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讀后感
資治通鑒讀后感【1】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的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
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26年的歷史。
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從幼年時期就好史學,為官后,將戰(zhàn)國和秦代的史事編寫成八卷,進給宋英宗,很受英宗贊賞,命他繼續(xù)編撰。
為此特設一個史局,由他自己選用助手,他選定了劉恕、范祖禹和劉攽作為主要助手。
當時北宋的局勢比較穩(wěn)定,政府收藏的書籍很多,他們可以任意參考。
《資治通鑒》中唐朝中后期的歷史很詳盡,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個大帝國怎樣慢慢地變成了分崩離析的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
從代宗的放任開始,到唐德宗的無奈,有憲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喚。
即使宰相有像陸贄、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時,而不能改變歷史變遷的常態(tài)。
在割據(jù)勢力強盛時,不得不緩緩而動。
唐德宗開始武力削藩,導致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
后來轉(zhuǎn)變態(tài)度,對藩鎮(zhèn)一味姑息。
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壯志,圖強復興,實施革新。
但一遇挫折,這些措施便消失殆盡。
所以子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睘檎彩沁@樣,一開始不熟悉情況,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興。
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記》的史學鴻著。
千百年來,多少帝王賢臣、鴻儒大家都頻頻為其作注,足見其在史學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大家都來看看吧!
資治通鑒讀后感【2】
最近讀了司馬光先生寫的《資治通鑒》一書,同時也讀了柏楊先生的“曰”,深深被這兩位跨越時空的人物所做的事情所感動。
司馬光先生在現(xiàn)代史學評論中是個偏反面的人物,因為他阻撓革新。
這個中學里就教過的,大家對待他的看法類似于對待曾國藩。
但是,在我讀了《資治通鑒》過程中所感到的是司馬光先生的殷切誠懇的態(tài)度(對待皇帝),相對公平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以及痛定思痛的態(tài)度(對待歷史的錯誤)。
我不是那么肯定司馬光在某些事情中的看法,因為從現(xiàn)代人的眼中看古人有點迂腐和局限,有些甚至是不可理解,但是換個角度從800年前的古代人的角度出發(fā),司馬光的行為不僅僅是很正派,而且是很有君子風范的(在處理歷史痕跡)上,因為中國人在孔子的教化下提倡立言(當然在孔子之前就有很多人立言著書以求聞達于諸侯),所以歷史材料參差不齊,良莠不分,多如牛毛,同時又經(jīng)過歷世的焚毀和輾轉(zhuǎn)。
在這樣復雜的情況下,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在皇帝的支持下選擇材料,編輯整理和撰寫了這部宏偉巨著是十分了不起的行為。
現(xiàn)代的史學評論僅僅因為他是保守派而將他評論為偏反面的人物是有欠公平的。
