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大全9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案 篇1
1.認識“仞、岳”等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裳”,會寫“仞、岳”等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第一單元我們學到了三首古詩,分別是什么呢?(生答)這三首古詩,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天真無邪的童年時光。但是,你可曾想過,在這種和平寧靜生活的背后,有邊關塞外無數將士在浴血奮戰(zhàn)。(我們把表現這些內容的詩,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9課《古詩三首》。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齊讀三首古詩,找出不認識的字詞。
2.(出示生字詞)著重指導。
(1)學生交流識字,輪流讀詞,師正音。
(2)注意區(qū)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組再次齊讀三首古詩。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讀完三首古詩,再與前面我們所學的三首關于童年的古詩相比較,你感受到了什么?(沒有輕松愉快的感覺,語言比較嚴肅,注重環(huán)境描寫。)
2.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首《從軍行》,看看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吧!
(1)(出示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王昌齡。
(2)齊讀古詩,結合注釋理解詩題“從軍行”,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3)(齊讀古詩第一、二句)我們知道,這是一首邊塞詩,詩的第一、二句,集中寫了邊塞之景,詩中描寫了哪些邊塞的景物呢?(青海、長云、雪山、孤城、玉門關)這些景物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奇麗壯闊,蒼涼雄渾)從這兩句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討論探究:抓住重點詞“暗”“孤”)這兩句詩突出了什么呢?(環(huán)境惡劣;戰(zhàn)爭慘烈;戍邊將士的孤立無援)現在我們已經抓住了這兩句的主要情感,誰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青海湖上空連綿不斷的'烏云使大雪山都變暗了,從這座孤城可以遠遠望見玉門關。)
(4)如果你是戍邊將士,此刻你身處這樣的環(huán)境中,你會想些什么?(快點回家)那么,詩中的將士又在想什么呢?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齊讀第三、四句)第三句主要寫了什么?(戰(zhàn)士身經百戰(zhàn),連鐵甲戰(zhàn)衣都磨破了。)然而,即使戰(zhàn)爭如此慘烈,他們還是在心中暗暗發(fā)誓——(不破樓蘭終不還),不打敗敵人,誓不返回家鄉(xiāng)。突出了戍邊將士為了保家衛(wèi)國,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在大敵當前時決心奮戰(zhàn)到底的豪情壯志。
四、小結。
詩人在描寫戰(zhàn)爭時,先描繪邊塞風光以渲染戰(zhàn)爭氣氛,再集中概括戍邊戰(zhàn)士長期戰(zhàn)斗的艱苦生活及誓死破敵的豪情。從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將士們殺敵衛(wèi)國的英雄氣概。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試著背誦這首詩吧!
從軍行壯志豪情
誓死破敵
第二課時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從軍行》,在那奇麗壯闊的邊塞風光中,感受到了戍邊將士誓死破敵的決心和愛國熱情。現在,讓我們再一次背誦這首詩,體會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和豪情壯志。
2.接下來我們要來學習另外一首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背景。
1.(出示資料)了解詩人陸游。
2.齊讀古詩,結合注釋初步理解內容。
3.這首詩的詩題很長,它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時間:秋夜將曉。地點:籬門外。事情:迎涼有感——一陣涼風吹來,心中產生一陣傷感。)所以簡單來說,題目交代了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首詩的前兩句寫了什么景?(漫長的黃河向東流入大海,巍峨的華山直上云天。)從句式上看,你發(fā)現這兩句詩有什么特點?(句式一致。)這種修辭手法就叫(對偶)。除此之外,這兩句詩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夸張)
2.這兩句詩寫了奇?zhèn)邀惖纳胶?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美麗。然而,如此大好河山,卻淪于敵手,于是詩人筆鋒一轉,寫下(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結合注釋,說說你的理解。(宋朝遺民對著這樣的河山也只能傷心欲絕,滿懷希望地望著南方,盼望南宋朝廷的軍隊收復失地,如此一年又一年。)
3.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人民的傷心欲絕?(淚盡)大好河山,沃土千里,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然而,他們的愿望卻一次次落空,這是多么令人心碎啊!
