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孤獨者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孤獨者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孤獨者讀后感1
第一次見到她是初中,不知道為什么,總忘不了。其實那時沒看懂,也不知道記住她的理由。只記得杜小康是在那次暴風雨里長大的,后來鴨子下蛋了,杜小康和父親的心血有了回報。當時不明白的是:”暴風雨過后的萬傾蘆蕩怎么沒法讓那個孤獨瘦弱的少年恐懼?難道人心真有那么強大嗎?我幻想若我是他咋辦?答案是心頭升起的只有恐懼”多年過去了,我對她依然念念不忘。我記住了她叫《孤獨之旅》,節(jié)選自曹文軒先生的《草房子》。這兩天把她找出了出來,完整的草房子。
真的喜歡她,喜歡淘氣的桑桑、柔弱的紙月、美麗的白雀、帥氣的蔣一輪老師、嚴厲的桑橋老師、倔強的細馬、禿鶴、溫幼菊。最喜歡的卻是杜小康,不是紅門里的那個,也不是蘆葦蕩里放鴨的那個,喜歡的是那個在鴨子被扣,父親都絕望了時候眼里依然只有希望的杜小康。所以對于后來桑喬校長所說的:”日后油麻地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只怕就是杜小康了”沒有一絲懷疑了。因為他懂了什么是生活,真切的懂了!
蔣一輪老師和白雀的愛情到底誰錯?不知道,或許都沒錯,錯的是緣分;蛟S他們本該如此吧!蔽以富硎瘶,受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愿你從石橋上走過!彼麄儽舜硕紡膶Ψ降纳凶哌^了,這已夠了,前世所修或者說前世所求,僅此而已。對于愛情,我依然朦懂。只在心中有那么一種憧憬,我期待她,但不強求,強求帶來的更多適得其反。
友情,整個草房子,油麻地的故事里都裝滿了友情,純潔干凈的友情。
最喜歡的卻依然是孤獨之旅。杜小康那群鴨子的故事。說起來很簡單,杜雍和的驕傲大意使紅門敗落,于是想放鴨子還債并使紅門重新好起來,讓杜小康去上學。結(jié)局是鴨子吃了別人的'魚苗,沒了,杜家負債更多。故事的起因不光彩,動機高尚,結(jié)局很凄涼;蛟S在杜雍和眼里,這是一次失敗的孤獨之旅。對于杜雍和來說也確如此。幾個月的孤獨卻一無所獲徹底磨掉了他的斗志。
但對于杜小康來說,這是他生命的轉(zhuǎn)折。紅門里的那個杜小康不過是個驕傲自大的少爺罷了。但在這次之后,他變了。在蘆葦蕩里,他哭了兩次。第一次是剛到不久被孤獨和恐懼折磨的。第二次就是暴風雨之后,在那個寂靜的夜晚,只有他一人。躺在剛找到的被暴風雨所弄散的十幾只鴨子邊。看著雨后如洗碧空,聞著蘆葦?shù)那逑恪K蘖,不知為什么,沒有恐懼,沒有傷心,有的只是不知道為什么。
我喜歡她,但卻沒有懂她,因為我沒有過那種旅途;蛟S生活就是這樣,只有經(jīng)歷過,才會真懂。雖然不懂,但喜歡卻是真切的。
孤獨者讀后感2
大作家歌德說過一句話,“伏爾泰結(jié)束了一個時代,而盧梭則開始了一個時代。”的確,相較于伏爾泰,今天的人們更熟悉盧梭,因為我們依然生活在由他開創(chuàng)的時代。盧梭1776年的溘然去世,成就了文學史又一部未完成的衷曲。這部《懺悔錄》的續(xù)篇1782年出版,在當時立馬受到盧梭崇拜者的熱烈追捧,而后不到幾年,法國革命爆發(fā),人間天翻地覆。淪為階下囚的路易十六竟也讀起了伏爾泰和盧梭,不禁喟然長嘆:“這兩個人毀了法國!
