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學系畢業(yè)論文范文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表現(xiàn)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文學是指作家用獨特的語言藝術表現(xiàn)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語言藝術作品,離開了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
文學系畢業(yè)論文篇1
論張愛玲小說與紅樓夢的影響
摘 要:讀張愛玲的小說,倘若感到有讀《紅樓夢》般的親切,大可不必驚訝。
張愛玲一輩子癡迷于《紅樓夢》,以至于成了她“一切的泉源”。
她以不畏前人,超越前人的勇氣和能力,在熟讀各種雅文學和俗文學作品,深入把握了前人的文學技巧的基礎上,獨創(chuàng)了一體:即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煉故事情節(jié),把悲劇式的蒼涼和喜劇式的諷刺寓于一爐,意象的物化效果使得心理剖析更顯老練,這些藝術技巧的使用讓作品具有震人心魄的藝術力量。
關鍵詞:張愛玲小說,吸收、融合與創(chuàng)造,意象,色彩。
我認為文人該是園里的一棵樹,天生在那里的,根深蒂固,越往上長,眼界越寬,看得更遠,要往別處發(fā)展,也未嘗不可以,風吹了種子,播送到遠方,另生出一棵樹,可是那到底是艱難的事。
—張愛玲《寫什么》
我認為張愛玲正是汲取這園子里蘊籍豐厚的土壤努力向上攀延而又不斷伸展肢體的大樹。
她的創(chuàng)作正是那“低氣壓的時代,水土特別不相宜的地方”,①誰也不曾幻想的奇花異卉,但是她的珍貴不僅在于延續(xù)了土壤的生命,她更是借助自身卓越的創(chuàng)造力,結(jié)出了鮮翠欲滴的傳奇果實,成就了一段千古絕唱。
她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煉故事情節(jié),把悲劇式的蒼涼和喜劇式的諷刺寓于一爐,意象的物化效果使得心理剖析更顯老練,這些藝術技巧的使用讓作品具有震人心魄的藝術力量。
因此我以張愛玲40年代的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以其《紅樓夢》這部作品對她的深刻影響,希望能從中摸索出張愛玲小說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主要特征及其來源。
一、小說人物情節(jié)的設計與《紅樓夢》的相似處
正如張愛玲自己說的“中國文化古老而且具有連續(xù)性,沒中斷過,所以滲透得特別深遠.”②首先,我們從語言文字方面來看,
任何一個讀過紅樓夢的讀者再捧起張愛玲的小說特別是《金鎖記》,總以為自己又在那個繁華熱鬧的寧國府了,這種撲面而來的熟悉感會令你一時無以適從,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月夜下《金鎖記》中姜公館里兩個睡不著的丫頭都聊些什么:
小雙道:“告訴你,你可別告訴我們小姐去!咱們二奶奶家里是開麻油店的.”鳳蕭呦了一聲道:“開麻油店!打哪兒想起的?像你們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小姐,我們那一位雖比不上大奶奶,也還不是低三下四的人。
”小雙到:“這里頭自然有個緣故.咱們二爺你也見過了,是個殘廢.作官人家的女兒誰肯嫁給他?老太太沒奈何,打算替二爺置一房姨奶奶,做媒的給找了這曹家的,是七月里生的,就叫七巧.”鳳蕭道: “哦,原來是姨奶奶。
” 小雙道:“原來是姨奶奶的,后來老太太想著,既然不打算替二爺另娶了,二房里沒個當家的媳婦,也不是事,索性聘了來作正頭奶奶,好教她死心塌地地服侍二爺.”鳳蕭把手扶著窗臺,沉吟道:“怪道呢!我雖是初來,也瞧料了兩三分.”
