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鄒忌》讀后感(通用22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鄒忌》讀后感(通用22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鄒忌》讀后感 篇1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盡人皆知:鄒忌在鏡前穿朝服,隨口問妻:“我和徐公誰漂亮?”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徐公之美齊國有名,鄒忌當然不信,又問其妾:“我與徐公誰漂亮?”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翌日有客來訪,鄒忌再問:“我和徐公誰漂亮?”客人還說:“徐公不如你漂亮!焙髞磬u忌親眼見到徐公,方知確實不如人家。
說起來,這是件很小的事;換別人,故事可能就結束了。但鄒忌的特別之處恰恰在此:他先是“寢而思之”,明白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比缓笥忠源耸旅嬷G齊威王:“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導致齊威王下令懸賞納諫,促使國家得以振興。
由私人的小事聯(lián)想到安國大計,并主動冒著可能得罪齊王的危險去進諫,表現(xiàn)出鄒忌很重視做官的道德修養(yǎng)?梢韵胍姡豪掀、小妾和客人說幾句好聽的謊話,不過是為了取悅,但鄒忌卻因此“寢而思之”,并且想得那般深遠,這沒有一種憂國憂民的品德情操是辦不到的。鄒忌本是個琴師,曾以撫琴來勸諫齊威王不可沉溺于酒色歌舞,宜廣招人才,發(fā)展生產(chǎn),操練兵馬,實現(xiàn)國家強盛。后來他在齊做了官,堅持做一天官,盡一天職,只要與國與民有益,事無論大小、無論是否屬于他的職責范圍,他都在言進言、有事做事。這就是鄒忌的官德,也是讓鄒忌留名于后世的緣故。
聯(lián)想到當今,有些領導干部似乎遠不如鄒忌。用現(xiàn)代語言講,鄒忌懂得做官就要為國為民做事。食人民俸祿,靠納稅人供養(yǎng),不為百姓做事,要其何用?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但一些人就是身在官位不謀官事,F(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梢钥吹揭恍└刹坎蛔鳛椋夯颉耙暥灰姟,明明發(fā)生在眼面前的事,只要無人告狀,甚至即使有人告狀但沒有媒體曝光或領導過問,便當沒有這事情;或“踢皮球”,工作互相推諉,出事推托責任,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缺乏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任感和事業(yè)心。有些人做官只知謀取私利,心之想力之用皆為一己私利;有些人做官只會鉆營勾連,打造官場關系網(wǎng),保證屁股下的那把交椅。
現(xiàn)在有一個誤區(qū):似乎做官不貪就是好官。實際上,只廉不勤也是一種腐蝕。腐蝕的內(nèi)涵,既應包括不廉而貪,也應包括不勤而懶。不廉而貪,可導致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組織的墮落衰。欢磺诙鴳,也可導致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組織的墮落衰敗,二者殊途同歸,彼此而已。試想,終日消極頹廢、游手好閑,沉湎于紙醉金迷、燈紅酒綠之中,食有山珍海味、衣有精品名牌、住有別墅洋房、行有豪華轎車,怎能體察到群眾疾苦,怎么能感覺到百姓艱難?又怎么會牢記“兩個務必”、做到清正廉潔?在那些黨內(nèi)腐蝕分子身上,不廉與不勤二者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在焦裕祿、鄭培民等優(yōu)秀干部的形象中,廉政與勤政二者又都集于一身。干事,是勤政;干凈,是廉政。既清正廉潔,又勤政為民,才是一個好干部,一個人民信賴的公仆。
由鄒忌引出這么多,其實也就是一句話:做官就要盡職,要為國分憂,為民干事。當官不為民做事,不如回家賣紅薯,此話略顯拙笨,甚至古老,卻是老百姓最愿意看到的領導干部形象。先從這一條做起,加強執(zhí)政能力建設就會有了一個好的`開頭。
鄒忌,撥弦弄琴彈天下
幾乎與秦國商鞅變法同時,齊國也在經(jīng)歷著一場大的變革,而這場富國強兵改革的策劃人就是鄒忌。齊威王接受鄒忌的建議進行政治改革,采納大臣的意見,注重選拔人才,除去不稱職的奸吏,獎勵得力的將領和官吏,在鞏固統(tǒng)治秩序的同時,國家隨之富強。
經(jīng)過一番改革,齊國在政治、經(jīng)濟上呈現(xiàn)出一番新的氣象。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師
齊威王繼承王位后,每天吃喝玩樂,對于朝政大事不聞不問。齊威王對彈琴尤其迷戀,經(jīng)常獨自關在后宮內(nèi)撫琴自娛。由于齊威王不問政事,導致國家日趨衰敗,百姓貧困不堪。周邊國家接連起兵進犯,邊境不斷報警,齊威王卻極少過問。
當時,作為平民的鄒忌身份只是一個小小的琴師,但他很聰明,對齊威王投其所好,自稱是高明的琴師,來到王宮,對侍臣說:“聽說大王愛彈琴,我特地前來拜見,為大王撫琴!笔坛紝⒋耸聢蟾娼o齊威王,齊威王一聽很高興,立即召見鄒忌。
鄒忌走進內(nèi)宮,恰好齊威王在撫琴。聽完后,他連聲稱贊道:“好琴藝呀!好琴藝……”
齊威王連忙問道:“我的琴藝好在哪里?”
鄒忌躬身一拜道:“我聽大王那大弦彈出來的聲音十分莊重,猶如一位明君的身影;那小弦彈出來的聲音是那么清晰明朗,就像一位賢相;大王運用指法精湛純熟,彈出來的音符十分和諧動聽,既靈活多變,又相互協(xié)調(diào),就像一個國家明智的政令一樣。聽到這悅耳的琴聲,怎么不令我叫好呢!”
齊威王聽了此話,立刻認為鄒忌是自己的知音。
但鄒忌話鋒一轉:“彈琴和治理國家一樣,必須專心致志。七根琴弦,好似君臣之道,大弦音似春風浩蕩,猶如君也;小弦音如山澗溪水,像似臣也。應彈哪根弦就認真地去彈,不應該彈的弦就不要彈,這如同國家政令一樣,七弦配合協(xié)調(diào),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曲,這正如君臣各盡其責,才能國富民強、政通人和。彈琴和治國的道理一樣呀!”
齊威王說:“先生確實非常精通樂理,但光說不練可不行,你給我試彈一曲吧?”鄒忌于是離開琴位,兩手輕輕舞動,只擺出彈琴的架勢,并不彈奏。
齊威王勃然大怒:“你這就算是彈奏了?”