據(jù)說這是盧梭最后的一部作品,寫于1778年4月,后來就沒有繼續(xù)下去,到7月盧梭猝然逝世。中國有一句古話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贝蟾攀且驗檫@個緣故,評論界一向把這部作品看成是盧梭臨終時的善言!拔揖瓦@樣在世界上落得孤單一人,再也沒有兄弟朋友,沒有任何人可以往來,人類最親善最深情的一個啊,竟然遭到大家一致的擯棄!比绻覀兿嘈疟R梭的話,那么我想他在寫這十篇遐想的時候一定重新找回了靈魂的安寧。
看完這本書后,我最大的'體會是:其實這本書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于盧梭又告訴了我們什么哲理和智慧,他的經(jīng)歷和文字告訴我們:一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中都可以和自己交談,和自己的靈魂深入地對話,而這種生活的智慧不僅僅屬于盧梭,也適合我們每個人。
曾幾何時,我們曾經(jīng)把自己的歡樂和幸福寄托在別人的身上,親人、戀人和朋友,我們?yōu)樗烁冻隽艘稽c便渴望著回報,一旦不能有,我們就會陷入沮喪失望和痛苦之中。我們關(guān)注著紛繁的世界,關(guān)注著明星的緋聞,關(guān)注著別人,唯獨忘了關(guān)注自己的靈魂。我特別喜歡這句“心安是家”,一個人要跨越多少磨難,才能找到心靈的寧靜,一個人要歷經(jīng)多少滄桑,才懂得珍惜這份難得的饋贈。心靈的寧靜并不意味著心如止水,更不意味著無情無義。
在這本書中,盧梭探討了幸福的真諦!拔易⒁獾綔嫔R皇乐,我最常憶及的倒不是那類極樂的享受,這些短暫的神秘心醉,根本不算是一種狀態(tài)。我追念的幸福而是簡單卻更持久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本身也許不會給人帶來強烈的快感,然而隨著時光的流轉(zhuǎn),它的魅力卻與日俱增,直到最后,它會給人一種極致的幸福。”在這里盧梭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中快樂的奧秘。他也承認幸福并不是永久的狀態(tài),然而這種發(fā)現(xiàn)并不流于悲觀,他告訴我們平淡的幸福才能持久。
孤獨者讀后感3
18世紀歐洲最杰出的思想家盧梭建議,每一個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應(yīng)該讀一讀《魯濱遜漂流記》。因為小說的主人公魯濱遜在面對人生困境時,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這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巨大意義。
英國作家笛福的這部小說,除了故事精彩離奇外,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魯濱遜的性格。他敢于冒險,敢于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島,也絕不氣餒。在荒無人煙、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條件的小島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許許多多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活了下來。沒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沒有食物,他嘗試著打獵,種谷子,養(yǎng)山羊,曬野葡萄干;他還自己摸索著做桌椅,做陶器,做面包。他還搭救了一個野人,給他取名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個忠實的奴仆。就這樣,魯濱遜在荒島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質(zhì)和精神的王國,成為一名孤獨而頑強的冒險者。
魯濱遜不甘心像父輩那樣平庸地過一輩子,一心向往著充實、冒險與挑戰(zhàn)的海外生活,于是毅然舍棄安逸舒適的生活,私自離家出海航行,去實現(xiàn)遨游世界的夢想。他在驚心動魄的航海中經(jīng)歷無數(shù)險情,后來整條船在海洋上不幸遇難,船上的人都葬身海底,唯有他一人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他在孤島上勞作生息,開拓荒地,圈羊牲畜,生產(chǎn)水稻和小麥,年復一年與孤獨為伴,他從絕望的縫隙中得到了生命的啟示,堅強地在島上獨立生活了28年。魯濱遜敢于冒險,勇于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面對人生困境,他的作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
小說采用了第一人稱和回憶錄的形式,又穿插日記內(nèi)容,所記敘和描寫的一切事情和情景,都是主人公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感受或者親自思考的。魯濱遜的歷險故事,讓讀者既感到新奇,又覺得真實可信。
整部小說只有一方面的內(nèi)容,就是對魯濱遜荒島生活的記述。這樣一個虛構(gòu)的、單一的中心內(nèi)容,卻被作者寫得曲折新奇,不落俗套,這份異樣的神秘表現(xiàn)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也給讀者帶來了巨大的誘惑。作者對魯濱遜在荒島上所進行的種種活動都敘述得有頭有尾,把細節(jié)交代得非常清楚。通過準確細膩的描寫把魯濱遜的眼睛變成讀者的眼睛,把魯濱遜在海邊看到的一切準確無誤地傳遞到讀者的腦海里,讓人身臨其境,深受感染。
孤獨者讀后感4
盧梭的遺作《一個孤獨者的漫步遐想》出版了好多年,一直長盛不衰。大作家歌德說的好,“伏爾泰結(jié)束了一個時代,而盧梭則開始了一個時代。”的確,相較于伏爾泰,今天的人們更熟悉盧梭,因為我們依然生活在由他開創(chuàng)的時代。盧梭1776年的溘然去世,成就了文學史又一部未完成的衷曲。這部《懺悔錄》的續(xù)篇1782年出版,在當時立馬受到盧梭崇拜者的熱烈追捧,而后不到幾年,法國革命爆發(fā),人間天翻地覆。淪為階下囚的路易十六竟也讀起了伏爾泰和盧梭,不禁喟然長嘆:“這兩個人毀了法國。”不知道老路易讀的是盧梭的哪些書,里面有沒有這部遺作?