4.自由讀詩,體會其中的情感,并背誦全詩。
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兩首詩,一首寫了戍邊將士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壯志,另一首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F在,我們來學習最后一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看看這首詩又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情感吧。(板書課題)
2.(出示資料)了解詩人杜甫。
3.了解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出示: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春天。755年,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稱“安史之亂”。763年,“安史之亂”結束。流落梓州、過著漂泊生活的杜甫聽到叛亂已平的消息,想到終于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鄉(xiāng),不禁滿懷欣喜。于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4.反復誦讀,感悟詩情。
(1)感悟“悲喜交集”。
由于“安史之亂”,杜甫被迫流落他鄉(xiāng),艱苦備嘗。而這時突然傳來捷報,詩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不禁“涕淚滿衣裳”,這是喜極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讓我們試著體會這種情感,再讀詩歌。
(2)探尋“喜欲狂”。
師:詩人的“喜欲狂”表現在哪里?
生1:他“漫卷詩書”,胡亂地將書籍一卷,再也無心伏案讀書了。
師:杜甫是一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讀書人,這么愛讀書的人現在竟無心讀書了,這是多么反常的舉動啊。從他這種反常的表現中,能感受到詩人的“喜欲狂”。
生2:從“放歌”“縱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師:杜甫當時已經52歲了。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既要盡情歌唱,又要開懷暢飲,真是“喜欲狂”呀!
師:詩人是為何事、何人而“喜”呢?
生1:他為戰(zhàn)爭結束了,官軍收復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2:他為老百姓終于可以過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師:他為戰(zhàn)亂平息、國家安定而喜;他為老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終于可以安居樂業(yè)而喜。在這“喜”中包含著他濃濃的愛國之情和憂國憂民之情。
五、小結。
通過學習這三首古詩,我們看到了古代邊關的烽煙四起,感受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體會到了詩人悲喜交集的復雜情感。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憂國憂民
失望悲憤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悲喜交集
愛國之情
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和感受古詩的內容,在學最后一首詩時,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內容并體會情感,做到讀思結合。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體會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感情朗讀感悟作者濃厚的思鄉(xiāng)之情。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引入課題
1. 導入新課.-----朗誦鄉(xiāng)愁
師朗誦鄉(xiāng)愁。
2.讀課題。
師范讀課題,生跟讀。
3.長相思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寫的一首思鄉(xiāng)詞。
。ǔ鍪净脽羝杭{蘭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詞人,他的詞主要是寫離別相思之情。
二、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1.初讀。
請大家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讀的時候要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讀正確。
生讀《長相思》。
(師出示課件《長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學生朗讀。
出示幻燈: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釋。
。2)出示停頓的地方。
師范讀。
男女同學分上下闋讀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讀長相思)
二.同桌交流。
生讀,讀完后和你的同桌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還可以互相探討一下。
三.全班交流。
師:誰來說說從這首詞中你讀懂了什么?
三、品詩詞——(深入品味詩的情感)
1.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生:自主學習,認真地品讀詞或句,并及時做旁注。老師巡視,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隨機作出指導
2.反饋交流、引領提升
小組交流。
。◣煱鍟
作者的心在哪兒呢?你從文中的哪一個詞可以看出來?