鄒忌回答:“我是琴師,擺空架子聽眾會生我的氣;您是國君,不治國,百姓不能安居樂業(yè),會不會也生您的氣呢?這個道理,請大王三思。”
齊威王沒想到鄒忌彈琴是假,勸諫是真,仔細考慮了鄒忌的話之后,對這個人十分欣賞。從此,齊威王開始進行重大的改革,而鄒忌成為齊國改革的中堅力量,因此只用了3個月時間就做到了齊國的相國。
推行改革
人才為寶
鄒忌做了相國之后,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他非常重視推薦人才,齊威王也能重用他所推薦的人才,甚至于齊國上下把人才看作齊國之“寶”。
有一次,齊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到野外打獵。
魏惠王問:“齊國有寶貝嗎?”
齊威王答道:“沒有!
魏惠王聽后得意地說:“我的國家雖小,尚且有直徑一寸大的珍珠,發(fā)出的光彩能照耀到前后十二輛車,而這樣的珠子,我國共有十顆。難道憑齊國如此大國,竟沒有寶貝嗎?”
齊威王別有意味地回答道:“我用以確定寶貝的標準與您不同。我有個大臣叫檀,派他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來犯,泅水流域的十二個諸侯都來朝拜我國。我有個大臣叫盼子,派他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來黃河捕魚。我有個官吏叫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國人對著徐州的北門祭祀求福,趙國人對著徐州西門祭祀求福,遷移而求從屬齊國的有七千多戶。我有個大臣叫種首,派他警備盜賊,做到了路不拾遺。這四個大臣,他們的光輝照耀千里,豈止十二輛車呢?”
魏惠王滿面愧色,因為這時的齊威王在鄒忌的輔佐下,國內(nèi)人才濟濟,著名軍事家孫臏也是在這個時期由田忌推薦而擔任軍師。這得益于鄒忌推行法家“謹擇君子”政策的結果。
嫉賢妒能
危及社稷
雖然鄒忌非常有政治才能,但他嫉賢妒能、心胸狹窄,缺乏容人的度量,以至于一個人的缺陷甚至影響到了齊國的國家利益。
鄒忌做了齊國的相國,一直與大將軍田忌不合,兩人相互猜忌。圍魏救趙之時,開始鄒忌并不同意出兵,是因為他怕田忌因此壯大了自己的勢力。
家臣公孫閱獻計給鄒忌說:“閣下何不主動向大王進言,同意田忌率兵伐魏。如果打了勝仗,那是您策劃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戰(zhàn)敗,田忌假如不死在戰(zhàn)場,回國也必定枉死在軍法之下!编u忌認為他說的有理,于是勸說齊威王派田忌討伐魏國。
誰料田忌在孫臏的幫助下三戰(zhàn)皆勝,鄒忌趕緊找公孫閱商量對策。
公孫閱想出一條陷害田忌的毒計。他們派人帶著十斤黃金招搖過市,找人占卜,自稱是田忌的臣屬,如今田忌三戰(zhàn)三勝,名震天下,現(xiàn)在欲圖大事,要占卜一下,看看吉兇如何?
卜卦的人剛走,他們立刻派人逮捕賣卜的人,押解到齊威王面前去驗證這番話。齊威王因此對田忌產(chǎn)生了懷疑。
田忌聽說此事之后十分生氣,立刻指揮部下攻打臨淄,欲捕捉鄒忌,但終于半途而廢,逃往楚國。
鄒忌因私廢公,制造莫須有的冤案誣陷迫害田忌,成為其一生中抹不掉的污點,同時也致使齊國人才外流,使國家利益蒙受了損失。
齊宣王即位后,對鄒忌排除異己、專權跋扈的做法非常不滿,重新從國外請回了田忌,并委以重任。不久,鄒忌便郁郁而終了。
雖然鄒忌懂得說服齊威王做到調(diào)正五音,富國強兵,但他卻始終沒有說服自己放棄個人恩怨,以大局為重,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力行改革的齊相——鄒忌
鄒忌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齊威王時為相,封于下邳 (今江蘇邱縣西南),號成侯。后又事宣王。鄒忌輔佐齊威王,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使齊國一躍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他才智非凡,功勛卓著,為齊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公元前357年,齊威王田因齊即位。齊威王繼位之初,不理朝政,沉湎酒色,把國政搞得一團糟,致使齊國國力十分衰弱。齊國屢遭三晉侵犯,甚至連弱小的魯國和衛(wèi)國也不把齊國放在眼里。
《鄒忌》讀后感 篇2
古人早就有愛美之心,不僅女人,男人也有愛美之心,鄒忌就其中一個,而且很有有趣,所以背下來,經(jīng)常玩味。
他穿好衣服對著鏡子問妻子:“我與徐公相比,誰美?”妻子說:“當然是你更美,徐公哪有你美!”徐公是齊國公認的美男子。他有點不自信,又問小老婆,小老婆也說他比徐公美,他又問客人,客人也說他比徐公美。一天徐公來了,他自己仔細看看,又對照鏡子看了,覺得自己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覺時就想通了:老婆說我美于徐公是愛我,有私心;小老婆說我美是怕我,客人說我美有求于我。第二天他就去把這件事告訴了齊威王,并且說:“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唉!”
齊王是個十分開明的人,不僅稱贊他說得對,而且馬上向全國的.官員、百姓下令:“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過了一年,想提意見,也沒有話說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都來拜見齊王。
如果我們的各級官員,都能像鄒忌那樣,不僅有自知之明,而且敢于對上頭說真話;都能像齊王那樣,敢于面對自己的缺點錯誤,虛心接受群眾的意見,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我們的社會主義早就建成了。如果做不到,就說明我們的官員,還沒有奴隸社會的奴隸主開明、有覺悟。
《鄒忌》讀后感 篇3
《鄒忌諷齊王納諫》闡述的另外一個道理,那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鄒公高大美貌的身材與徐公比,得出三種相同的答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在周遭的贊美聲中,鄒公沒有陶醉,迷失自我,而是善于反思,認識自我,堅持內(nèi)心!拔崞拗牢艺,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一個人能在別人一再表揚之下,躬身自省,真令人刮目相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鄒忌在問美、比美、思美的過程中,能夠敢于反思,認識自我,在阿諛奉承重重表象面前具備了清醒的頭腦,保持了高度的自知之明,與曾子的三省吾身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齊威王從鄒忌的故事中悟到的結果仍然是“自知之明”。今天,面對這位勇于納諫的`齊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贊賞他的風度。一個封建時代的帝王,面對下屬的進諫能夠虛心接納,指陳弊病,廣開言路,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等氣度和胸懷,實在令人感奮不已。
可見,人貴有自知之明,要明己之長短,知己之斤兩。不因過去有些許小成就而沾沾自喜,實事求是地估計比較與同行之間的差距,不至于孤芳自賞,自我陶醉,唯我獨能,盲目地小瞧他人。也不會在奉承話面前驕傲自大,目中無人,迷失本性。
《鄒忌》讀后感 篇4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篇很好的文章,其中運用了很多對比手法,這也是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也給了我們一個很深的生活道理:“吃人嘴軟,拿人手短”。解析這篇文章的經(jīng)典,事實就是如此。
比如文中有,鄒忌問妻子說:“吾熟與城北徐公美”?而妻子回答說:“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又去問小妾:“吾熟與徐公美”?小妾回答說:“徐公何能及君也?與客座談曰:“吾與徐公熟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從以上對話我們可以看出:當鄒忌問妻子時,語氣缺乏底氣。而妻子的回答很肯定。畢竟,情人眼里出西施。而問道小妾時,語氣有了些底氣,但還是將信將疑。而小妾的回答是因為她怕失寵、懼怕鄒忌才像這樣回答的.。而問到客人時語氣就比較強硬了?腿说幕卮鹗且驗橛惺虑橄胝堗u忌幫忙,才這樣說的。鄒忌固然是很帥的,但是徐公是美男子,自然鄒忌比不過徐公的,見到徐公后,鄒忌也承認了比不過徐公,后來明白了原因去向齊王提建議,對齊王說:“侍衛(wèi)齊王的人,家里的人偏私于齊王。廣大朝廷,沒有一個不怕齊王的,因為哪怕說錯一句話,都有可能過不好日子。而四海國境之內(nèi),沒有一個人不怕齊王的。在這樣的一個環(huán)境下,哪里能聽到所謂的真話呢?自己會被自己蒙在鼓里,剛愎自用。真是要解除這種限制才能夠進步,這也是生活、處事的道理。
其中還有一個細節(jié),為什么鄒忌去進諫,為什么齊王會那么聽話呢?而歷史上別的皇帝有些卻聽不進去呢?因為鄒忌用的是生活中的事實,身邊的道理來打動人。忠言逆耳雖然好,但是卻會讓人聽不舒服,從而可能會出現(xiàn)反效果,忠言順耳利于聽。只有聽了進去,才能行動,有所廣益。
生活中也是這樣的,你能夠看得透嗎?忠言逆耳與忠言順耳你愿聽那種呢?真話,你聽得到多少呢?
