惟妙惟肖地表演著,而臺下,空無一人。
面對妻子的背叛他說:“我愛她大大超過愛自己。在我看來,愛情一旦摻雜了自負,原因只能有一個,即你實際上還是最愛自己!
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有什么資格對別人善良。那什么是善良呢?善良并非為別人而活,不是犧牲自己去換取別人的幸福,而是想辦法讓大家過得更好。善良也是一種大智慧。施特略夫的善良,太過愚蠢和卑微。好人的世界會是一片祥和,而老好人的世界則會是哀鴻遍野。放棄底線,模糊邊界,不是真正的善良,而為了滿足自己的拯救情結(jié),到頭來遍體鱗傷、滿目瘡痍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最親最近的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7
剛看這本書的時候是被這句話所打動——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讀完全是卻沒有這句話,后來才知道這是一位評論家對毛姆的《人性的枷鎖》的評論,毛姆很喜歡這個說法便作為下一本的書名,而我則是因為這句話認識了斯朱蘭。
斯朱蘭,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就是“斯朱蘭非常憎,但我們?nèi)杂X得他很偉大!币驗闊釔,因為著魔,因為本能,他拋棄了一切,急速脫離原本幸福平穩(wěn)的常人生活軌跡,猛烈地沖撞向未知的藝術(shù)領(lǐng)域。他風餐露宿,衣衫襤褸,惡疾纏身,在藝術(shù)的殿堂門口撞得鮮血淋漓,血肉模糊。你以為他很可憐?想要為他投之以同情?可是他又是不屑一切,冷血而無情麻木地對待周遭的環(huán)境。大概,他的感情全都燃燒在了那揮動的畫筆下五彩的顏料里吧,他就像活在夢里,現(xiàn)實于他無足輕重。
因此,作為一個庸俗的時刻被“良心”監(jiān)督的.社會分子,我即鄙視斯朱蘭的荒誕行徑,冷血無情,卻又不得不佩服他勇于追求那遙不可及的月亮,不顧一切的果斷與堅決。如果說,藝術(shù)的最大妙趣在于藝術(shù)家的個性與生活,事實也大多如此,要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shù)家,往往是性怪誕孤僻,經(jīng)歷種種痛苦與不幸,幸福與快樂永遠與他們無關(guān),他們是異類,是孤獨者,是憑借著本能去傾注所有的熱情瘋狂癡迷著藝術(shù)。
月亮很美,孤傲而冷清地掛在高空,可惜我要俯身去撿那六便士了。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8
作家把一種性格放大到極致,讓我們?nèi)ンw會感受每個人骨子里都有的那一點點對理想的追求。
這本書說是寫于一戰(zhàn)期間,想要給當時迷茫的人們一些鼓勵,希冀人們不致于在戰(zhàn)后對生活百無聊賴。不知道這本書對于那些人是不是真的起到指引心的作用?
