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文化苦旅》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新版文化苦旅讀后感
新版文化苦旅讀后感【1】
用了周末兩天的時間看完了新版的《文化苦旅》。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這本書正在全國范圍內(nèi)暢銷被普遍閱讀的的時候,我也大致看過,應該是沒仔細看,因為現(xiàn)在想來都沒留下什么記憶。
這次在書店,看到了新版只讀了幾頁便迫不急待的買回來了。
一個文化人,飽讀詩書,有豐富的閱歷,在走遍中國的名山大川后,對一些地方或事物的思考和看法以及那較有特色的敘述方式和富有吸引力的文字,足以讓人對這本書愛不釋手,一氣讀完。
當然,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天能有足夠的能力輕易放棄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有足夠的財力走遍祖國河山,在邊走的過程中,順帶將所感表于文字,遠離城市的喧囂和異化人性的競爭和壓力,領略自然的風光和享受生命的最應該的那種自然的狀態(tài)。
人最終是需要融入自然的,不脫離大自然的人才更自然、更平和、更健康、更長壽。
看到他所寫所去歐洲國家,歐洲國家的人對于中國人那么忙碌的不解,不解中國人一生是為了什么。
歐洲人工作是為了休假,因此一到假期城市幾乎皆空,都外出度假享受生活了,而中國人休假是為了更好的工作,為了子女勞碌,積累物質(zhì)財富。
有很多移民至國外的中國人,已經(jīng)攢下家業(yè)了,子女照樣還是開始勞碌一生,這又是為什么呢?是,窮,好不容易現(xiàn)在吃喝不愁了,便要用更多的錢財給自己安全感。
我也是這可憐的中國人中的一員,跟著大環(huán)境忙忙碌碌一生,忽略了人生的好多快樂,很少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的興趣和陪伴家人上,豈不是很悲哀嗎?之前,就聽一人說,她朋友移民去了丹麥,在那里甚至不用工作,都是可以生活的,因為社會保障好,基本的生活是不用愁的,沒有壓力,完全是為了自己在活。
我雖然也艷羨那樣的輕松生活,可是即便給我機會,我也是不可能離開故土去那么遠的地方,遠離親人和朋友,畢竟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孤獨是難以承受的。
這樣,我們也能有點閑錢兼顧一下興趣愛好和休假旅游了不是嗎。
也許這只是個美好的夢想,身為這大環(huán)境中的一員,我們無力改變社會,是不是也該思考在這大環(huán)境中,我們怎樣選擇怎樣去做才能盡可能的兼顧下休閑生活的夢想?
這本于旅途中所感而成的書,讓我學得我們的生活也應該超脫一下,不要過于拘泥于世俗生活中的種種競爭和游戲,把自己束縛在條條框框中,不錯,我們是生活在具體的、競爭性強的城市,但也應該活得更精神一些,更關照下個人的精神世界、理想世界,不要因一些世俗的訴求而讓自己的生命那么的枯燥無味。
是的,超脫一些,精神一些。
全書中,替換了一些舊版中的文章,又加入了新的文章,他在澄清了過去這十幾年有關他的爭議問題,不論事實是否如此,作為一個讀者,我也只是喜歡他的這本書的文字和這本書所傳達的精神,至于那些牽涉的世俗社會中的恩恩怨怨,就由他們?nèi)グ伞?/p>
最后,覺得下面這幾句話挺好:
They have said.
What said they?
Let them say!