現(xiàn)在,我讀的進程不是很快,僅僅讀到第37卷(西漢末年時期),非常有意思地覺得編寫歷史和記載歷史的人應該是比較頑固的人,否則不是這么詳實地分毫不差地編錄帝王和群臣的錯誤史話。
相信史學者其實是想更多地記載他們的優(yōu)點,但因為要尊重事實所以就偏偏記錄了那么多的缺點,而且是重復往復地進行類似的錯誤。
有些是比較肯定的,不管現(xiàn)代的史學者們還是古代的史學者們,比如對待王莽的定位。
古代人對王莽進行口誅筆伐是因為王莽犯了古代知識分子所最為不齒的誅君篡位,(但是在誅君篡位這類事情里,楊堅也是,怎么風評就要好過他呢),現(xiàn)代史學者們批判大概因為王莽開歷史倒車的緣故。
我在讀王莽的那段中,很難理解一個人能夠集中這么多的缺點,誅君篡位就不去提了,亂殺群臣也不去提了,用人唯親這點是很愚蠢的,還有他那個蠢到家的外交政策。
對待中國百姓所遇到的問題,他不但不聞不問,甚至是用很荒謬的復古來處理,同時對待外邦問題摒棄了一貫使用的互不侵犯,互利的原則,而做出了令人發(fā)怵的行為(動用國家財產(chǎn)來讓人家單于改名字來沽名釣譽,還有就是提出不平等的條例),這類缺乏常識的行為讓人摸不著頭腦,只能用發(fā)昏發(fā)瘋來解釋他這種行為。
然而最讓人發(fā)寒的不是王莽的行為,而是滋生王莽的環(huán)境。
滋生王先生的環(huán)境應該是個不斷積累的過程,而起到元兇的則是人性呀。
這邊我只是說說歷史,并不想在這篇文章里分析人的心理和歷史的心理,只是在這里提一下。
人說要真正了解中國,就要讀《資治通鑒》,真的是一點都不錯呀。
讀了之后覺得,我到底在驕傲什么呢?文明也好,文化也好,歷史更多留下來的是教訓,這些教訓則是我們后世人的財富。
前人的血淚告訴我們應該怎么樣避免過失而創(chuàng)造現(xiàn)實的文明和文化。
地大物博帶來的不是人民的富足和強盛,而是歷經(jīng)幾千年的磨難。
我們的民族有著建立在苦難上的驕傲和自強不息精神,也有著建立在禁錮思想下的輝煌文明。
現(xiàn)代的人,珍惜了什么?舍棄了什么?遺憾了什么?虛榮著什么呢?最后問一句,保留了什么?不知是什么時候,我開始對歷史有點感興趣了。
愛民如子的孝文帝,殘暴天下的商紂王,喜好美色的唐玄宗,昏庸無比的唐德宗,信鬼神的唐憲宗與唐穆宗……一個個,令人深有感觸。
《資治通鑒》,一本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歷史的史書,司馬光整整用了十年時間才編成。
宋神宗以“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
我在里面了解到:毛澤東把這本《資治通鑒》整整讀了十七遍,而我還只看了四遍。
十七遍,一本書三百三十八頁,總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頁。
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shù)字!僅僅一本書就看了五千七百四十六頁,令人敬佩呀!年老的唐玄宗,老眼昏花,不明事理,讓楊貴妃出家修行。
后來又娶進楊太真(即楊貴妃,太真是老道士給她的道號),但我覺得楊太真似乎也不怎么好。
楊太真喜歡吃荔枝,唐玄宗命他們?nèi)烊拐笾,比現(xiàn)在火車慢不了多少,一路上卻死了很多人。
唐玄宗為了楊太真的一笑,竟然犧牲了數(shù)十人到上百人的性命,可見唐玄宗的昏庸。
漢哀帝偏寵侍從董賢,所以有著“斷袖之癖”的典故。
有一次,漢哀帝與董賢同塌睡覺,董賢翻身,不小心壓住了漢哀帝的袖子,漢哀帝不忍驚醒董賢,就把自己的袖子割斷了。
后來,漢哀帝命董賢為大司馬,結(jié)果弄死了許多人才,最后,太后把董賢趕出了宮,另擇王莽。
可見漢哀帝的同性戀性格,使他拋棄了國家,拋棄了許多人才。
多么可惜呀!同時也反應出了漢哀帝的昏庸,只要有人在精神或事情作為上有一點點反對董賢,漢哀帝就暗殺或把他斬之,可悲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無人能比,他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道德精神,司馬光的堅持不懈。
但是由于有些人的諷刺,致使司馬光想馬上完書,導致唐朝與五代十國的時候?qū)懙帽容^多。
但司馬光的功勞永遠是偉大的!