看這本書的時候,很佩服斯特蘭的自私,內(nèi)心沒有一絲愧疚波瀾不驚地就拋妻棄子去到巴黎,全身心學畫畫。其實很羨慕,可是轉(zhuǎn)念想想,現(xiàn)在的人有幾個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追求?怕是渾渾噩噩地多些。
斯特蘭其實往小了看可以是力爭上位的庸庸白領(lǐng),只是沒那么徹底,仍舊在自己的生活圈里,會為自己做一點點娛樂的事感到負罪感,但無法避免,那些事總是很克制地去做,這樣良心才回安寧。
最后,斯特蘭終于去到大溪地,這個地設十分符合他種種要求的地方。愛塔料理他的起居,充當他的畫模,滿足他自己痛恨至死的'性欲,不打擾他的內(nèi)心世界,事事遵從他的意見,他大概不會想到此生能遇到愛塔這樣一個完美伴侶吧。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并不總能像他這樣美滿地按著自己所思所想去過日子,但他到底喚醒了一些心底里有執(zhí)念的人。
第一次看毛姆的書,書名沒有在書里出現(xiàn)過,不知道怎么講對這本書的感覺,可能是沒有感覺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9
社會秩序、道德倫理、責任和愛欲等等,將斯朱蘭束縛成一個平庸乏味的證券經(jīng)紀人,以致附庸風雅的妻子都不愿在人前提及。當他斬斷世俗的束縛時,人物特性也鮮活了。到最后遷徙至大溪地,個人的自由得到了最大的釋放,他幾乎能拋卻一切去開拓他內(nèi)心追求的領(lǐng)域乃至造就一個震撼人心的國度。在文明社會里,他四十歲后的為人無疑是殘酷冷漠的,但他自己十分清楚,只有這樣才能不讓自己泥于世俗世界,才能最大限度地循著意志的驅(qū)動去追求他隱隱看到的那個境界。正如《五燈會元》所書:“向里內(nèi)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
大溪地的那個船長和到埃及墮落的`外科醫(yī)生只是主角的陪襯,三個人都有一個相同點,,最后都轉(zhuǎn)向?qū)ψ杂梢庵镜淖非,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德克和他妻子似乎是反襯,使人蒙蔽者,愛與欲也。
本書作者似乎只是在轉(zhuǎn)述一種理念,自身只是走馬觀花?赡苁怯迷~輕佻,抑或篇幅不夠長,或者作者以第一人稱的介入擾亂,導致這個理念并非突出。或許意志自由這種東西本身與世相違。前言中將作者評價為二等中的一等,私以為有足夠道理的。一等是因為作者很會講故事,二等是因為作者只止于講故事。不過對于吃瓜看眾來說,我們吃瓜,你講故事就行了[微笑]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0
原來聽說這本書在講月亮和六便士,在講夢想和現(xiàn)實。讀了之后想的更多的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我也有曾逃離社會,逃離責任的時候,但我終究安定下來,有了家庭有了老婆孩子。就像許多人一樣,他們想逃離社會,逃離負擔,去追求真正的自我,有很多人付諸行動,但最終,絕大多數(shù)人仍然會回歸社會。
也許是人類的本性無法脫離社會,也許是如今的社會難以找到像大溪地那樣的地方,也許是他們的追求和夢想不夠強大。主人公的所作所為讓我們厭惡,因為他打破了社會屬性,讓人不滿和不安,但他的追求又在打動我們,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在向往作為自然人最純粹的追求。他的前半段經(jīng)歷是作者親眼所見,而后半段經(jīng)歷是旁人回憶。
前后的表現(xiàn)有蠻大的差別,也許是時間的磨礪改變了他,也許是旁人的回憶回憶美化了死者,我更傾向于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環(huán)境,大溪地更接近自然,遠離社會,緩解了他的.焦慮不安,他最終再次結(jié)婚,說不上感情深厚,但至少回歸了社會屬性,他并非完全的回歸自然回歸野蠻,他只是不適應之前的環(huán)境,不喜歡過去過多的社會屬性的束縛,他仍是會需要社會的人,只是要找到合適的環(huán)境,才能讓他平衡他的追求和夢想。也許我們每個人也都在尋覓,最適合自己的,能平衡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平衡點。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1
前段時間把社交網(wǎng)絡昵稱全部改為“斯特里克蘭”,不知道為什么,對這個人充滿深深的敬佩,羨慕那樣的人,但自己卻不敢成為那樣的人,雖然自己一無所有,但拋棄所有,追求自己所喜歡的事,真是太難了。