《鄒忌》讀后感 篇5
我們學過《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鄒忌從自己的妻子愛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并發(fā)現(xiàn)了問題,向齊王說自身問題并向齊王說這件事及其原因,齊王接受他的意見并改正,最后戰(zhàn)勝于朝堂之上。
是!齊王這種自己聽別人意見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應該接受吸收別人給自己的建議,這好比在一塊石頭中剔除無用的雜質一樣。我們接受別人意見,就應該改正,在國共內(nèi)戰(zhàn)時期,紅軍就因為沒有聽毛澤東的話而導致全軍的崩潰。最后接受毛澤東的意見進行長征,保存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楚漢爭霸時,楚霸王是何其威風,有力舉千斤的力氣,而就是因為不聽自己手下謀士的意見,最后自刎于烏江邊上;而他的劉邦呢!他沒有霸王的才氣,沒有霸王帶兵的智謀,他只是因為聽取蕭何的意見,讓韓信帶兵,打下了漢朝的萬里江山。
我們也應該學習鄒忌說話的方式。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不一定逆耳,如鄒忌向齊王進諫時,他只是用自己的經(jīng)歷來提示齊王他自己也蒙受騙了,從而使齊王自知受騙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我們在以后工作時也應該用婉轉的話,當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上司的錯誤時,我們用婉轉的話提醒自己上司,使他明白自己的錯誤,而保全了他的面子,會是他對你有好感;如果你直言向你上司提出他的錯誤,那樣可能使你的上司覺得自己丟掉了面子,會記恨你,給你小鞋穿。即使是當前勝利了,以后也可能會報復你,我們這樣做是不是得不償失呢!
所以我們要向齊王那樣善于接納別人給自己的建議或者自己的不足;也要學鄒忌那樣說話的方式,那樣我們做事可能會更加地順利。我們要善于聽取別人給自己的意見,使自己不足給“刷”出來,使自己變得更加完美,使自己更加地充實。我們說話的技巧也可能使我們的命運更加地平坦,不像山那么峻不易攀爬。
最后,我呼吁所有的學生,我們要善于聽取別人給自己的意見,并且要改正自己的缺點。我們向別人提建議時要注意自己的說話技巧。要提醒別人知道自己的錯誤,也不損傷他的面子,那樣才能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如果我們直接說,那樣可能傷了他的自尊,就算他知道自己錯了,也不會改。所以我們要善于接納別人的意見。海納百川,最后使自己成功,我們說話技巧也十分的重要,我們始終要善于納諫!
《鄒忌》讀后感 篇6
古代君王大多數(shù)是高傲、固執(zhí)、偏見、獨斷的,聽不進任何人半點的意見,但鄒忌能“諷齊王納諫”這可以說是歷史上一則很典型的,有說服力的故事,值得后人借鑒學習。鄒忌之所以能說服齊威王納諫,關鍵是他應用的方法得當,事例類比得體,言辭中肯得法。由此感動了齊王,使齊王心服口服,終于采納了鄒忌的見解。所以說,方法是成功之母。
三國時期有這樣一個故事:吳國君主孫權贈送給魏國君主曹操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但是大臣們都沒有辦法稱出大象的重量。可這并難不倒曹操的小兒子曹沖,他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將大象放在一艘船上,刻下水面到船舷的距離,然后放置石頭,使水面達到之前的刻度,再稱出放置石頭的重量,就可以得知大象的`重量了。
由此可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需要一種恰當?shù)姆椒,方法得當了,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樣是身處于三國時期的一位人物——諸葛亮。當時諸葛亮在吳國軍隊,他自稱可以在三天內(nèi)得到十萬只箭矢,軍隊里的人都不相信。諸葛亮于是命令人砍樹造小木船,割茅草扎稻草人。他挑了一個大霧迷蒙的早晨,讓人將千百艘小舟推向湖中心,當時的敵人——魏軍以為敵軍入侵,就在城墻上彎弓放箭。霧天難以瞄準方向,射出的亂箭不是插在稻草人身上,就是釘在船上。就這樣,諸葛亮把小舟收回,不廢吹灰之力就從敵人那兒弄來了十萬只箭。
由此可見,在戰(zhàn)場上不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還需要一種恰當且有利的戰(zhàn)略方法,方法使用得當了,可謂是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我大伯家的兒子,也就是我的堂哥,他從小個性倔強,但又貪玩不愛學習。大伯多么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有個錦繡前程。趁年輕時多學點知識,多讀點書,長大了好為百姓、為國家做力所能及的事。為改變貧窮落后的農(nóng)村而奉獻才能。這種望子成龍的心理促使大伯心情十分急躁,他曾打、罵、逼、罰,但都沒有奏效,堂哥反而背道而馳,甚至出現(xiàn)逃課曠課的現(xiàn)象。這使得大伯十分頭痛煩惱。他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教育方法不夠好呢?是不是要讓他真正地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知識的重要性呢?在堂哥初一放暑假期間,大伯就帶堂哥一同去下田干農(nóng)活。
當時雖是“三伏”,高溫也得下田干活。早上出工,冒著霧氣,小飛蟲就來叮咬;太陽將下山時,蚊蟲也開始活躍起來,堂哥白嫩的手上和臉上都是一個個小紅點,使他痛癢難熬。
就這樣,沒到一星期,堂哥就連連叫苦,但他在大伯面前不敢出聲。此時,大伯看時機已經(jīng)成熟,就開始婉言開導說:“如果你學業(yè)上不求上進,這樣繁重勞累的農(nóng)活與你相伴終身了。你看人家學業(yè)有成的,發(fā)明了拖拉機,又開創(chuàng)了插秧機,改善了農(nóng)村勞動的強度,也改變了農(nóng)民的生活。知識能改變命運!”,表哥這才認識到自己現(xiàn)在學習的重要性。
初二年級新學期開始,堂哥就調(diào)整好了心態(tài),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了。在接下來初中兩年的奮發(fā)學習后,他最終考到了重點高中,三年的高中一掃懶散的壞習慣,表哥最后竟然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由此可見教育子女也需要一種適當方法,方法得當了,能讓受教育者容易接受,并付諸于行動。
