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觀后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第一書記》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書記》觀后感 篇1
今年七月,所里組織全體職工和學生去看了《第一書記》,由于很早就知道第一書記的沈浩的事跡,所以大家都對這部片子報以極大的期待,電影還沒開演就已經坐無虛席了。
影片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
影片最后以女兒的一段告白為結尾。
影片結尾時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圍,多數人都有抹眼淚的動作,這不是導演的功勞,也不是編劇或者演員,這就是真實的力量!因為真實引起了觀眾們的共鳴。
當然,看完電影后,也會引發(fā)大家更深的思考。
這就是導演的魅力所在,我想,這部影片對我的教育目的已經達到了。
在120分鐘的時間里,事先準備的紙巾并沒有派上用場。
有落淚卻沒有失聲痛哭,某些細節(jié)的處理甚至是幽默的,引發(fā)觀者的會心一笑。
電影制片人張旸的觀點印證了我的這一感受。
他說,這個電影從一開始創(chuàng)作,就沒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記錄一個真實的人生。
沈浩是一名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并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
他是典范,但不應該被神化。
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獲的喜悅。
把這些真實地通過電影呈現出來,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眾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
因此,電影沒有走苦情的路線,而是一種平實的紀錄風格。
這就是真實的力量。
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fā)了思考。
從屏幕上我看到一個真實的沈浩,一個感人的沈浩,一個無愧共產黨員稱號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崗村任職三年屆滿,小崗村民強烈要求把沈浩留下來,20多年前集體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崗村發(fā)生。
村民派了10個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組織部、財政廳要求沈浩留在小崗村,再帶領他們干3年。
作為一名選派干部,他能在一個偏遠的農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實實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創(chuàng)業(yè)。
我深深被他執(zhí)著著自己的理想、忠于組織和人民感動了,被他為了農村離家六載顧不上親人感動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時間捧給農村感動了。
當我還回味沈浩媳婦徐帆一句聽似可笑、實際寓意很深的經典臺詞“沒坑時蘿卜在,有坑時蘿卜不在了”,沈浩回到省財政廳聯系業(yè)務,他的同事升任省財政廳副廳長,而沈浩感慨“當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當官”。
這句感慨不是他無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
是他真真正正意識到當官的意義不是居高位,不是謀私利,而是為人民做實事。
而且如果所有人都做守著坑等著官位的蘿卜,把精力用在邀功爭權,專門比空洞的政績的.話,這對社會資源是一種巨大的浪費,而沈浩到了小崗,開辟了一個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這樣才是真正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也為村民帶去了萬世福音。
當小崗村的農民們躊躇滿志的期待來年的春天時,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整個村子頓時陷入悲愴的氣氛中。
2009年冬天,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
縱觀全劇,友情出演的名角雖不及電影《建國大業(yè)》多,但能有如此眾多的名角給一個小小的村黨支部書記捧場,可以說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著的100多萬村黨支部書記的形象。
銀幕上打出演員表,放映廳里的燈漸漸亮了,有些觀眾大概公務在身,匆匆起來快步退場。
我等到銀幕全白才站起來,其間我想,中國確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
我希望有一天,我有機會到鳳陽去看看,一來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來看看沈浩帶領小崗人建設了6年的小崗村。
我作為一名渴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青年,應該在沈浩身上學些什么呢?學習他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實干精神,學習他把群眾的事掛在心上。
雖然我也只是一名剛工作不久普普通通的青年職工,不能為群眾謀福造利,但是我認為不管在什么崗位上,這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是我們每個共產黨員必須要有的。
《第一書記》觀后感 篇2
上周五,黨支部組織學校黨員觀看了電影《第一書記》。
這部片子以事實為根據,生動感人的情節(jié)向我們描述了安徽鳳陽小崗村委書記沈浩同志的感人事跡。
小崗村是一個很普通的小村,一百余戶人家通過心情勞作,形成了特有的生活傳統(tǒng),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很辛勤,生活的也很真實,靠自己雙手養(yǎng)活自己,一代又一代,日子談不上富裕,但很安逸,大家對眼前這一切感到很滿足。
干部提干之前,往往需要到農村鍍金,不少官員到小崗村只是走走過場而已,他們的口頭禪是“干多了有什么意思,不干也沒意思,干一點意思意思”。