這幾天,單位來的來,走的走,圍城啊,里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到底想做什么,自己也一直找不到答案,但真心想改變,如果改變不了自己,就換個環(huán)境吧。讀《月亮與六便士》是在那段特別頹廢的時間,我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日記上寫的滿是掙扎。
40多歲,我會在做什么,不敢想象,斯特里克蘭在他40歲的時候,拋棄家庭事業(yè),獨自一人去學畫畫,哪怕他畫得并不好,甚至少有人買,都到了難以維持自己基本生活的地步,但他還是繼續(xù)畫,畫畫真的讓他瘋魔。前不久,一個碩士研究生重新參加高考,選擇自己喜歡的醫(yī)學專業(yè),26歲,還可以有夢想,對比我這條咸魚,真的太閑了。
40歲以前,斯特里克蘭是一個普通市井小民,按部就班的工作,為生活、事業(yè)奔波,跟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什么區(qū)別。40歲以后,他放棄所有,選擇去畫畫,自私到了極點,對,完全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對妻子完全不管不顧,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還是會有這么多人喜歡,唉,這真是個瘋狂的世界。
羨慕那些不顧一切追求自己所愛的.人,我是做不到了,瞻前顧后,猶豫不決,但其實想想也沒什么可以失去的,可自己想得到的,也不知道啊。你得賺錢,你得養(yǎng)活自己!怪這個社會,不給人機會,那還是有那么多人把握住了機會。只能怪自己,真的所有東西都是自己做的決定,每次選擇都有風險,做不到拋棄一切,就學會勇敢承擔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2
其實一開始讀這本書,不太讀得懂,F(xiàn)在終于明白原來藝術(shù)力量可以如此之偉大。斯特里克蘭一開始給我的印象就是不負責任,壞脾氣,不務正業(yè)。但是在讀到后面斯特洛夫的妻子為她傾心,為了她去自殺,我就在想,可能他身上確實有一種無形的魅力,有一種氣質(zhì)在深深吸引著她。后來她死后,他依然繼續(xù)逐夢,到了馬賽,過著仍然是打一段時間工,畫一段時間畫,永遠都是在充饑。他對于生活品質(zhì)根本就沒有什么追求,胡子邋遢,衣衫襤褸,可他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堅持不住的畫畫。后來他遇見了阿塔,那個一直深深愛著他的女人,她把他帶到了世外桃源,在那兒他可以專心作畫,那個地方對他來說那么那么合適。于是他一生中忙忙碌碌的`奔波,在這兒他終于停下了腳步,因為他找到了月亮,所以他一直堅持在這創(chuàng)作。
盡管最后他得了麻風病,他依舊筆耕不綴,在死前完成了藝術(shù)之作。他畢生追求的東西,始終是最初的想法,他堅持了一生,盡管會被誤解,甚至被嘲笑,可是他無所謂,只要他覺得是正確的,他就一定一定會堅持。他最后依舊驕傲的毀掉了自己的杰作。他從來都沒想過用自己的畫賺錢,他只想安安靜靜的完成,想追求內(nèi)心深處的那份寧靜。我對他的態(tài)度,由一開始的厭惡,到現(xiàn)在深深的敬佩。他可以用一句話形容: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懂。由衷敬佩他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3
斯特里克蘭的出場并不驚艷,甚至是有點荒誕無奇。拋妻棄子,沒有留下一毛錢給未成年的孩子和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的妻子;在窮困潦倒之時,一位欣賞他的畫家雪中送炭,可他卻恩將仇報,勾引畫家妻子并將其拋棄;后來流落到小島同土著女人結(jié)婚生子,只因她能滿足他對女人所有的要求,洗衣做飯生孩子......所有的'這一切,都讓男主頂著大大的渣男光環(huán)?删褪沁@樣的一個毫無人性的人,毛姆卻稱之為是偉大的,分分鐘不得不質(zhì)疑三觀,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欲揚先抑?
直到在生命的最后,他用畫筆把那種靈氣、純潔、邪惡、情欲、思考、探求......完完全全地表達在他那沒有多少人能看懂的畫中。他使有幸見過這幅畫的人震撼難忘,又驕傲而不屑地讓這幅天才之作在火焰中陪伴著他的靈魂歸于沉寂,他完成了對生命的探索,而對藝術(shù)瘋狂的追求也在此刻得到了升華。沒有六便士又怎樣,月亮不照樣熠熠生輝!