據(jù)說這是盧梭最后的一部作品,寫于1778年4月,后來就沒有繼續(xù)下去,到7月盧梭猝然逝世。中國有一句古話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大概是因為這個緣故,評論界一向把這部作品看成是盧梭臨終時的善言!拔揖瓦@樣在世界上落得孤單一人,再也沒有兄弟朋友,沒有任何人可以往來,人類最親善最深情的一個啊,竟然遭到大家一致的擯棄!比绻覀兿嘈疟R梭的話,那么我想他在寫這十篇遐想的時候一定重新找回了靈魂的安寧。
“我的余生,我知道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安慰,希望與安寧,所以我只關(guān)注我自己。我將把我最后的這些日子用來研究我自己,我將整個兒地投入與我自己的靈魂甜蜜溫馨的交談之中,我的靈魂是他們唯一無法從我身上奪走的東西!痹谶@里我們沒有必要再復述作為“人文學科”奠基人之一的盧梭那悲傷動蕩的一生,他耀眼的聲明和他最后遭到放逐的結(jié)局?赐赀@本書后,我最大的體會是:其實這本書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于盧梭又告訴了我們什么哲理和智慧,他的經(jīng)歷他的文字告訴我們一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中都可以和自己交談,和自己的靈魂深入地對話,而這種生活的智慧不僅僅屬于盧梭這樣的名人,也適合我們每個人。
首先盧梭告訴我們的對待逆境的'態(tài)度。“逆境無疑是一位好老師,但這位老師收取的學費著實太高了,我們從中得到的通常不及我們?yōu)榇烁冻龅!蓖ǔT谝恍┓簽E的心靈雞湯等書本中,我們看到的是逆境可以磨煉人的意志和品格。然而盧梭不愧是一個深入思考的智者,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逆境的雙面效應(yīng),他并沒有過份夸大逆境對一個人成長的正面效應(yīng)。“有的厄運當然有可能會使心靈變得崇高堅強起來,然而有的厄運卻會使心靈遭受打擊,從而扼殺了它,就是這種厄運使我深受折磨,使我成為一個無用的人!笨吹竭@樣的文字,我們不僅不會嘲笑盧梭的軟弱,反而會感動于他的真實。是的,我討厭看那些板著面孔說教的文字,那些所謂的偉人,如先知般啟示我們?nèi)松恼芾,然而他們是那樣的不食人間煙火,那樣的高高在上,我對他們寫的哲理心存懷疑。而盧梭,他的真實他的坦然讓我心存歡喜。
孤獨者讀后感5
《一個人的朝圣》是本英國長篇小說,當時看它時,覺得故事平淡,內(nèi)容也簡單:講述的是一個退休老人,為了探望病危友人,獨自踏上漫長旅程,用行走的方式,行程87天,627英里(大約相當于1009公里),最終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
但小說看了兩年多,一直心里有這個故事,也一直在想為什么會有這個故事的影子呢?尤其是在自己跑步的時候,好像跟這主人公一樣踏上旅程,一路上也會想很多,關(guān)于生活、工作、友情、親子。想想,我和他,不一樣也是人生的旅人,也在路途中反思與領(lǐng)悟嗎?
小說講的,其實是一個自己和自己和解,關(guān)于愛的治愈的故事。
男主人公很普通,甚至是個生活中的LOSER:原生家庭的支離破碎讓他患得患失,害怕失敗,害怕自己不真實的幸福,與妻子的感情慢慢變淡、兒子的自殺使得家庭關(guān)系降至冰點、此后的二十年,家庭關(guān)系一直是冷漠與疏離狀態(tài)、平庸的職場生涯、因害怕失去工作,懦弱而辜負了友人......