從鄒忌諷齊王納諫到曹沖稱象,再到諸葛亮草船借箭,最后又從大伯激發(fā)堂哥認真讀書的故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凡事都要冷靜思考,要拿出正確且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
《鄒忌》讀后感 篇7
今天,我又去聽了路老師的一節(jié)課。路老師這節(jié)課上的是文言文。重點是分析文言詞語的的意思,以及朗讀課文。
上課之前,路老師先帶學生復習《戰(zhàn)國策》的相關知識,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另一方面,也可以檢查學生對背景知識的掌握情況。緊接著是朗讀課文,路老師讓學生分別扮演鄒忌,妻,妾,客人,一下子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讓學生進行點評。繼而總結出文言文朗讀的注意事項:停頓、語速、重音、語氣語調(diào)等。并以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案例,教師給予范讀,可謂既有理論依據(jù),又有具體實例。緊接著讓全班同學齊讀課文,去感受文言文語言的.特點。
讀完課文之后,接著是解決文言詞語的意思。路老師以課件的形式,將課文展示在大屏幕上,并把要注意的詞語標以紅色,并給出了解釋,學生一目了然。講完詞語后,路老師找學生試著一段一段翻譯,并加以糾正,講解非常細致。并讓學生比較妻妾的回答,為后面分析人物做了鋪墊。最后,再次分角色朗讀課文,路老師自己也扮演了一個角色,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鄒忌》讀后感 篇8
人的一生如同一只前行的船,需要開足馬力勇往直前,但不時會遭遇困境停滯不前,此時我們便需要張開船帆,吸收四方意見,合理揚帆助我們扳正航向,更快更好的駛向目的地,在《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中,鄒忌、齊王無一不是在合理的聽取他人的意見后矯正了自己:鄒忌拒“徐公不若臣美”“徐公何能及君”的過分吹捧于外,避免了驕傲自滿的可能,齊王聽取鄒忌的建議廣開言路,以汲各方精英言論完善自己,富強國家,戰(zhàn)勝別國與朝廷。
由此看來,學會合理聽取別人的意見,善于在各方言論中尋出真正對自己有利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我們在自己這塊料石上雕琢修改,成材成器。
中國古代成就一代偉業(yè)的君主唐太宗,正是由于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才取得成功。他朝中有一位諫臣魏征,時時向太宗提出有益的諫言,雖然多次觸犯太宗的禁忌,但太宗明白損益,強壓怒火,依然汲取改進,從而在歷史上出現(xiàn)了有名的`貞觀之治。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感慨:“我失去了一位明鏡!笨梢,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更有助于我們的進步,因為有時我們的錯誤往往不能被自己發(fā)現(xiàn),他人的意見能擋住我們的錯誤,助我們完善。
著名發(fā)明家愛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項發(fā)明,然而他的晚年卻毫無亮點。原來他聽不進他人的任何意見,堅持說自己的思想是無人能及的,于是迷失了航向,被后人所超越,由此看來,不聽取他人的意見,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是不利于我們的進步的。
由鄒忌、齊王、唐太宗、愛迪生的經(jīng)歷可以看出,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才能改正自己,提高自己。
《鄒忌》讀后感 篇9
古人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過就改,則是明智之人。能傾聽逆耳之言,歷史上并不多見。唐太宗算是是一例,他沒有殺魏徵在個鄉(xiāng)巴佬,得益于皇后的枕頭風。我認為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shù)鄒忌與齊王了。
諷諫帝王,批皇帝是要掉腦袋的。固然鄒忌的`奇才大智,膽大包天,直陳大王,值得佩服。但是并不希奇,歷史上多少忠臣義士,赤心耿耿,盡忠進諫,丟掉了性命。希奇的是勇于納諫的齊王,他不但沒有殺鄒忌,反而采納了他的意見,立即下令群臣及全國人民,可以用各種辦法,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胸懷。環(huán)顧我的左右,大官小官,有誰能夠聽聽別人的意見呢。措辭稍不中聽,小鞋就穿上了?杀。我在給職工講課的時候,說了這篇文章,大家都唏噓不已,說社會進步了,當官的倒退了。
《鄒忌》讀后感 篇10
最近我在《中國成語故事》中看到了一篇文章《鄒忌諷齊王納諫》。我十分喜歡這篇文章,并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一個叫鄒忌的人問自己的妻子、小妾和客人,自己和城北徐公誰帥,大家都說他帥?伤嬲姷叫旃珪r,才知道大家都在奉承他徐公遠比自己帥很多。然后他把這事告訴齊威王,平時不能只聽表揚奉承的話,而聽不進批評的話。威王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下令天下人都可以給他提建議,都有賞,于是齊國就慢慢強大起來了。
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只喜歡聽表揚,而不聽批評,就肯定會飄飄然、自以為是,所以得把這兩者相互均衡一下,才是最好的。
我曾經(jīng)讀過一篇寓言,說:齊國有一個國王,他有一把三石重的.弓(大約一百八十斤)?伤窒麓蟪紴榱朔畛兴,都說他這張弓重九石(約五百四十斤)。他的箭術不怎么好,可他手下的大臣為了奉承他,都說他的箭術堪比后羿。所以齊王到死都以為自己能拉九石的弓,箭術比后羿都要厲害。
所以,人們不要只聽表揚而不聽批評。雖然好話好聽,但也要有容納批評的胸懷。
《鄒忌》讀后感 篇11