全班一起讀。
3.仔細研讀。
生閉上眼睛,老師要播放一段錄音,讓我們隨著音樂一起走進納蘭性德的生活,一起走進他的征途。
播放課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園無此聲啊,故園無此聲。那么在納蘭性德德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當中,他的家鄉(xiāng),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
(播放雨韻)課件——音樂、詩詞、畫面:“憶當時,垂柳絲;ㄖΓ瑵M庭蝴蝶兒”……
讓生想象自己是納蘭性德,那此時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對比引讀:
。úシ排谜Z)
但是,這一切現在有嗎?沒有。有的只是──故園啊,我的故園,在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們去郊外踏青、放飛風箏?稍谶@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讀詞)故園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園,當明月東升的時候,我們一起圍坐在庭院里,數著一顆一顆閃閃的星星?稍谶@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讀詞)故園啊,我美麗溫馨的故園,當朋友相聚的時候,我們一起暢飲,一起高歌,那時多么快樂!可在這里,這一切都不復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讀詞)
我的家鄉(xiāng)多么美好呀!故園,有的是親人關愛,有的是溫暖舒適、寧靜詳和……而身在塞外,聽到的卻只有風雪交加,感覺到的只有寒冷孤寂,臥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這種心情,誰人知曉呀!這種身心分離的痛苦交織在一起,融成了一個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讀)
再一次感情朗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苦、那種痛、那種碎讀出來!
四:背誦全詩,積累語言
1.師生演繹長相思。(師演唱,生朗誦配合)
2.課后拓展。
師:同學們,思鄉(xiāng)的詩還有很多很多,同學們課后還可以去收集。
語文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增加比較閱讀的份量,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響下表達的觀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2.體會在特定歷史時期,作者如何借寫日出來抒發(fā)對社會光明的強烈渴望。
3.教學過程以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文中哪些描寫表現了對光明的渴望。
難點:如何使讀者體會出對旭日光明的描寫是表達了對社會光明的渴望。
三、教學時數
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引入:今天我們作個小組競賽:大家會背哪些跟太陽有關的詩文?
--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二)問:都是瑯瑯上口,生動難忘的佳句啊!同一顆太陽,能引發(fā)人這么多不同的觀感,為什么?
--時間、地點、環(huán)境、心情不同,作者不同,就帶來千變萬化的詩情畫意。
問:記得有一篇外國作家的小說,寫一名逃犯,在逃亡途中,看落日,“太陽像一只巨大的獨眼”,為什么?
--逃犯心情緊張,害怕被發(fā)現,這種心情影響到他對落日的感受。
(三)好,等一會兒要考驗大家一下,你會體悟多少作者的心情。我們今天將學習徐志摩的文章《泰山日出》。我先介紹一下。
解題、作者和背景
(四)現在大家仔細閱讀《泰山日出》。
(五)閱讀之后,梳理字詞。解釋下列詞語
飽飫 無饜 醒豁 消翳 厚毳長絨 溟濛 颯颯 蜿蜒
(六)分組討論:
1. 本文值得品味的詞語或句子。
2. 課文哪些描寫表現了對光明的渴望和贊美?作者為什么有那么強烈的渴望和贊美?
3. 練習二,比較徐志摩、海涅、姚鼐對云海的描寫,談談你更喜歡誰的描寫,為什么?
4. 練習三,比較徐志摩、劉白羽、屠格涅夫描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體指出其中最生動的部分。
第二課時
(一)
上節(jié)課我們各組都已按照所給問題進行了討論?現在我們就進入表述階段,看看哪個組說得好、說得精彩!
(二)第一個問題:本文值得品味的詞語或句子。(念每組的序號,被念到序號的同學就發(fā)言。按答的`水平打分。)
注意:這是一個開放題,但要注意引導學生找出那些能產生特別的表達效果的詞語,或采用了某種修辭來增加表達效果的句子。如:
但這是我一面感覺勁烈的曉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時約略的印象!皠帕摇币话闩c“寒風”搭配,這里用來形容曉寒,使人生動地感受到凌晨的十分的寒意!靶鸦怼北疽馐侵敢馑急磉_得明顯,文中與“睡眼”搭配,傳神地寫出了“我”尚有朦朧睡意的行狀。
喚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駒,在熱奮地馳騁。
以“神駒”形容太陽從東而來,光輝燦爛不可阻遏的樣子,極有力量與速度!盁釆^”,中文本無這個詞,這是根據字意臨時造詞,但讀者結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熱烈、興奮義,促進讀者體驗到光華無比的太陽強勁地前行的樣子。
雀屏似的金霞,從無垠的肩上產生,展開在大地的邊沿。
本句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態(tài)之美,以“金”飾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大量的染工,在層累的云底工作!懊倒逯咸褲{,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這些詞語都是用來比喻云彩的色調光影的,極盡華麗與堂皇,充分體現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義請調。
(三)問:課文哪些描寫表現了對光明的渴望和贊美?