那是一片廣漠的土地,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沒有星辰。
我漫無目的地行走在古老的中國,遍野都是狼煙,我眼前盡是模糊,推不開,也揮不斷。
只聽得遠遠近近,人的悲號和兵刃撞擊纏繞在一起,偶爾還夾雜著野獸的嚎叫,迷蒙的煙霧中,顯現(xiàn)出幾個巨大的名字:堯、紂、漢高祖、唐太宗……煙霧漸漸散去,這些名字不見了,代之以遍地征人的鮮血,傾倒的旗幟,焚燒著的畫作、詩稿,以及倒塌的宮殿與茅草房……一束束竹簡從天而降,一片一片,跌落在數(shù)千年積聚的塵埃里,每一片都有同樣的紅光在閃爍,那是鮮血寫就的兩個字——歷史。
是的,歷史。
硝煙、鮮血和民眾的苦難,這是歷史在我腦中留下的最深刻的烙印,如果說,在捧起那些厚厚的史書之前,我對于歷史的了解,還毫無例外地局限于歷史課本上的四大發(fā)明、三皇五帝,文學藝術這些引人自豪而堂皇的東西的話,那么解讀真正的歷史,無疑是對一個有良知的人一種殘酷的精神上的折磨。
厚厚的史書那蠅頭小字里,幾乎每一頁都有戰(zhàn)爭、都有陰謀、都有殺戮,都有著民眾苦難的呼喊與掙扎。
文學、藝術,一切真善美的東西,要么為亂世所毀滅,要么在暫時的平靜里茍延殘喘。
后世的人看到了它們得以保留下來的那一部分,歡呼、雀躍,為文明譜寫贊歌,很少有人翻開沉重的故紙堆,去看一眼歷史的真實。
因為,真實往往意味著殘酷,而我們總樂于接受快樂和幸福,然而,歷史從不因我們的好惡而改變一絲一毫。
當我們豪邁地吟詠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時候,處在外夷殺掠下的百姓正在那個時代奔逃,陳尸荒野;當杜甫含淚寫下《賣炭翁》的時候,他胸中對于苦難的同情遠遠高于我們今天對于詩的藝術本身的注意力,駱賓王一代才子,卻因為文人的不諳世事而卷入封建朝廷的權力之爭,最后落個身死名裂的下場。
就連我們從小熟悉的那個讓梨的孔融,也因為得罪權貴,同全家人一起被無幸殺害……對于歷史,我們有什么可以值得炫炔的呢?秦始皇窮兵牘武,希望能夠統(tǒng)一中原,甚至發(fā)動幾十萬人去,修那座萬里長城。
在這座今天讓我們倍感自豪和榮譽的建筑物里,埋藏的是千千萬萬秦朝百姓的血與尸骨,縈繞的是孟姜女們家破人亡的哭號,即便時間將這一切都沖淡了,遮掩了,幾千年后你站在長城上時,看到的僅僅是雄偉壯觀,胸懷的僅僅是自豪嗎?五千年的文明史啊!這五千年的文明,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文明”呢?
歷史,字字行行都是殘酷。
殘酷的統(tǒng)治,殘酷的文化,殘酷的道德。
一個犯了大罪,不僅他的家人、他的鄰舍、他的朋友要與他同罪,就連妻子、祖母、母親的宗族以及許多八桿子打不著的親戚都要受到誅連。
一案既發(fā),成百上千的人無辜被殺,有的甚至還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已經(jīng)禍從天降。
而這種誅連九族的手法,在整個封建社會的漫長的歷史中源源不斷地重演。
就是這些封建帝王死后,仍不放棄魚肉人民的機會,他往往將建造陵墓的上千的工匠們,和他生前的嬪妃婢仆,一齊或殺死或活埋在陵墓里,美其名曰“守陵”。
《資治通鑒》里就曾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武士們用刀槍將帝王的陴妾們逼進陵墓,然后用石頭沙土填堵了出口。
附近的居民一開始還能在靜夜聽到隱隱的哭喊,三五天之后就聲息全無。
這樣悲劇幾乎充斥了每個朝代。
我們熟悉的隋文帝、唐太宗、康熙皇帝還有成吉思汗都做過類似的決定。
不同的是太宗的遺命因為一個武則天而改為出家感業(yè)寺,總算保全了一群女人的性命。
而這樣的行徑,在那個時代很少遭到人們的質(zhì)詢。
不公正的事情經(jīng)歷了年年月月,人們的感覺也仿佛麻木了起來,因此今天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辟如纏足、辟如文字獄,辟如女性的極端低下的地位,以及君臣之道三從四德的封建道德,不但為老百姓所默認和遵循,連那些所謂有知識有見解的士大夫階層也深以為然。
于是,無以計數(shù)的人們,不是死于戰(zhàn)亂流離,就是受害于那個黑暗的社會,難怪魯迅先生筆下的那個“狂人”,頻頻翻動歷史,卻從頭到尾只看見兩個字——“吃人”。
面對歷史我感到驚愕,我從不曾知曉那些燦爛輝煌的背后有著如此苦難深重的隱情。
我們贊美著五帝三皇的非凡業(yè)績。
卻看不到蓋世功勛背后的遍野枯骨;我們欣賞著古往今來的佳詩妙句,卻體會不到這些詩句中隱含的悲慘現(xiàn)實;我們炫耀著四大發(fā)明的成就,卻無視它們被應用于殺戮和掠奪的不光彩歷史,我們的眼睛只看到了表面的光輝與燦爛,卻忽視了作為任何一個社會之主體的老百姓的痛苦與悲哀。
解讀歷史,才漸漸明白,“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任何在對歷史的無知基礎上的自豪與崇拜都只能受到那些長眠于地下的先人們的潮諷。
只有以一顆虔誠的心去走進歷史。
你才會發(fā)現(xiàn),歷史留給我們最珍貴的東西,不是文學,不是藝術,也不是偉人,而是和平與秩序的寶貴性,只有在和平的年代,只有在有秩序的生活中,文學、藝術以及其它一切的一切才能夠展其所長,社會生活才繁榮穩(wěn)定,才有了真正令我們自豪的歷史。
所以,如果不曾解讀歷史,讓我們對所謂“華夏五千年文明”保持慎重的緘默;如果不曾解讀歷史,讓我們至少不對那些英雄偉人們作一知半解、津津樂道的評說;如果不能從歷史中看到過去的苦難,未來的希望,那就看看現(xiàn)在吧:打開電視機,聽一聽伊拉克的槍聲,看一看非洲難民的眼淚,望一望世界動蕩的股市,你就知道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無論你讀與不讀,它都永遠存在,而且,只要貪欲與戰(zhàn)爭存在于這個世界一天,真善美的東西便沒有生存和發(fā)展的余地,人類的悲劇也將源源不斷地重演。
歷史永遠不僅僅是歷史。