學完這篇課文,我對鄒忌和齊威王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對于鄒忌,我敬佩他的謙遜,佩服他的勇氣,在眾人的夸獎聲中,他沒有迷失自我,而是客觀的親自去分析評價他自己,他對于這件事情的理智的判斷和睿智的分析,讓我折服;另一方面,他作為一個臣子,敢于去逆龍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居然“逆”的那么精彩!自古以來,敢于直諫的臣子,許多都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比干被挖心而死,屈原被放逐……而鄒忌,他仍然勇于去諫,而且又運用了他的`語言的藝術,“諷”諫齊王,讓我不得不為他的但是和睿智而喝彩!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齊威王做到了這一點,作為一個君主,他知錯能改的品質顯得尤其可貴,他的寬大與風度,讓我為他折服,當他受諫之后,利馬就下令全國,要求國人面刺其錯誤,諷謗于市朝,無罪有賞,這種磊落的胸襟,讓人心生敬意?v觀歷史,又有多少君主能做到如此呢?商紂王面對進諫卻炮烙挖心,周厲王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見,竟以止謗為喜歡,認為“防民之口,甚于防串”,這么強大的反差,也難怪他們各自的結果不同了。
我希望,現(xiàn)在,在21世紀,在以后,不要再有太多的諷諫了。
《鄒忌》讀后感 篇12
誰不愛聽別人對自己贊賞的話?有些話語是出自說話者對你真實地欣賞,也有些純粹只是好聽的話罷了,卻也能使你飄飄然,忘了自己是誰。
翻開《戰(zhàn)國策》,打開歷史的長河,我的心落在了一篇名叫《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古文里去了。古文的大意是這樣的:
鄒忌身高八尺以上(184公分),容貌俊秀。一次他穿戴整齊,在照鏡子。他問他的妻妾和朋友:“是我美還是城北的徐公美?”他們都說是鄒忌比徐公美,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住在城北。過了幾日,徐公拜訪鄒忌,鄒忌仔細端詳徐公,自覺不如。等徐公走后,他再照鏡子,覺得相差甚遠。
晚上鄒忌躺在床上,回想今天發(fā)生的.事情。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為什么妻妾、朋友偏說徐公不及他美?思考良久,鄒忌終于恍然大悟:“妻子說我美,是因為他偏愛我,妾說我美,是因為她害怕我,朋友說我美,是因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鄒忌向齊王請見,告訴齊王昨日發(fā)生的事情,并勸諫齊王要分清是非,不要被贊揚的好話所蒙蔽雙眼。
看完這篇古文,我沉思良久,突然發(fā)覺生活中,我看到了,得到了多少這樣“贊揚”的話;叵肫饋,才知道大多數(shù)都是哄我開心罷了。
有一次閑來無事,仿照古文寫了一篇,自我感覺良好,于是就發(fā)到了網(wǎng)上。大部分網(wǎng)友都說寫得好,甚至還有一個網(wǎng)友說寫的比古人寫的還好。這句話使我差點沒有飄上天花板。竟就認為我是駱賓王第二?僧斘覍⑽业摹按笞鳌焙凸盼脑谝黄饘Ρ葧r,我低下了頭。我的文章怎能和古人的文章相提并論呢?這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我這才明白。網(wǎng)友們看我是個小孩子,哄哄我就是了。
有一次,爸爸的上司請客,我也跟著去了。一桌子人,爸爸的上司像一顆明珠般奪目,包括他的孫女?腿说哪抗鉀]有不在爸爸上司和他孫女的身上的。有的客人說他的孫女漂亮、可愛,即使她不怎么漂亮、可愛。有人說他的孫女聲音甜美,即使她的聲音不怎么甜美。
有一句話: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雖然好,但是卻會讓人聽不舒服,但是,那些好聽順耳的假言假語,又有什么用呢?
生活中也是這樣的,你能夠看得透嗎?忠言逆耳與假言假語你愿聽那種呢?真話,你聽得到多少呢?
所以,當別人贊美你時,你需要一雙能辨別是非的眼睛,使你能認清自己。
《鄒忌》讀后感 篇13
近來工作挺忙的,思緒也跟著忙碌起來,甚覺腦子非常興奮,在夜深人靜之時,不覺讀書興發(fā),隨心翻閱《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時,使讀了起來,過去多次讀過此文,并在上面畫了不少圈和杠,但仍未嚼透,現(xiàn)讀起來頗有感觸,其中體現(xiàn)出了耐人尋味的哲理,例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一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作者不僅把道理講得非常透徹,而且學以致用。他使我也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讀書要讀懂別人,首先要讀懂自己,只有讀懂自己,才能自知之明,也才能真正讀懂別人。
從文中得知, 鄒忌這個人還真是有點自知之明,自覺不如徐公長得帥,然而,妻妄卻說他帥。鄒“暮寢而思之”,悟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妄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這一番自我省思,則很有自覺性和哲理性,在這一點上自覺不如,往往自以為是的多,自以為非的少,尤其是當人夸己時常常沾沾自喜,說明自己還缺少自知之明,沒有真正讀懂自己。鄒忌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不因妻妄和客人的贊美而昏昏然、飄飄然,而是看到了她們的動機和偏見。依我看,鄒忌真正讀懂了自己,正因為這樣他才有可能讀懂齊王。
鄒忌正是從評議閨房瑣事入題,順勢向齊王進勢,這也正是鄒忌的高明之處。鄒曰則“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庭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類,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边M而使得齊王從鄒忌不因他人奉承而不受蒙蔽一事中受到啟發(fā),懂得了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此后,齊王聽了鄒忌的勸告,不因權勢而堵塞言路,“懸嘗納諫”。
現(xiàn)實生活中,好多人并沒有讀懂自己,何以不少人往往因別人的奉承而昏昏然,因上級的表揚而飄飄然。有的人聽到一點恭維話便忘乎所以,而聽到一點逆耳之言,心里總覺得不是滋味。對于這些沉醉于阿諛奉承之中的人們,難道不需要用鄒忌的哲理啟蒙啟蒙嗎?在一些公務人員中,有的人真的不如古人,明明知道自己身上的毛病,就是不承認,躲躲閃閃,文過飾非;有的愛吹不愛批,聽到一點批評,便火冒三丈;更有甚者,有的仗勢欺人,對敢于批評的人穿“小鞋”,甚至打擊報復,這種人最終難免要垮臺!