明確:本文不是集中筆力描繪日出的壯麗圖景,而是重在寫自己的期盼、激動、幻想。
(四)問:作者為什么有那么強烈的渴望和贊美?有什么關鍵詞能提示我們?
關鍵詞:巨人 睡意 喚醒 東方 光明 復活
這是用了象征的寫法,象征東方巨人的覺醒。再考慮寫作時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后期,“光明”“復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這里的歡樂,狂歡般的,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歡呼和禮贊。
(五)問:比較徐志摩、劉白羽、屠格涅夫描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體指出其中最生動的部分
(六作業(yè):
①完成課后“詞句品味和積累”各題。
②朗讀并背誦“巨人的手……在熱奮地馳騁”。
語文教案 篇4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蘇軾
【鑒賞】人可以像秋鴻般有信息,年年重回舊地;而那些早已過去的往 事,卻猶如春夢一般,未曾留下一絲痕跡!笆氯绱簤袅藷o痕”通常用來感嘆往事的飄渺,難以尋覓,留下的只是無盡的眷戀與縈懷,若用來代表失去
的戀情,則在追憶、懷念中,還蘊蓄著一份苦痛遇見迷惘。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K軾《洗兒》
【鑒賞】這首“洗兒詩”,是蘇軾藉對兒子的期盼,抒發(fā)自己滿腔的激憤。表面是在嘲弄自己聰明一世,失意一生,實際卻是在諷刺那些 “愚且魯”的無能之輩。
【原詩】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基礎積累
一、注音(開始積累吧。
軫( )甌( )隍( )懿( )梓( )襜( )騑( )鳧( )闥( ) 甍( )浦( )舸( )軸( )霽( )鶩( )蠡( ) 遏( )眄( ) 閽( ) 迥( )舛( )筵( )愨( ) 簪( )笏( )渚( ) 睇( ) 袂( )
二、詞類活用找出并寫出意義和用法
1、襟三江而帶五湖
2、徐孺下陳蕃之榻
3、騰蛟起鳳
4、屈賈誼于長沙
5、竄梁鴻于海曲
6、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7、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
8、賓主盡東南之美
四、古今異義 找出并寫出古義和今義
⑴千里逢迎
、苾膀夠W于上路
⑶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五、一詞多義(實詞)
1、故:
、僭フ鹿士,洪者新府
②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刍负罟适谷藛栔
④既克,公問其故
2、盡:
、儋e主盡東南之美
、诹仕M而寒潭清
、蹌t智者盡其謀
3、屬:
、贂r維九月,序屬三秋
、谟辛继锩莱厣V裰畬
、墼诠撬瑁久鶎
4、即:
①項羽即日因留沛公飲
、诤彀嗽录达w雪
③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5、引:
①控蠻荊而引甌越
、诠瓒桃
、鬯抉R懿引二十萬軍
、苣嗽O九賓之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6、窮:
①窮島嶼之縈回
、诟F且益堅
、廴漳和靖F
7、數:
A、shù ①識盈虛之有數
②一曲紅綃不知數
B、shǔ 數呂師孟叔侄為逆
C、shuò 而公子親數存之
8、趨:
、偎遮呁
、谌攵熠
③今背本而趨末
六、重點虛詞
9、且:
、俑F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诒庇薰,年且九十
、鄞嬲咔彝瞪勒唛L已矣
、艹妓狼也槐埽淳瓢沧戕o哉
、莶徽,若屬皆且為所虜
10、矣:
、偬m亭已矣,梓澤丘墟
、谇叭酥鰝湟
③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
七、完成下列名言警句
、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煙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長天一色。
、蹪O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堇袭斠鎵,寧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薇焙km賒,扶搖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十旬休假,勝友如云 ;
8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趣味閱讀
螳 螂 捕 蟬
【原文】
吳王欲伐荊(1),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3)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4)。吳王曰:“子(5)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6),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7),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8)得其前利(9),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眳峭踉唬骸吧圃!”乃罷其兵。(選自劉向《說苑·正諫》)
【注釋】(1)[吳王欲伐荊]吳王,指吳王闔閭;荊,楚國。(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國王的侍從官;少孺子,年輕人。(3)[懷丸操彈]藏著子彈拿著彈弓。 (4)[旦]早晨。 (5)[子]你。 (6)[委身曲附]彎曲著身體,屈著前肢。“附”同“跗”,腳背骨。 (7)[延頸]伸長頭頸。 (8) [務欲]一心想要。 (9) [前利]眼前的利益。