像這樣一段對話所提供的信息,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令人想起《紅樓夢》。
諸如都寫一個大家庭,姜公館凡百事也都由老太太做主,婚配講究門第,地位區(qū)分正庶,并且兩個丫鬟也伶牙俐齒,對主人的底細琢磨的一清二楚,小說的內(nèi)容像《紅樓夢》,但格局更是相似,比如這種主人公尚未出場,已經(jīng)由旁人口中評價,使讀者有一輪廓在胸。
使人倍感親切的,是對話人的心態(tài),聲勢,宛如從大觀園中傳出。
二、詩的魅力:豐繁的意象比喻
張愛玲的小說被稱為是“自從《紅樓夢》以來,中國小說恐怕還沒有一部對閨閣下過這樣一番寫實的功夫”,③她有著極其豐富和卓越的想象力,再加上風姿美妙的寫作手法,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欣賞到那令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絕的意象比喻。
張愛玲非常擅長的則是運用意象的比喻和滑稽尖刻的語氣來傳達她的諷刺意味,諷刺冷漠的人情,諷刺蒼涼的人生。
張愛玲更高妙之處在于她能用意象的比喻使人物的微妙的心理活動物化,從而使讀者在一系列事物和色彩中體會到作品中人物的心情。
那么,在意象的表現(xiàn)方面,張愛玲受到的最大啟示來源于哪里呢?答案是《紅樓夢》。
象征和隱喻是《紅樓夢》藝術魅力的來源之一,如薛寶釵服用的冷香丸,板兒同巧姐柚子換佛手之類,同人物的個性,遭遇也有關合和寓意,尤其是為數(shù)眾多的詩詞、酒令、謎語,更包括著象征。
不論是“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的判詞,還是畫面上烏云濁霧,蓮枯藕敗的景象;不論是一響而散的爆竹,還是飄搖遠去的風箏……都各各寓含著書中重要女子的遭際和命運。
形象,概括,意味深長。
三、色彩的象征性與畫面感
對于色彩的敏感與喜好華麗,張愛玲可以說和曹雪芹不相上下。
她在《天才夢》中談道:“愛用色彩濃厚,音韻鏗鏘的字眼”,這和她生于其間長于其間的封建家庭有關,因為一個貴族之家,其間的排場是華麗考究的。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她自己的小說中,她對色彩的發(fā)揮達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
《紅樓夢》中對每個人的衣飾都有華麗而脫俗的描寫,這主要是因其色彩運用的妙處。
且看剛出場的混世魔王在林黛玉的眼中:“頭上戴著束發(fā)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束著五彩絲攢花結(jié)長穗宮絳,外罩石青起花八團倭緞排穗褂;登著青緞粉底小潮靴”。
這些色彩極盡富麗堂皇,但是又極襯出這位紈绔子弟的特征。
張愛玲也極力推崇《紅樓夢》中的色彩描寫所創(chuàng)出的脫俗的意境,但其實她自己對色彩的敏感度也是驚人的。
她善于在小說中描摹各種層次的顏色,無論人、景、物,都調(diào)動了大量的色彩手段,因此視覺意象非常豐富,很容易讓讀者身臨其境。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些色彩,已經(jīng)獨立化成為一種意象。
它或描摹人物性格個性,如紅玫瑰王嬌蕊的大膽刺激的顏色顯示她的熱情如火,而相對來說,白玫瑰的空洞無味的白,只能暗示這個賢妻良母的單調(diào)無趣;或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動,王嬌蕊的鮮辣的“綠”是振保眼中的刺激物,它無疑成為一種熱情的挑逗,這里王振?隙送鯆扇锏募で轺攘醋髑槿说谋匦。
四、結(jié)語
張愛玲不是天才,她沒有曹雪芹的才勢,渾淳不如沈從文,深刻不如魯迅,清秀不如冰心,但是,三歲即能背誦唐詩的她,曾以懷疑的眼神冷眼看一切,以一支不懼怕通俗的筆,寫盡新舊時代交替上海十里洋場的女性的故事,她們的顏色,心情和渴望,她向我們絮絮地傾訴那種生存的無奈和絕望。
有勇氣將人生最虛無和無情的一面揭示出來的,我們說她是一個勇者;而能繼承東方文學傳統(tǒng),用繁復奇妙的意象,巧妙的比喻將這些轉(zhuǎn)換為故事,讓我們?nèi)缗R那個繁華如夢的喧鬧都市,并感受一種無法道盡的蒼涼感由作品彌漫到我們的視覺,我們的心靈的,我們說她是一個天才,而且是一個可愛的天才。
注釋:
、 傅 雷《論張愛玲的小說》,原載《萬象》月刊1944年5月第三卷第11期。
② 張愛玲《〈海上花〉譯后序》
、 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
參考文獻:
1、《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
2、胡蘭成《今生今世》1990年9月初版
3、阿川《亂世才女——張愛玲》,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4、于青、金宏達編,《張愛玲研究資料》,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
5、張愛玲,《紅樓夢魘》
6、張恨水《金粉世家》,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初版。
7、曹雪芹《紅樓夢》岳麓書社1987年4月初版
8、賈平凹《讀張愛玲》倒數(shù)第二段,《文學評論》,1995年第2期
9、劉川鄂《多姿的結(jié)構 繁復的語象—張愛玲前期小說藝術片論》第三段,《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0年第4期
10、魯迅《從諷刺到幽默》 見《魯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文學系畢業(yè)論文篇2
淺談亂世流離中的身份錯位
中國文學史上一般將杜甫的一生概括為四個階段,即三十五歲前的讀書壯游,三十五到四十四歲的困守長安,四十五到四十八歲的亂世流離或稱陷賊與為官,四十八歲之后的漂泊西南。
其中第三個時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zhuǎn)折點。
這是安史之亂最為劇烈的一個時期,國家岌岌可危,人民災難深重,杜甫和他的家人歷盡艱險。
在此階段,詩人創(chuàng)作了許多對后世影響巨大而深遠的作品,諸如今天人們依然非常喜愛的“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哀江頭》等反映現(xiàn)實的古風。
其后的白居易、元稹都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這些詩歌繼承漢樂府“緣事而發(fā)”,“皆即事名篇,無復依傍”。
實際上杜甫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先導者,為后世詩人指出了一條通向現(xiàn)實、通向人民生活的創(chuàng)作道路。
在這些作品中也有許多反映戰(zhàn)亂給他的家人帶來災難的詩歌,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述懷》、《北征》、《羌村三首》、《彭衙行》等詩歌中,詩人比較具體地描寫了戰(zhàn)亂爆發(fā)之后,如何將婦挈雛隨逃難的人群四處奔波備受艱險的情形以及詩人的深切感受。
本文就以《羌村三首》為例,以詩歌中幾處關鍵句和關鍵詞為突破口,體味詩人對自己身份的惶惑感、錯位感,并聯(lián)系其他詩歌內(nèi)容,感受在安史之亂這個大背景下,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流離失所,生死無常的悲慘生活以及詩人喪子之痛,離別之苦,面對仕途不順的沮喪與民不聊生的痛苦和無奈等復雜的思想情感。
《羌村三首》作于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的秋季,詩人自鳳翔歸鄜州之后。
這一年的四月,杜甫從淪陷的長安城逃至鳳翔,“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見《述懷》),得到肅宗的恩遇,五月間被授以左拾遺。
時房琯罷相,當時杜甫上書為房琯辯護,觸怒肅宗,幾受刑戮,幸賴宰相張鎬等解救,得以免罪,被 “墨制放往鄜州”(見《北征》題注)探望家小,實際上是肅宗借機將他停職放歸。
這三首詩歌便是他探家時紀行之作,系杜甫回到家中之后寫成的。
下面我們就這三首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并聯(lián)系其他作品對詩人當時的思想情感予以具體分析。
1.為主為客的困惑
《羌村三首》第一首開篇,詩人先交代他到家的時間。
“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在757年閏八月的一天(見其詩歌《北征》“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杜子行北征,蒼茫問家室”),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杜甫回到了他的家中。