作為一個平平凡凡的普通人,無論處于怎樣境地,無論年齡、受教育程度、外界環(huán)境如何,都有選擇一生中最想為之努力東西的自由。這種自由只取決于我們自己,與其他任何東西無關(guān)。當我們有勇氣做出選擇的時候,其實就已經(jīng)身在生命的自由之中了。愿你走出半生去尋覓六便士,歸來仍守得住心頭的那道白月光!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4
前天就讀完了《月亮與六便士》。到今天還覺得應該把讀后感寫下來。雖然我的閱讀感想可能對別人來說,沒有兩便士的關(guān)系。
很多人,在很多地方都有提起《月亮和六便士》,然而并不是很多人真正讀過它。這是一個描寫一位偉大畫家如何處理崇高理想和平庸世俗的故事。毛姆真的故事大師、敘述大師(讀的是譯本,不能評論作者的語言),亦真亦假的敘述,常常讓你不知道讀的到底是真是傳記還是小說。
不得不說李繼宏是很有功底的譯者,譯文流暢清晰,一點都讀不出翻譯的痕跡,深厚的中文功底讓人不覺得這是在讀一個外國人的故事。
最后說說Strickland。因為讀過《莫奈和他的.眼睛》,被莫奈貧苦和執(zhí)著的生活深深打動。感動于莫奈對原配妻子Camille矢志不渝的情感,驚詫于視力嚴重下降的晚年他甚至挑戰(zhàn)巨幅作畫。張嘉瑋平和和有力的語言讓人對入世、執(zhí)著、可敬的莫奈敬佩不已。
相對于莫奈,同樣是追求與眾不同的的藝術(shù)道路的Strickland(或者說高更,再次感嘆毛姆的敘述)卻與世俗過于格格不入。拋棄妻子,置善意和愛情于不顧,最終躲入原始山林作畫,過著幾近與世隔絕的生活,并且最終默默無聞地慘死。我上網(wǎng)了解了一下高更的畫風,確實粗礦的畫風確實獨樹一幟,不了解藝術(shù)而向往精致生活的人可能并不會太喜歡。
然而就是這些凡人所不能理解的另類的藝術(shù)人生,才可以稱之為“傳奇”!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5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痹铝料笳髦皇芰b絆的自由與理想,而六便士則象征的是殘酷的現(xiàn)實與世俗的物質(zhì)。
小說主要講述了人到中年、事業(yè)有成、家庭生活幸福美滿的證券經(jīng)理人查爾斯,突然間拋妻棄子,離家出走,遠赴巴黎,只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繪畫夢。而在他追尋夢想的路上,他丟棄了六便士,一路上貧困潦倒,遭受病痛折磨,險些喪命;最終在一個孤島上染上麻風雙目失明,卻依舊堅持繪畫。最終在她的生命走到盡頭之時,他讓妻子將他完成的作品全部燒毀。他一生都致力于創(chuàng)作,始終堅守夢想。
《月亮與六便士》通過這樣一個故事來告訴我們:要懂得取舍,學會堅持。堅持夢想是最簡單也最難去執(zhí)行的追求,我們每個人都有對于愛好的追求,但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環(huán)境事物所打擾,受到干擾。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希望能有所收獲,因此不斷進行目的性的'索取。我們努力學習,為考出好成績而沒有投身于知識本身;我們堅持運動,希望能保持健康的身體,而忽視了運動本身的樂趣。在很多時候,我們都過于追求物質(zhì)世界的豐富多彩,而忽視了自己內(nèi)心最根本的需要。
在這本書中,勇氣也是我們應當拾起的東西。我們習慣于追求安穩(wěn),哪怕普通與平凡,也希望能有穩(wěn)定的生活;我們習慣于迎合世俗的眼光,我們沒有勇氣去迎接挑戰(zhàn)、改變自己。但是生活的意義就在于放棄過去,挑戰(zhàn)自我。我們應當能夠拾起勇氣去舍棄,去追尋,去堅守,去努力!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蔽覀円苍S做不到像查爾斯一樣獨善其身、置身事外,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即使外界紛繁復雜,燈紅酒綠,我們依然能懷揣著自己的信仰,手握六便士,心卻依然向著月光。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感悟12-01
月亮和六便士經(jīng)典語錄11-05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03-26
關(guān)于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12-29
六便士與月亮讀后感11-11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1-21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0-22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范文06-01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通用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