男主人公的朝圣之路,從收到一封信開始,二十年未見的同事,因患了癌癥,寫信來與他道別。男主人公寫完回信,路過郵筒想投遞時,覺得用寄信的方式去鼓勵,太簡單,而且他也想起當年的懦弱,以至于錯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偏離了家的方向也不自知,想著能為友人做點什么,但又不知道怎么做。
直到路過加油站,一個女孩跟他說:“或者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于是主人公決定用步行的方式去友人的療養(yǎng)院,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友人等他,堅持活下去。
一個人的朝圣,其實是自揭傷痛,去面對我們不敢面對、不愿意面對的心結(jié),在完成自我救贖的時候,也完成對別人的救贖。最終,他完成了徒步,見到了友人,友人帶著微笑離去,妻子開車來接他回家,兩人也相擁和解。
“一路上我記起了很多東西,很多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忘了的回憶,有戴維的',還有你和我的。我甚至記起了我母親,有些回憶很不容易,但大部分都很美,我很害怕,我怕有一天,或者很快,我就會又把它們弄丟,這一次永遠都找不回來了!
男主人公一直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但他后來所記起的,大部分都是美好的回憶。記憶喚醒了美好,曾經(jīng)以為無法治愈的傷痛也煙消云散,男主人公最終修復了愛的關(guān)系。
我沒有主人公那么長的時間,可以穿越地域,來一場時空之旅。每天的跑步,便是我的放空時間。跑步過程中,身體放松,與黑夜融為一體,內(nèi)心安寧,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想的時候,過去的點滴,有甜蜜、苦澀、快樂、遺憾。很多情緒在我的腳下慢慢展開、呈現(xiàn),讓我內(nèi)心更加溫和,也讓我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
孤獨者讀后感6
《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這本書是海攀校長贈送,我閱讀這本書時是因自己身體緣故,在家休養(yǎng)的時候。在孤寂疲倦中,我被盧梭的寧靜慢慢帶入,我與他一起漫步遐想。陽光溫柔地灑在書頁上,我一行行讀下去,心靈漸漸進入空寧的狀態(tài)。盧梭在書中寫道,他“對孤獨生活抱有強烈的興味,甚而再也不想離開這種生活”。所以在生命的最后階段,盧梭也不曾放棄這種孤獨的旅程。
本書分為十章,是盧梭對不同事物的思考的記錄。讀完整本書讓我最為感慨的是盧梭的遭遇,我深刻的感受到他在遭到眾人背棄時的無奈與絕望,于是只好遠離或者說是漠視他們,以此來保持自己內(nèi)心的平靜。
跟隨著盧梭的記錄過程中,我被他牽引到漫步者遐想的小徑上,沿著他的步伐,走進孤獨者的遐想中思考。在漫步的第五篇,關(guān)于寧靜與遐想的思考中寫道:“安寧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在平和的思想掠過心的水面而不攪動心底的波瀾之前,安寧就更加宜人。只要有安寧就能夠回憶往事,忘記痛苦。無論在哪里,只要能夠靜下來,就可以去作這種遐想!北R梭在圣皮埃爾島上就經(jīng)常處于這種狀態(tài),或者躺在隨風飄蕩的船中,或者坐在波濤洶涌的湖邊,或者站在一條美麗的小河旁或流水沖激礪石湍湍作響的溪邊,孤獨一人,靜靜沉思。然而,他只能在島上居住兩個月,不是他不想呆在這個美麗的島上居然,事實他更想一輩子就在這島上生活,可是,別人只讓他在島上居住兩個月,就重新開始他的流浪生活。翻起另一頁書頁,在漫步者九說到,關(guān)于善良的思考!吧屏紵o關(guān)乎金錢,只與內(nèi)心的慈悲有關(guān),它是一種心靈的關(guān)懷!北R梭講了一個自己的小故事,一次,盧梭在布洛涅樹林遇見一位教師領(lǐng)著二十來個小女孩游戲。旁邊有個賣蛋餅的小販,他帶來一個搖獎的轉(zhuǎn)盤,只要交幾個錢,就能搖一回,指針停在哪個數(shù)字上,就能得幾個蛋餅。盧梭見小姑娘們都盯著蛋餅,其中有兩三個顯然有幾毫零錢,便征得教師的同意去玩一回。期間,他付錢讓孩子們搖獎還暗地叫小販調(diào)整機關(guān),盡可能讓孩子們搖到大獎,他還暗示搖到大獎的孩子要把蛋餅拿出來與同伴分享,用這種方法,使每人得到的蛋餅大致相同而且大家也更加快樂。對這段描寫著實令我感動,那天下午是他一生中最滿意的一個下午,盧梭的.心永遠是敞開的,他用自己善良的靈魂,孤獨地承受著正直與良知的壓迫,他感受著這份快樂施與者的快樂?墒菚r代的惡意中傷已經(jīng)讓盧梭成了一切哀怨、痛苦、憤怒的出氣桶。善良,每個人都有,但不是每個人都愿意對所有人都善良。