對于干部下鄉(xiāng),在小崗村人民看來在平常不過了,不過是匆匆過客,來來去去沒對小崗村才來什么實惠,所以,沈浩的到來所有人都沒看在眼里。
然而,沈浩來到小崗村后挨家挨戶調研,深入了解小崗村目前存在的問題。
調研中他發(fā)現,小崗村人民經濟條件差,一來是受落后的思想觀念制約,享受不到改革開放的春風,曬不到致富的暖陽,不少人早已習慣于男耕女織的生活;二來是物資和權力被少數人占有,人民力量分散,不能統(tǒng)一思想,敢怒不敢言,只能任由少數人折騰。
認清小崗村現狀后,這位財政廳下來的干部仔細分析,尋求改變現狀的辦法,為統(tǒng)一思想,他反復走進農戶,解決他們的困難,用真情征服了村民,贏得了大家的'信任。
同時,不辭勞苦地和少數掌權者溝通,他說:只有大家團結起來一起干,才能真正過上好日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面對他們的強勢,沈浩書記沒有退縮,他自己率先行動起來,為人民辦了很多實事,證明了自己的思想,最后讓那些頑固的人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沈浩書記一條心干到底。
“要想富,先修路”。
沈浩書記看著小崗村泥濘的道路,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因為條件差,企業(yè)不肯來投資。
接連跑了很多單位,籌集了一部分用于修路的資金后,他沖到最前面,帶領村民一起修路,團結就是力量,大家的努力鋪就了一條筆直平坦的“致富路”,初戰(zhàn)告捷。
接下來,沈書記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聯系企業(yè)來小崗村投資,占地開發(fā)需要遷墳,有個老太太守著兒子的墳不肯遷走,想通過這座墳留住兒子一些念想。
村干部為了保證工期實行強拆,此舉讓年過八旬的老太悲痛不已。
得知這一消息,沈浩說了一句“我馬上到!”,于是匆匆離開母親的生日宴席。
最后,老太被沈書記為民著想的精神打動,說:“死人不能擋活人的路”,同意遷墳。
三年的時間很短暫,在小崗村的生活要結束了,沈書記要回城里工作。
可是,三年期間與村民建立的感情促使全村一百余戶人家又一次按下了紅手印,如此莊重的挽留讓沈浩同志無法拒絕。
于是他決定繼續(xù)留在小崗村干三年。
沈浩的決定對小崗村來說是個好消息,然而,聽說要繼續(xù)留在小崗村,老婆、要升學的女兒還有老母親卻留下了眼淚,因為在過去的三年間他們吃了太多的委屈,而這一切一直憋在心里,他們實在受不了了。
老母親的話很感人,她說:為人民服務,在哪里都一樣。
最后同意留任。
也許是沈浩同志太賣力了,忽略了照顧自己的身體,長時間的營養(yǎng)不良和疲憊放倒了這個硬漢子。
最終永遠留在了小崗村。
沈浩同志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卻指引著每一個人,他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懷影響著今天的我們。
轉眼看今天我黨的一些干部,不顧人民利益得失,濫有職權,中飽私囊,生活腐化,道德淪喪,沉迷于燈紅酒綠之中,敗壞了我黨的形象,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越來越差,這一類人穿著一身正派的服裝,所為卻機器讓人憤恨,實屬敗類。
他們的思想急需要清洗,利欲熏心的思想急需得到改變。
如果我們的官員都具有像沈浩同志一樣的奉獻精神,對工作全身心投入,不辭勞苦,真正做一名人民的公仆,人們的生活必定越來越好。
我們的黨員同志如果都像沈浩同志一樣不及利益得失,踏踏實實工作,誠信誠意為人民服務,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生活必將呈現出一派新的局面。
《第一書記》觀后感 篇3
今天,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同觀看了《第一書記》,令我感觸頗深。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楊六斤。母親帶著弟弟改嫁,因各種原因,楊六斤沒能與母親一起住,住在一件孤寂空房子里,獨自生活,自力更生。每個年從堂哥那里領500元生活費兼零花錢。靠著給鄰居放牛、喂豬自己生活著。雖然特別想與媽媽、弟弟在一起,但是媽媽帶著弟弟,幾年都無法見面。他生存能力特別強,常吃野菜充饑,還自制工具抓一些小魚,算是肉菜。
面對這些傷感的故事,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一碗米飯,一碗辣椒,一些野菜,就算是午餐。他們從不知道麥當勞和肯德基是什么東西。但我們面對滿桌的山珍海味還挑三揀四,浪費糧食、資源沒有一點心疼?梢,這在貧窮兒童手里是多么寶貴的財富啊!我們在幸福的家庭,在明亮的教室,繁華的都市享受著生活時,我們可曾想到在那大山的背后,有經濟上最貧困的孩子!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是祖國的花朵,都想為國家做貢獻,但困難德爾經濟條件不允許他們這樣做。
讓我們學會用愛來關心那些貧困地區(qū)的其他人,并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
《第一書記》觀后感 篇4
看完歐子研姐姐的故事,我心頭全是辛酸。為什么呢?因為雖然她的成績優(yōu)異,但是家庭的經濟條件非常有限很難供她上大學,而她心中的夢想就是北大夢想。
因為父親是電焊工,常年工作用于那一種電焊工具,那些放射出來的光是一些不好的.物質,姐姐的爸爸因此眼睛受傷。而又沒法治療,經濟條件不好。
因為父母都不在家,一般弟弟都由歐子研帶著,所以弟弟非常黏她。剛剛好爸爸回來了,今天奶奶生日,歐子研正在給奶奶做飯。從這一點一滴的汗水和一點點透露出來的孝順看得出來歐子研很用心地在做這頓飯。開飯咯!奶奶開心的笑著,歐子研姐姐說著祝福的語言,滿滿的誠意。當爸爸說時,子妍姐姐哭了。貌似爸爸說的每一個字都像針一樣,用力地往她身上扎。
爸爸剛剛找到工作,因為怕子妍姐姐會傷心所以沒告訴她。爸爸要走了,子妍姐姐很傷心,一直在抱怨爸爸沒有跟她說。她賭氣了一會兒,但是還是平靜了下來幫爸爸收拾行李。在爸爸走的最后一刻她都沒有再哭,但是還是看得出她眼神中流露出的強烈的不舍。
離別總是傷感的,但是我希望子妍姐姐要把這個北大夢堅持下去,加油!
【《第一書記》觀后感】相關文章:
《第一書記》的觀后感(通用16篇)10-28
《第一書記》觀后感范文(通用35篇)05-17
在路上第一書記觀后感(通用32篇)04-03
《1921》觀后感11-14
少爺的觀后感11-11
《赤壁》觀后感07-22
《功勛》的觀后感07-13
《刮痧》觀后感07-14
本草中國觀后感11-12
鐵窗的懺悔觀后感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