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 推薦度:
-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 推薦度:
-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通用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領(lǐng)悟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通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通用1
誰會在人到油膩中年時開始追逐兒時的幼稚夢想?誰會拋妻棄子一走了之丟棄所有情感而不顧?誰會用豪華都市溫暖家居去換風餐露宿流離失所?如果現(xiàn)實中問這個問題,應(yīng)該只會得到一個答案:要么傻子要么瘋子!
夢想是什么?多少人在走出幼稚園后就再也沒問過自己這個問題?每個人都在爭取上父母眼中的好學校,找朋友眼中的好工作,娶(嫁)大家認為的好老婆(老公)。生活長河拖著每一個人有條不紊的游蕩著,或平穩(wěn)或波折,或高貴或平凡,卻都是過著別人評價的生活,沒有什么不妥,因為大家都是如此。
毛姆描寫的主人公卻不想過這樣的'生活,他反抗舒服的平庸,殘暴的拒絕感情的束縛,他不想取悅別人也不想被別人取悅,他不想可憐別人更不想被別人可憐,冷血、自私、殘忍用在他身上一點都不為過,可是不是如此,他又何以自處,何以慰藉自己無處安放和燃燒的靈魂?
我們可能不需要用這樣極端的做法去放棄妥協(xié),可是我們至少應(yīng)該學著遵從和愛護自己的內(nèi)心。純粹的、原始的、簡單的并不比豪華的、裝修的、復(fù)雜的低級。愛是純粹的也是復(fù)雜的。
情節(jié)雖叨絮卻真實,情感雖激烈卻細膩,在別人令人驚詫的故事里,讀者也許可以更透徹,如同最后草屋里那凝結(jié)一世通透的畫作,在一團熱火里舞蹈而化為永恒!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通用2
偉大的藝術(shù)家都是瘋子。
經(jīng)典的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交鋒
從俗世觀點來看,斯朱蘭是個妥妥的“渣男”,他對家庭不負責任,在當時那樣一個男人出門養(yǎng)家糊口的年代,拋妻棄子,害得前妻不得不外出工作,盡管工作做的風生水起,但在那個時代,那不是一位體面的太太需要做的事情。他傷害過很多女人,不在乎他們的死活,他只希望她們解決好他的生理需求,給他做模特,其他時間離他遠遠的。我作為一個世俗女性其實確實不太明白為什么有女人愿意為這樣的'拒絕付出任何,心中只有畫的浪子傾倒,在他生病同意她留下后甚至親吻他的腳踝。又或者因為他結(jié)束生命,即使他對此絲毫沒有產(chǎn)生任何心理變化。
可藝術(shù)家不都是這樣嗎,他的腦袋里除了美,沒有任何其他的事情,名利金錢女人,他統(tǒng)統(tǒng)不在乎。不在乎現(xiàn)實世界,只想要理想中的美好。拋妻棄子如何,為他自殺又如何,照顧生病的他又怎樣。除了畫,任何事情在他心里都泛不起漣漪。甚至在死之前要求燒掉最后的畫作。在他心中畫出來了就夠了,不需要他人看到。名利一點也不重要,他人的認可與贊美也不放在心上。只有畫,只有心中的月亮。
這樣的人哪里還能用俗世的標準去看待他的。什么倫理道德,他甚至不屑于知道他人如何看待他。
他僅僅需要一輪明月,和用來買顏料的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通用3
知道毛姆以及他所著的這本書,還是好多年前的事。那時候年輕,工作沒壓力,有點閑錢,有大把的時間,卻荒廢在了人人網(wǎng)的頁面小游戲上。跟網(wǎng)友邊玩游戲邊聊天,聽他說到了毛姆是他最喜歡的作家。當時還順手百度了一下,呵呵,慚愧啊。
說實話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很多情景,思維是我理解不了的。我一點也不明白,因為按照中國人的邏輯思維和情感道德很多事難以接受。
然而書中對人性的刻畫,對自由的向往,對遵從內(nèi)心的渴望,卻真想讓人拋卻眼前的束縛,去到那個海天一色,充斥著椰子樹,大海,簡陋的小木屋,只有海灘上四處游走的面包蟹和充滿奇異色彩的畫布中去。
這才逐漸認識到,前篇在英國法國發(fā)生的一切,不過都是對現(xiàn)實的批判,對人性的'復(fù)雜描述的越深刻,越能體現(xiàn)出后面對自由的向往。
生活在北方城市里的我,從小習慣了按部就班,朝九晚五。偶爾的旅游路線,就更傾向于那種海邊慢生活的城市。旅游結(jié)束,一切回歸,開啟又一輪的加班,客戶,完成KPI。誰又能真正拋開一切,到陌生的城市,不在意住什么地方,吃什么東西,只為心中的理想而活?那種純凈的精神世界,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已經(jīng)太過難尋了。
只愿我們都能有更多的空間,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不在意他人的看法,能活的再快樂一些,瀟灑一些,自由一些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通用4
原來聽說這本書在講月亮和六便士,在講夢想和現(xiàn)實。讀了之后想的更多的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我也有曾逃離社會,逃離責任的時候,但我終究安定下來,有了家庭有了老婆孩子。就像許多人一樣,他們想逃離社會,逃離負擔,去追求真正的自我,有很多人付諸行動,但最終,絕大多數(shù)人仍然會回歸社會。
也許是人類的本性無法脫離社會,也許是如今的社會難以找到像大溪地那樣的地方,也許是他們的追求和夢想不夠強大。主人公的所作所為讓我們厭惡,因為他打破了社會屬性,讓人不滿和不安,但他的追求又在打動我們,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在向往作為自然人最純粹的追求。他的`前半段經(jīng)歷是作者親眼所見,而后半段經(jīng)歷是旁人回憶。
前后的表現(xiàn)有蠻大的差別,也許是時間的磨礪改變了他,也許是旁人的回憶回憶美化了死者,我更傾向于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環(huán)境,大溪地更接近自然,遠離社會,緩解了他的焦慮不安,他最終再次結(jié)婚,說不上感情深厚,但至少回歸了社會屬性,他并非完全的回歸自然回歸野蠻,他只是不適應(yīng)之前的環(huán)境,不喜歡過去過多的社會屬性的束縛,他仍是會需要社會的人,只是要找到合適的環(huán)境,才能讓他平衡他的追求和夢想。也許我們每個人也都在尋覓,最適合自己的,能平衡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平衡點。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感悟12-01
月亮和六便士經(jīng)典語錄11-05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03-26
關(guān)于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12-29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0-22
六便士與月亮讀后感11-11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1-21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通用06-02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范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