據(jù)詩歌《徒步歸行》,“徒步拾遺”孤身獨行從鳳翔出發(fā),在邠州朋友李嗣業(yè)處借了一匹馬往遠在陜北鄜州的家中趕。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破爛不堪的柴門前長久無人問津,詩人的出現(xiàn),連鳥雀都歡噪起來了,可見其破落冷寂的程度。
這里詩人自稱為“歸客”。
明明是回自己的家,是一家之主回來了,何以言客,既然是客人又何言歸來呢?此稱呼令人難解。
我們可以先看看安史之亂爆發(fā)前后杜甫及一家人奔波的行程路線。
754年自東都移家至長安,這一年秋后,淫雨連綿,杜甫一家生計更為艱難,遂攜家小往奉先(今陜西蒲城)投靠妻子親戚。
756年6月安祿山攻陷潼關,玄宗西逃,杜甫至奉先避難,又攜家往白水寄居舅父崔氏,旋即又自白水取道華原繼續(xù)往北,至鄜州三川縣故人孫宰家,聞肅宗靈武即位,即留妻子于三川,只身一人奔行在所,途中為叛軍所得,押回長安。
757年初在長安陷賊中,四月,“甫自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見758年所作詩歌題目),“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見其詩歌《述懷》),五月十六日,肅宗被他的忠誠所打動拜為左拾遺。
756年6月至757年閏8月,可以推算,杜甫與家人相離一年又兩個月了。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兵荒馬亂的年月里,杜甫與家人失去音信,子女的生活依靠妻子一人承擔,身在異域他鄉(xiāng),以一個婦道人家獨撐門戶,同一時期所作的詩歌《北征》比較具體地寫他到家時看到的情景,“妻子衣百結(jié)……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
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
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
海圖坼波濤。
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妻子穿著襤褸的衣裳,兒子面色蒼白,見他后背面而哭,滿身污垢,連襪子都沒有穿,女兒衣服上補滿了補丁,短至膝蓋,上面繡的海景波濤、天吳和紫鳳因東補西縫而坼裂扭曲,顛顛倒倒地縫補在粗布短襖上。
一家人生活的艱難程度可見一斑了。
作為一家之主的杜甫,既無錢糧供給,又無音信,詩人此時自稱為“歸客”,其內(nèi)心的愧疚可想而知了。
是客不是客,是主又無主之實,客也,主也,“歸客”也。
而在妻子和兒女的心目中,杜甫已必死無疑。
難怪詩人接下來寫妻子見到他時的情景,“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突然歸來的丈夫,令妻子驚訝不已,他還活著,且在眼前,驚定之后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是擦著臉上的淚水。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詩人由己及人,由具體到一般,概括了這個世道之亂,這個世道給人們心靈所造成的巨大創(chuàng)傷。
在這亂世之中,出門在外的人,能生還是很偶然難得的事情。
2.為人之父的痛苦
《羌村三首》第二首寫他到家之后的情景及內(nèi)心的感慨。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離別一年多,與家人團聚本該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情,但國難、家愁加之為官的不順,詩人高興不起來。
“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吳小如先生將此聯(lián)解釋為,兒子因為長年不見父親,到他跟前后,怕生而旋又離去。
實際上,聯(lián)系前后句意看,可憐的孩子怕父親再次離他而去,緊緊地跟隨在父親的左右,可憐的孩子不奢望父親能給予什么,只希望他能常常陪伴自己,不再離去。
詩人未直接寫此時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我們可以聯(lián)系他的另外一首詩歌來分析。
755年詩人身在長安,家人寓居奉先,11月詩人前往探望家小。
詩中寫道,“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