《鄒忌》讀后感 篇14
讀《鄒忌諷齊王納諫》,忽然就想到了與人提建議之難,給人提意見之難;聽到別人合理化建議之難,聽到別人意見之難。
鄒忌為了給齊王提意見,為了使齊王接受自己的建議,可以說是費盡心機,挖空心思,處心積慮,他最終發(fā)現(xiàn)了一條既能讓齊王接受自己的建議,又不致觸犯齊王的好方法,就是用諷喻的方法,用自己的家事說國事,最終讓齊王接受了自己的建議。
鄒忌是齊王的相,處于同一階層,或者用通俗的話說,是同一繩子上的螞蚱,是上了同一條賊船上的兩個人,船翻了,誰也跑不了。面對戰(zhàn)國時代各國諸侯虎視眈眈的形勢,他了解齊國所存在的問題,他深知自己的`重要地位,也深知自己的處境:必須富國強兵,自己才能坐穩(wěn)相位,永享富貴;否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但跟齊王提意見,無疑于老虎頭上蹭癢,有極大的風險。鄒忌是非常聰明的。比干剖心,伍子胥自盡,屈原被逐,終投汨羅江而死,和氏獻玉而被刖足,韓非子作《說難》。這些人用心不可謂不忠,但卻結局悲慘。盡管所處的時代可能不同,但相似的事情,當時的社會不可能沒有,他不會不知道,也不可能想不到。所以他必須想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最終他成功了。齊國國富兵強,戰(zhàn)勝敵人于朝廷。他成功了,齊國國富民強,他坐穩(wěn)了相位;齊王也成功了,齊國國富民強,“戰(zhàn)勝于朝廷”。
但另一個國君就沒有這么幸運,他就是宋昭公,據(jù)他自己說:“發(fā)政舉事,朝臣千人無不曰:‘吾君圣者’;侍衛(wèi)之人無不曰:‘吾君麗者’。”終至于喪國棄家,到了邊境才明白過來,但為時已晚。他身邊沒有鄒忌,鄒忌是一個明白人,他懂得自己和國家的關系。
如果鄒忌是一個與齊國與齊王毫不相干的人,他會這么做嗎?
別人的是非成敗與自己毫無干系,給人家提意見是為了別人好,但人家并不一定領情,況且在生活中一聽到別人說自己的不是就暴跳如雷的人多了。給別人提意見雖然沒有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的風險,但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卻惹得別人暴跳如雷,會給人留下什么印象呢?吃飽了撐得!何必呢?另一個方面,為了給一個與自己毫無干系的人提意見,為了既不觸怒對方,又讓對方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意見而挖空心思、處心積慮、費盡心機,劃得來嗎?
由此,許多人不愿給別人提意見;由此,許多人聽不到別人的意見。
我們的漢字中“龍”與“聾”同音,是不是就是告誡統(tǒng)治者要注意一些問題呢?在我國的歷史上,有多少“龍”變“聾”最終變成蟲或者變成紅燒鯉魚的事情呢?當然,也可能有一些人能力特別強,能夠獨當一面,處理很多事情,這一點不可否認。
但是,一個人的見識必竟有限,他雖然能夠正確處理很多事情,然而卻不可能在處理所有事情的時候都面面俱到,都考慮得非常周全,不是有這樣一句話么:“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彼自捳f:“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彼约词鼓芰μ貏e強的人仍然需要聽取別人的意見,全面認識,全面分析,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于是如何對待別人的意見,就成為我們必須處理好的問題。
如何對待別人的意見呢?我覺得:第一,對于給自己提意見的人,不管人家提的意見對不對,都應該虛心聽取,都應該表示感謝,人家并不是吃飽了撐得。這樣就讓人有了成就感,這一次雖然沒起到好的作用,但下次,他有什么好的建議,他還會毫無保留、慷慨大方地告訴你的;第二,對于給自己提的意見,不管是發(fā)自肺腑的,還是別有用心的,自己都應該認真對待:自己認為有道理就認真接受,沒道理就一笑了之。另外,還可以從反面去理解,反思自己的不妥之處。要知道,有時候,你的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都會讓別人剛張開的嘴巴閉上,永遠不會再對你說一個“不”字,你就再也不會聽到一句逆耳忠言了。因此,當別人提出建議或者意見時,我們大可不必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只有這樣,我們所做的事,才能做得更好,更完善。記得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美國一個州的州長給一個在美國訪問時對他們道旁綠化植物提出建議的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國了的我國的公民表示感謝,并向他解釋為什么不采用他的建議的理由。我們難道不能思考一下美國的發(fā)達和這件事的關系嗎?什么是群策群力?我們往往僅僅掛在嘴上而難以落實。我們不崇洋媚外,不學習美國人,難道我們不能學一學我們的先人嗎?
我們的政府領導尤其需要像齊王那樣做,因為,個人不接受正確的意見,害的僅僅是一個人,而一個政府領導如果不接受正確的意見,受害的就不僅僅是一個人了。
這一點對于政府領導很重要,反過來對于一個人來說怎樣呢?政府領導犯了錯,有人替他承擔后果,我們犯了錯,誰替我們來“付帳”呢?
不是嗎?
《鄒忌》讀后感 篇15
鄒忌的諷諫真的使齊國煥然一新了嗎?或許作者只是美好的愿望,這樣的故事似乎在過去和現(xiàn)在都行不通。
齊王遭受如此之深的蒙蔽,難道幾次進諫就能有個好的結局呢?屈原不想楚王再昏庸下去,多次進諫,而正是奸臣專權把屈原一逐再逐,最后無奈縱身大江。這是同時期的事實。
蘇東坡也想學鄒忌,也和屈原一樣多次進諫。遭受蒙蔽的大王旁總有奸臣,他所受到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折磨。岳飛不也是因為忠心耿耿,被奸臣暗算,連下十二塊金牌把他的愿望斷送。這是后來的事實。
現(xiàn)在,鄒忌的故事依然難以發(fā)生。地溝油,三聚氫銨,染色饅頭屢見不鮮。從表面上看起來,政府好像已對這些問題非常重視,而后來層出不窮的“動車事故”、“校車事件”,又該怎么說呢?
為什么鄒忌的故事顯得如此的荒謬,那么這幕后的黑手究竟是誰?顯然,是奸臣,是小人。不妨可以這樣想想,齊王即使一直樂于納諫,那么奸臣和小人不也會“進諫”嗎?那么,齊王聽了他們的“勸諫”,結果不也是和歷史相同嗎?進諫得賞只會讓越來越多的`奸臣成為和珅,永遠扼制不了黑手的陰謀。
所以,除了進諫得賞之外,鄒忌、齊王,齊國的百姓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首先,要有一套百姓參與的督察機制。也就是有人管奸臣,不只是樂于納諫的“齊王”。當有一套完整的督察機制開始運轉的時候,必然就會有人檢舉奸臣,“齊王”納諫便有了一定的作用和效果。
其次,進諫得賞的方案不應該遲續(xù)太久,一味的獎賞必然會使百姓為了金錢和利益而瘋狂,進諫的效果就會被削弱。如果真要獎賞寫什么的話,或許可以獎勵一些精神上的財富,比如張貼進諫人名單向大家宣傳,允許進諫人參與高層的政務討論等。如果這樣,既使百姓都樂于進諫,又提高了進諫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齊王”需要做到真正的納諫,政府的努力是達到美好愿望的前提。
最后,大家需要增強防范意識和舉報意識。這必定要有精神上的獎勵與物質獎勵的促進,這便是精神獎勵的作用。
由此觀之,只有進諫得賞是不行的,鄒忌和齊王要做的事情不也是我們目前需要做的嗎?