讀完此書,我有點傷感,又覺得心靈異?侦`平靜。是的,生活中總會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的時候,我們也應(yīng)該停下來進行反思,只有反思才能進步,只有學會深刻地反省自己,才能獲得足夠前行的動力。
孤獨者讀后感7
魏連殳去世了,帶著滿腔的憤怒與悲愁。魯迅筆下的人物大都命運多舛、下場甚為凄涼。以前我雖也明白這是為了突出當時封建道德倫理思想對人們的戕害之深,但內(nèi)心卻沒有多大的觸動,但是當我看到魏連殳“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靜的躺著”時,心中第一次因小說中的人物而感到徹骨的悲涼。畢竟,魏連殳并未做錯任何事,如果非要說他的可恨之處,我想那應(yīng)該是他的懦弱。
魏連殳是一個接受過新知識的洗禮、但是卻仍被封建體制支配的人。當族人要求他為他的祖母送殮時喪禮要一切照舊時,他也只是“簡單地回答道:‘都可以的’”,因為懦弱,他沒有一絲反抗。但是他懂得感恩,一發(fā)工資就寄給養(yǎng)育了他多年的祖母,在祖母去世后將房子給了照顧祖母多年的女工;他重情重義,極富同情心,親近失意的朋友,從不慳吝金錢,盡管他自己也只是一位中學教師;他相信人心本善,格外喜愛小孩。魏連殳在舊社會中堅守著自己的信念,無所顧忌,然而這也使他與其他人與眾不同,因而招來了一些人的攻擊,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他失去了他賴以生存的教師工作。
魏連殳不是激進的革命者,更不是反對革命的頑固派。他只是一個雖懷著革命念頭但卻較為懦弱的人,是大部分革命青年的一個縮影。但他不折不扣的是一個正直的好人。但就算是這樣,他也難逃頑固派的打擊迫害。
在沒有了金錢來源之后,一連串的不幸也隨之而來。之前落魄的朋友紛紛不見了蹤影;之前玩得很好的房東家的一群孩子都開始厭煩他。他也不得不靠賣藏書來度日。但在友人被人殺了之后,懦弱的魏連殳完全失去了抵抗的勇氣,但是他并沒有選擇死亡,而選擇了比死亡更為殘忍的方式來報復這個社會。他背棄了他一直以來堅持的信念,成為了一名軍閥的顧問,生不如死地活著。最終,在身體和心靈的多重摧殘之下,他離開了人世,“口角間仿佛含著冰冷的微笑”。
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這篇小說中,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悲劇帶給人的一種極大的震撼力。其中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在呂緯甫看望他時,魏連殳“吞吞吐吐地說道‘我……,我還得活幾天……’”讀到這里時心不由得像是被什么東西揪了一般生疼。一個人只有在近乎絕望時,才會說出這樣一番如同乞求般的話語。一個好人得不到好報,當時的社會、時代難道不應(yīng)反省嗎?只有國家強大起來,有良好的社會秩序,人們的各項權(quán)益才能得到認可與保障。這一點在每個時代都不曾變過。我們應(yīng)該慶幸我們生活在一個好時代。
【孤獨者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孤獨的旅者雜文隨筆03-22
有志者者事竟成作文05-12
放羊者和砍柴者的故事09-30
領(lǐng)先者和追隨者作文11-08
孤獨的隨筆09-08
孤獨作文05-27
孤獨的作文03-07
遇到孤獨04-01
孤獨的麻雀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