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央視朗讀者觀后感范文
央視朗讀者觀后感范文
央視朗讀者觀后感范文【1】
“朗讀亭是我特別喜歡的設置。
當初我們創(chuàng)意是希望能夠讓普通人也慢慢地開始接受有這樣一種傳遞感情的一種手段。
其實朗讀真的應該像唱歌說話一樣,我們有時候可以用這種方式借文傳情。”正如最近爆紅的節(jié)目《朗讀者》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樣,朗讀亭是帶著《朗讀者》節(jié)目的使命,打通線上與線下的距離,走近每個朗讀者的身邊,將一段六十分鐘的客廳文化轉變?yōu)橐粓?017最具熱點的全民文化活動。
它的推出旨在讓各行各業(yè)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暫停,走進“朗讀亭”朗讀名篇片段,用簡單的方式呈現(xiàn)內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用發(fā)至心靈的聲音朗讀自己的人生夢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為《朗讀者》節(jié)目播出后抵達的第一個城市,朗讀亭在杭州迅速成為爆款,將杭州人民的朗讀熱情全數(shù)激發(fā),引得媒體爭相報道。
浙江大學微信號發(fā)布關于朗讀亭的文章也瞬間突破100000+的閱讀量,可見朗讀亭的備受追捧。
京杭運河畔,是朗讀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爺在亭前揮毫寫意,洋洋灑灑寫下“朗讀亭”三個大字,引發(fā)路人圍觀。
緊接著,朗讀亭來到第二站杭州市圖書館,穿戲服的女子、外國留學生各行各業(yè)的人都在朗讀亭前駐足,其中,75歲的王佩英奶奶朗讀了病床上老伴寫的情書,走出亭子時,她淚流滿面,在場的眾人也紛紛為之動容。
前日,朗讀亭移動到浙江大學站。
這是朗讀亭到杭州的第五天,當天寒風冷雨的惡劣天氣狀況卻絲毫沒有影響到朗讀亭的熱度。
源源不斷的人撐著傘來到朗讀亭前排隊,僅從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朗讀亭就已傾聽了80多位朗讀者的故事。
他們中有浙大的學子,也有特地趕來的中、小學生,還有不同職業(yè)的人、不同年齡的人都聚集在這小小的朗讀亭周圍,渴望朗讀出自己內心的情感。
原定晚上十點的錄制,也到接近零點時才錄完最后一個朗讀者。
一天下來,朗讀亭已經收錄了超過170位朗讀者的朗讀片段,連節(jié)目組的導演和攝像,都被杭州人民的這股熱情和毅力嚇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學者進亭子朗讀,這種狀況我還是第一次碰到。
很多人在冷風里排了幾小時隊,臉上還是笑呵呵的,這在別的城市也難以想象,沒想到,杭州人為了朗讀這件事,這么有恒心,有耐力。
央視朗讀者觀后感范文【2】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電視機前從頭看完《朗讀者》后還久久不愿離去?看完之后最多的感受是這是我們一直在等待的那個節(jié)目。
文筆不好,多多包涵。
但是看完很想說說對這個節(jié)目的感受,就當是一些心得吧。
快節(jié)奏的時代中,這個節(jié)目讓我慢下來,靜下來,內心沉淀下來。
它像是本舍不得讀完的好書,像是一位久別重逢的老友,像是清澈見底的流水,慢慢沁入心脾。
張梓琳是讀本是劉瑜的《愿你慢慢長大》,當時聽完后,眼睛是濕潤的,那種感覺難以形容,那是一種奇妙的感受,讀本和訪談故事產生出來的化學反應竟然是眼淚,這是藝術的魅力,也是中國文字之美、情感之美、人文之美,朗讀者節(jié)目之美。
一直不太看綜藝,有時候心血來潮跟跟風,也就止步于看過,就過了而已,但朗讀者讓我真正的去思考,讓我去關注像許淵沖先生這樣的人物,96歲的老人,在舞臺上揮灑自己的熱情、自己的情感,說到動人之處,他流下的眼淚,讓人心里久久無法平靜……日子不是數(shù)出來的,是過出來的,情感不是編出來的,是發(fā)自內心的。
感謝董卿讓我們認識了這位可愛的老先生,讓我們知道原來還有這樣的一位可以稱得上為“先生”的老人,還在樂觀積極的生活,不為別的,單純就是一個字“愛”,愛這份工作,愛這些文字 并賦予它們靈魂便是最快樂的事。
看到濮存昕的那一段,讓人反思,每個人都會遇見那個改變自己一生的貴人,沒想到風度翩翩的男神,竟然童年是瘸子,每一個人都不是那個該被放棄的,每一個人都有一條路能讓自己活得精彩。
朗讀者是值得慢慢品味的節(jié)目,期待第二期!
央視朗讀者觀后感范文【3】
去年3月,董卿就在醞釀一檔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希望通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充沛的情感溫度去打動觀眾。
經過近一年的籌備策劃,《朗讀者》終于與觀眾見面,身為制作人的董卿顯得很興奮,前晚接受記者的微信采訪時,一上來就帶著制作團隊高聲歡呼,表達喜悅之情。
董卿稱自己從事傳媒行業(yè)已經有22年,“是時候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jié)目。
做《朗讀者》一方面是因為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應該承擔起文化傳播的職責和使命;另一方面再加上我個人的興趣愛好吧,我自己對文學很感興趣,同時對人也很感興趣”。
時代背景和個人興趣同步共鳴,《朗讀者》由此誕生,“像是尋找吻合度的產物,因為《朗讀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節(jié)目中,嘉賓在朗讀篇章之前,還會講述自己的故事。
“先講故事,后朗讀,是希望大家在對這個人物有了一個更加全面和豐富的了解之后,對他的朗讀能夠更有代入感,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董卿如是說。
對于朗讀嘉賓的選擇,董卿表示標準就是有影響力、有知名度,也希望對方有獨特的人生經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或者有值得弘揚的特別品質。
董卿坦言,最初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其實明星已經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很難或者說比較難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在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有意想不到的經歷和感悟,能夠給我們帶來驚喜和感動。”“星素結合”呈現(xiàn)的效果令制作團隊非常滿意,“像第一期里的鮮花山谷夫婦,就讓我們看到了普通夫妻還能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的生活,給大家?guī)砹藷o限的想象。”
《朗讀者》目前已經完成前幾期的錄制,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都震撼了全場。
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
作家劉震云也參加了節(jié)目錄制,帶有口音的他成為朗讀者中的“另類”,董卿解釋:“朗讀的技巧、字正腔圓并非這個節(jié)目最想展現(xiàn)的,換句話說技巧不是節(jié)目的核心,真情實感才是節(jié)目最打動觀眾的地方。”
《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先后成為爆款,是否意味著文化類節(jié)目即將迎來春天?董卿覺得時機尚不成熟,但自己參與的兩檔節(jié)目走紅起碼是個“風向標”,她表示:“文化類節(jié)目其實很難做,需要更精心的設計。
我們現(xiàn)在是盡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鳴,喚起大家對文學的認知和記憶。
首播之后的反饋和好評如潮,給了我們更多的信心。”
【央視朗讀者觀后感】相關文章:
央視朗讀者遇見觀后感11-12
中學生央視朗讀者觀后感電視節(jié)目朗讀者觀后感12-05
央視網(wǎng)朗讀者第一期遇見觀后感11-16
《讀者》文摘11-21
朗讀者觀后感 10-09
《朗讀者》觀后感10-26
《朗讀者》觀后感03-16
小讀者的教案03-02
讀者閱讀心得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