《鄒忌》讀后感 篇16
我的高中第三冊語文課本里有一篇《納諫與止謗》。文中極力贊揚鄒忌與齊威王,稱他們是賢臣與圣君;并追古思今,提出借鑒與取法的主張,意下是要平民老百姓、下級干部學習鄒忌那種委婉而諷的進諫方法,讓領導干部學“千載而下,猶令人感奮不已”的具“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的齊威王。
在名家名篇面前,我是愚者一得,認為這種見解錯了。
先從時間上看,齊威王、鄒忌跟我們相距千載,作者是“《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初小時就成誦了”,4400年后,再讀一遍!彪m然是60年,人間已經(jīng)滄桑幾度,更何況千年呢。為什么“委婉而諷”仍然是當前規(guī)勸領導最好的方法?為什么鄒忌竟應該永遠是那些憂國憂民、想對領導提出意見和建議的同志的“榜樣”?
面對“龍鱗”不可批,“圣聽”不得逆的.國君,鄒忌是“賢臣”,不能不用委婉而諷的方法來規(guī)勸。但我們現(xiàn)在是社會主義法制社會,每個人都受法律的保護,每個人都有言與行的自由,有話就講,何必畏畏縮縮學鄒忌呢?要下屬學鄒忌的,恐怕是只有鄒忌式的進諫才接受得了的領導,更可能是平時老虎屁股摸不得的角色,哪配得上“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的褒稱?而時在今日,想講話樣一來不就等于證明今天的民還只是小小的民,官還是高高在上的官,我們還是有天無法的社會嗎?
其實不然,中國正大踏步地從兩三千年的封建社會的影響中走出,走向民主與法治。民主社會的標志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何況,新中國的“官”,應該是名副其實的人民的公仆,人民向自己的公仆提出意見,表示不滿,又何必察貌辨色,心驚膽戰(zhàn),委婉而諷呢?
如果“諫”的含義在今天就等于“批評”,我想在建設四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提倡的是直諫,而不是諷諫。時間對于四化是極其重要的,而鄒忌式的諷諫,慢慢繞圈子,磨嘴皮子,這與現(xiàn)代化的節(jié)奏是格格不人的。
今天讀《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的意義,我覺得就是認識歷史上曾有過一個善于打比方的臣子和一個能夠反省的國君而已。當然,鄒忌的委婉而諷的方法,如果不是用來監(jiān)督公仆,而用來規(guī)勸朋友,教育子女,那還是可以借鑒的。
《鄒忌》讀后感 篇17
古文很多名篇,以前讀書的時候接觸過,但是說真的,應試教育階段的讀書,都是水過鴨背的,因為不是為自己真正的需要所讀的。譬如這篇《鄒忌齊王納諫》,只記得這是以前讀過的,但是講什么,其中給人啟迪的是什么,卻毫無印象。今天中午午睡前翻開床上的《古文觀止》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有“驚為天文”之感,這篇文章寓意深刻,發(fā)人深思。這么好的文章,為何之前毫無所感?!
本文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先以生活小事“比美”問答開篇,引人入勝。繼而寫鄒忌因小悟大,體察出一番政治道理:越是居高位者所受蒙蔽越深,并以此諷諫齊威王。齊威王接受鄒忌的意見,懸賞納諫,最終使齊國戰(zhàn)勝于朝廷。
鄒忌最令我敬佩的是他的察!兜茏右(guī)》里說:“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聞譽恐,聞過欣”呢,誰不是“聞過怒,聞譽樂”呢,誰都喜歡聽好話呀!文中,當鄒忌把一個問題:“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拋給他的妻子、小妾和遠方來的客人時,這三者都說徐公不如鄒忌(“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按道理,一般的人聽了三者的評價之后,應該對自己的相貌有信心了吧。可是,當鄒忌真正見到徐公后,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不如徐公,他思考后得出一個結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愛我,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能有這樣一份自察,有這樣一份清醒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能難得可貴的是鄒忌把自己體察出來的道理進諫給威王。什么是忠臣?這就是忠臣,唯有忠心耿耿為國家著想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行動力。
最讓我佩服的還有威王的這份從諫如流的心胸和英明。當鄒忌由己及國推理出“宮婦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內(nèi)求于王”,判斷出“王之蔽甚矣”(受到的蒙蔽一定非常厲害),威王聽從了鄒忌之言,下令獎勵進諫者,結果一開始進諫者門庭若市,但是一年之后,有人即使想規(guī)勸都沒有什么可以說的了。想想看,這樣的國家,還不強大嗎?所以,齊國“戰(zhàn)勝于朝廷”,不需要用武力去征服,別的諸侯國都來朝拜齊國。
這個故事,其實對我們現(xiàn)在來說也是非常有啟發(fā)的。一間學校也好,一個市區(qū)也好,一個國家也好,上級領導如果沒有像威王這樣的納諫心態(tài),肯定是治理不好的。同樣,身為子民,如果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不敢于去說,去提意見,也是不稱職的。對于廣州地鐵翻新改造,廣州第十六中學的學生阿華的進諫就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教育,就要多培養(yǎng)這樣的人,這才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鄒忌》讀后感 篇18
鄒忌身高八尺開外,風流倜儻。有一天,他問自己的老婆:"夫人,我和城北的徐公誰漂亮?"老婆說:"老公,您比他漂亮100倍,徐公怎么敢跟你比啊!"
鄒忌又問他的小妾:"親愛的,我跟城北的徐公誰更有魅力?"小妾顫顫巍巍地說:"夫君,徐公當然不如你有吸引力了。"
這時家里來了一個客人,"嗨,老王,你倒是說說,我跟城北的徐公誰更英俊瀟灑一點呢?""徐公!他給你拎鞋都不配。"
第二天,徐公突然到家里來了。那身板,那臉蛋,快趕上了潘安。鄒忌這才明白,原來妻、妾和客人是言不由衷!
妻子說假話,是因為她愛自己;妾說假話呢,是怕自己;而客人說假話,則是有求于自己。
這樣一想,壞了:"我聽信了假話倒沒什么,可是大王聽信了假話,對國家和社稷來說,可是個不小的損失。"
于是,鄒忌趕緊上朝拜見齊王:"您的愛妃們愛您,大臣們怕您,其他諸侯國有求于您,光給您灌迷魂湯,這樣您受到的蒙蔽就太多了。"
此時的齊王是齊威王,姓田,剛剛代替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不久,非常能聽得進去意見。他大腿一拍,"對。∥以趺礇]想到!"趕緊號召大臣、百姓們給自己提意見,當面提意見的大賞;書信提意見的.中賞;背后議論,被他聽見的小賞。一時間門庭若市,大家紛紛獻言獻策,在這些好的方針政策的指引下,齊國國力漸漸強盛。
鄒忌在歷史上是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一方面他因為敢于革新而使國家富強;另一方面,隨著孫臏等人的崛起,他又有些嫉賢妒能,但在向齊王納諫這一件事情上,他立下了汗馬功勞,值得肯定。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則故事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意義。國家要富強,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開拓思維,積極獻言獻策。國家也應該鼓勵我們廣開言路,知無不言,言者無罪,不扣帽子,不打板子。
衷心祝愿祖國的明天越來越美好!