這幾天,我利用署假時間讀完了《資治通鑒》這本書,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氣勢的盛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zhí)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zhì)。
這是品質(zhì),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nèi)松飞纤豢扇鄙俚摹?/p>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zhàn)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
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xiàn)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
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
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jù)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zhàn)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yè)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zhàn)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
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
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xù)挑戰(zhàn)人類最脆弱的部分。
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
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
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
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
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
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
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喂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
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jīng)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
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
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
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鑒》里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資治通鑒》讀后感【3】
我最喜歡《資治通鑒》這本書,里面內(nèi)容豐富,記載了許多歷史人物的故事,贊揚了許多風流人物,讀了這本事,讓我受益非淺。
《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偉大的編年史,作者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在不少人的幫助下完成了這部歷史巨著,歷時19年。
宋神宗認為這部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于是便命名為《資治通鑒》,這就是《資治通鑒》書名的由來。
全文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后周顯德六年(公元959)。
生動記載了1360多年來中國的歷史文化,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為主,兼顧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文化知識。
其中《將相和》令我深有感觸,講了藺相如安全把玉壁送還給趙國,趙王很器重他,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要找機會給相如一點顏色看看,相如出門辦事,總躲著廉頗,人們問藺相如:“你為什么怕一個老頭子?”。
相如說:“秦王比廉頗厲害,我還怕他,我是為了國家利益為重,秦王之所以不打趙國,是因為文將有我,武將有廉頗。
”這句話傳到廉頗那里,廉頗很感動,背著荊條到相如那里請罪。
這則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要先為國家利益,后為私人用情。
【《資治通鑒》讀后感】相關文章:
資治通鑒經(jīng)典語錄大全10-05
《資治通鑒》讀后感03-06
資治通鑒讀后感04-03
《資治通鑒》經(jīng)典讀后感04-07
《資治通鑒》優(yōu)秀讀后感10-10
《資治通鑒》的讀后感作文10-12
《資治通鑒》讀后感最新03-24
著作《資治通鑒》讀后感03-16
資治通鑒讀后感范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