《文化苦旅》讀后感450字【2】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
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
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xiàn)在。
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
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zhí)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边@種意志力體現(xiàn)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quán)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jiān)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quán)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
“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庇嗲镉暝谶@里總結(jié)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著,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文化苦旅_苦澀后的回味【3】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
——題記
瀟瀟灑灑地走了回天涯,讓山山水水留下了點自己的足跡。
你說它苦,它苦中有樂;你說它樂,它樂中帶苦。
用旅程修飾筆下的文字;用時間磨礪人生的滄桑;用回憶勾勒出最完美的篇章。
他說希望筆墨留下的痕跡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他希望如此,可卻說這實在已是一種奢望。
于是,行走在陸地、江海,懷揣著一個繾綣的夢想,誠惶誠恐地開始踏訪著一個個或新穎或陳舊的夢境。
像那海灘上一地的細沙,風過,沙動。
潮退后,依舊是原來的樣子,可留下的,還有海的味道。
從敦煌行至陽關,從邈遠的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蘇州。
有過在寧靜的三峽下苦苦地冥想,有過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地自語,更有過行走在蘇堤、白堤之上,駐足于雷峰塔廢墟之中。
他常常笑語,這是欠西湖的一筆宿債,或許,又是還了他兒時的一個陳舊的夢境。
走走停停,歇歇走走,走的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或者是疲倦的伏在旅店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
他不得不承認他無法不老,但是至少曾經(jīng)還像這般年輕的大膽。
無論是他筆尖之下那揚揚灑灑,絢麗多彩的文字,還是他嘴中不太愉快又略帶苦澀的旅途,對我來說,都充滿著無盡的好奇和幻想,我尊重他,我想,不僅僅是我一個。
再美的景色也需要有歷史的沉淀,和文人的裹卷,正是如此,才能吞吐千年。
也許百轉(zhuǎn)千回中,對歷史的多情,總會讓自己的人生增加更多的負重。
也許那是苦的,但歷史的滄桑感總會給人更多,更珍貴的回憶,就是那種苦澀后的回味,在身體里纏綿了千年,只為等那一瞬間,然后無無盡的延綿……也許這整一個,都只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那個小小的縮影,伴著人的苦,人的思,人的憶,人的記,而后,散發(fā)出它無法遮掩的光彩。
或?qū)庫o,或喧鬧,或婉約,或大氣。
也許浪漫安詳是你所愛,又或者高貴浮華才是你所鐘情,那又有什么干系呢?你可以坐在莽莽大地之上,站在高山河流之旁,甚至,只需停駐于那些流轉(zhuǎn)了千年的文化之中,靜靜地聽他訴說,訴說這千百年來的滴滴點點。
當你真正融入這山水畫、人文畫般的大自然之中,你會迷戀上她千種萬種的風情。
陽關蒼茫的白雪,廬山迷蒙的霧靄,蘇州精雅的林園,吳江凄冷的落葉,你與它們交融在一起,然后發(fā)現(xiàn)自己會無端的動容。
交織著老屋的回憶,夾雜著對風景無限的感懷,也許再當你靠在殘破的古老城墻之上,你內(nèi)心里,會少一些對著殘垣斷壁的悲涼,更多的是,對久遠歷史的贊嘆和對古老文化的敬仰,甚至,是膜拜。
思緒是不止的,我看出來了。
每一次臨別時的不舍,全都精巧地隱藏在那一句句精短的皆為之中,他是怕再寫下去,便很難再收手了吧。
一本薄薄的書,怎夠抒發(fā)他無窮的感懷。
我亦知,那些跋涉于山水中的記憶,早已蓋過他口中所說,所嘆的苦澀。
他定亦想像他所欣賞的理查德教授一樣,像頑童一樣舉著雙手,引吭高歌。
于是,文化的精魂,和著風,和著陽,和著腳印足跡,釋放出它無比耀眼的光芒。
文化苦旅,苦了人,甜了心。
有些記憶,從不曾老去……
【新版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新版《文化苦旅》讀后感10-05
文化苦旅隨筆10-07
文化苦旅讀后感《文化苦旅》讀后感12-02
文化苦旅閱讀隨筆12-16
文化苦旅感悟隨筆12-16
【必備】文化苦旅隨筆10-17
[精]文化苦旅隨筆10-10
文化苦旅讀后感范文 文化苦旅讀后感議論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