《鄒忌》讀后感 篇19
有一天,爺爺給了我一本故事書,名字叫《鄒忌諷齊王納諫》。我很喜歡看它。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古時候有個人叫鄒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分別都說他,比城北邊的美男子——徐公還漂亮。鄒忌并沒有感覺到自己特漂亮。晚上他想了想,原來妻子說我漂亮,是因為她偏愛我;小妾說我漂亮,是因為她害怕我;客人說我漂亮,是因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鄒忌上朝見了齊威王,他對齊威王說了這件事;又說現(xiàn)在齊國也一樣啊!宮里的妃嬪,沒有一個不偏愛您;大臣都害怕您;老百姓都有求于您。所以都說好聽的',不反映問題。齊威王想了想,說你說的很對,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人只要能指出我的錯誤,就能得到獎賞。一年后,就是別人想指出他的錯誤,也找不到了。由此,齊國開始蒸蒸日上,一天天強大起來。
看完這個故事,我想雖然這個故事過去幾百年了,但是它揭示的道理,在如今還有積極意義:一些家長偏愛孩子,平時順著孩子,只說好聽的,直到考試結束了,成績不好才打罵,可是也晚了。所以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說謊。假話容易使人失誤,最終做錯事。同時也要勇于聽真話,知錯就改。這樣才能辦好事情。
《鄒忌》讀后感 篇20
好文章,好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初中時就成誦了,覺得它故事性強,有情趣,引人入勝,幾個月后,再讀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親切。
古人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為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為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一切,能傾聽逆耳之言,采納美芹之獻的,歷史上并不多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少數(shù)聰明一點的,為了坐穩(wěn)江山,籠絡人心,也能從諫如流。有圣君,有賢臣,使政治穩(wěn)定,國泰民安,歷史上稱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與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shù)鄒忌與齊威王了。
≡于齊王,文章描寫的很少,可是這就足以讓我佩服齊王!。’’這雖然只有一個字,但它表現(xiàn)了齊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鄒忌的意見,很果斷。后面的3句話就更讓我驚訝,他不但不對說他不好的人受罰,還賞賜他們。如果是我,我一定不會放過他們的。還會有憤怒的心理,認為別人怎么能說國君的不是呢?最終,齊王以他的大度,換來了整個國家的成功。還讓我們懂得,及時聽取別人的意見,認真改正。齊王深知:以德服眾優(yōu)于以暴力統(tǒng)一國家。最后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國家統(tǒng)治的.很好。因此,對這位勇于納諫的齊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贊賞他的風度。這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章,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幾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當年,他聽了鄒忌的諷諫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國,面刺錯誤,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千載而下,猶令人感奮不已!
追古思今。現(xiàn)在我們有些作負責工作的領導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顯的缺點和錯誤,文過飾非,怕聽逆耳之言,一聽到正中要害的話,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聽到別人說他頭上的瘡疤一樣。
完鄒忌諷齊王納諫讓我感受到古人的聰明和智慧,更感受到齊王的果斷,如果你還沒看過鄒忌諷齊王納諫就請你看完我的文章,趕快去看一看吧!去感受一下古作品的魅力吧!
《鄒忌》讀后感 篇21
在初中的教科書里,有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主人公鄒忌三問妻、妾、客,與徐公比美的故事。
鄒忌最打動我的地方,是他的自知之明。即使妻、妾、客都說鄒忌比徐公美,但鄒忌并沒有盲目自信,他能保持清醒的判斷,從而悟出了治國的道理。
生活中像妻、妾、客的人比比皆是,人們總是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會對我們說出真話。這時,我們就要讓自己保持清醒,正確看待自己,不會只看事物表面。還要廣開言路,對于他人的.建議,好的要接受,不好的就要摒棄。這樣,我們的境界才能更升一層。
鄒忌悟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后,又向齊威王進諫。他沒有直接說出齊王遭受了蒙蔽,而是由小及大,以家比國,由自身的經(jīng)歷進行類比推理,讓齊王更能接受。這也告訴我們:說話做事要注意對象,要講究方式方法,還要委婉得體。
有的人在人際交往中,過于“直率”,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完全沒有考慮對方以及周圍人的感受。像這種人,或許別人在表面上會和和氣氣的,在心底里卻把這人罵了千萬遍。所以,即使我們要指出別人不好的地方,也要委婉一點,過于直率,只會讓所有人心里都不好受。
我們在分析問題時,還要敢于且善于提出自己的正確看法,要虛心地向師長、同學等請教,并能夠認真聽取和采納其正確意見。做到了這些,那我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一定會少走許多彎路,讓人生的旅途變得更加順利。
《鄒忌》讀后感 篇22
讀好文章,好飲醇酒 ,其味無窮,久而彌篤!多u忌諷齊王納諫》,讀初中時就成誦了,覺得它故事性強,有情趣,引人入勝,幾個月后,再讀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親切。
古人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為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為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一切,能傾聽逆耳之言,采納美芹之獻的,歷史上并不多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少數(shù)聰明一點的,為了坐穩(wěn)江山,籠絡人心,也能從諫如流。有圣君,有賢臣,使政治穩(wěn)定,國泰民安,歷史上稱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與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shù)鄒忌與齊威王
對于齊王,文章描寫的很少,可是這就足以讓我佩服齊王!吧。”這雖然只有一個字,但它表現(xiàn)了齊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鄒忌的意見,很果斷。后面的3句話就更讓我驚訝,他不但不對說他不好的人受罰,還賞賜他們。如果是我,我一定不會放過他們的。還會有憤怒的心理,認為別人怎么能說國君的不是呢?最終,齊王以他的大度,換來了整個國家的成功。還讓我們懂得,及時聽取別人的意見,認真改正。齊王深知:以德服眾優(yōu)于以暴力統(tǒng)一國家。最后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國家統(tǒng)治的很好。因此,對這位勇于納諫的齊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贊賞他的.風度。這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章,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幾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當年,他聽了鄒忌的諷諫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國,面刺錯誤,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千載而下,猶令人感奮不已!
追古思今。現(xiàn)在我們有些作負責工作的領導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顯的缺點和錯誤,文過飾非,怕聽逆耳之言,一聽到正中要害的話,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聽到別人說他頭上的瘡疤一樣。
讀完《鄒忌諷齊王納諫》讓我感受到古人的聰明和智慧,更感受到齊王的果斷,如果你還沒看過《鄒忌諷齊王納諫》就請你看完我的文章,趕快去看一看吧!去感受一下古作品的魅力吧!
【《鄒忌》讀后感】相關文章: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案(精選11篇)11-04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匯總九篇04-29
【必備】《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三篇04-25
實用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四篇04-23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錦集5篇05-11
《鄒忌諷齊王納諫》讀后感02-27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范文集合8篇05-11
借錢的三忌三記三原則09-05
職場面試時的六大忌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