入門聞號咷,幼子餓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人強自忍住心里的悲痛,但鄰人一片嗚咽,又讓他悲傷不已。
身為父親,竟然沒有本事養(yǎng)活孩子,我愧為人之父啊!詩人將他內(nèi)心的痛苦直接表白出來了。
如同樣寫一家逃往鄜州時,“癡女饑咬我,啼畏虎狼聞。
懷中掩其口,反側(cè)聲愈嗔。
小兒強解事,故索苦李餐”(《彭衙行》),小女餓得在懷中咬我,稍懂事的小兒自己在路邊采摘還未成熟的野果吃。
755年已經(jīng)使幼子餓死,而接下來幾年里仍然讓兒女經(jīng)常處于顛沛流離忍饑挨餓之中,甚至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時候也不多。
而此時詩人再也無法用語言來直接表白他內(nèi)心的感受了。
這就是杜詩沉郁頓挫的特點的體現(xiàn),郁結(jié)在心頭的痛苦,欲說還休,欲發(fā)而未發(fā),“見風韻于行間,寓感慨于字里,——若隱若現(xiàn),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黃生《杜詩說》),無以言表,僅表其具體情狀,卻足以使人感同身受。
此中痛苦何以解脫,“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國愁家愁己愁,詩人只好借酒以澆心底這幾多愁緒了。
3.為民之官的慚愧
第三首,寫羌村鄉(xiāng)鄰來訪。
詩人仍然以樂府手法,直敘其事。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四五個鄉(xiāng)親,提著酒壺來看我了。
“傾榼濁復清”,“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鄉(xiāng)親們一邊掀起酒壺傾倒著自釀的酒,一邊赧然解釋,兒子們都東征去了,莊稼無人耕種,收成不好,酒味淡薄。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醇厚深情的鄉(xiāng)親令杜甫深感慚愧。
所愧何在,僅為鄉(xiāng)親們的醇厚深情而慚愧,還有他意?鄉(xiāng)鄰來訪,除過慰問長年遠行的杜甫外,他們還想通過杜甫這位朝廷命官,而且是皇帝身邊的近臣左拾遺,打聽一下國家的狀況,國家何時才能平定叛亂,戰(zhàn)爭什么時候才能結(jié)束,我們的孩子什么時候才能回還家園。
詩人以一個“愧”字昭示出了他那真誠的自責之心。
其實老百姓的苦難哪里是他的失職所致,但他卻在內(nèi)心把它承擔起來,并為此而痛苦,為自己身為朝廷命官享用國家俸祿而不能扶國家之大廈將傾,不能救民于水火之中而慚愧。
鄉(xiāng)親們哪里知道,此時的左拾遺已近被罷的光景,杜甫內(nèi)心的痛苦誰人知曉!
這就是杜甫,“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在自己的兒子慘遭餓死的時候,他想到的是既無兵役之苦更無租稅之困的自己尚且如此,
那平民老百姓的悲慘更是苦不待言了;在自己“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時候,他想象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就是杜甫,懷致君堯舜之志,憂國憂民之情,歷盡磨難,未言己之苦而常念及民之苦,非圣者孰能如此?!杜甫,非獨為詩之圣,亦為人之圣者也。
為夫、為父、為官的身份的錯位感,作者最后以一個“愧”字做了深刻的概括,這是在安史之亂的大背景之下詩人勞頓奔波不及家人以及仕途不順愧為人夫、愧為人父、愧為民官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喟,抒發(fā)的是國破愁,民生哀,家世悲。
我們在品讀詩歌時感受到了詩人那為家為民為國著想的赤子之心,天地良心,一代詩圣所表現(xiàn)出來的偉大人格。
參考文獻:
[1]聞一多:《唐詩雜論》,中華書局,2003年6月版。
[2]《杜甫詩醇》,盧國琛選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文學系畢業(yè)論文】相關文章:
文學系求職信10-05
文學系的求職信范文10-05
人大文學系編輯求職信10-07
文學系畢業(yè)生求職信10-06
文學系畢業(yè)大學生自我評定10-01
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論文致謝范文09-30
畢業(yè)論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