【簡析】本文通過年輕的侍從官給吳王講的這個故事,告誡人們:凡事須瞻前顧后,全面權衡,千萬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卻身后的禍患。
【譯文】吳王闔閭準備進攻楚國,告誡他身邊的大臣說:“膽敢向我進諫的人就處死!彼氖虖墓僦杏袀年輕人,想向吳王闔閭進諫,勸阻他不要進攻楚國,但是有不敢,就藏著子彈拿著彈弓來到吳王闔閭的后園走來走去,露水浸濕了他的衣服,象這樣經過了三個早晨。吳王闔閭說:“你來,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濕到這個地步!”那年輕的侍從官說:“園子里有棵樹,樹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處鳴叫,它吸著露水,卻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彎著身子,屈著前肢,想要逮住蟬,卻不知道有一只黃雀在他的旁邊;黃雀伸長了頭頸,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拿著彈弓和子彈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黃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它們身后的禍患。” 吳王闔閭聽了說:“對。 庇谑峭V沽擞帽
語文教案 篇5
一、導入新課
大自然里到處都有令我們陶醉的美景。在美麗的西部,有一個被世人稱為“夢之湖”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贊美這“夢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讓大家去學這首歌,同學們學得怎么樣。楷F在就把我們的歌聲展示給在座的老師,好嗎?
二、簡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東北部,距西寧150公里,南北寬約63公里,周長360多公里,面積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億立方米。含鹽量6‰。礦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稱“西!薄扒己!保址Q“鮮水”“鮮!,漢代也有人稱為“仙!,從北魏起才更名為“青海”。藏語稱為“錯溫布”,蒙古語稱為“庫庫諾爾”,意思均為“藍色的湖泊”。
三、作者簡介
馮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學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曾發(fā)表過散文、報告文學、短篇小說等幾十篇。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邊讀邊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為線索來描繪青海湖風光的?
明確: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離開。
2、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說說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觀賞青海湖的。
明確:
相關語句觀賞順序
青海湖到了,……到達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鑲著露珠的綠茵茵的草灘……觀賞草灘
在著綠色和黃色的背后,又銜接著一派無邊無際的藍色的湖水……觀賞湖水
再順眼望去,在水天相連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卻的烏云……觀賞烏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萬里晴空了。觀賞萬里晴空
這淡藍色的蒼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灘上佇立著連綿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巒。觀賞草灘與山巒
陽光越來越明媚,那藍色的鏡面上搖搖曳曳倒映出三五個鳥湖島的輪廓……觀賞鳥島
我們沿著綠色的草灘,沿著藍色的'湖畔,繼續(xù)趕路了。觀賞結束
作者是站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觀賞青海湖的美景,這種觀察方法就是“定點觀察”方法:由近及遠,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五、細讀課文,分析結構
1、齊讀課文,理清結構,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討論交流:
。1)本文可分為三個部分,每部分各寫了什么內容?
。2)文中從哪幾個部分具體描寫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題目中的“夢幻”二字?
明確:(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為三部分。
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寫去青海湖。
第二部分(第5~11段),領略青海湖的美。
第三部分(第12段),離開青海湖。
結構圖表如下:
六、小結
我們通過這篇的學習,要學會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識,培養(yǎng)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夢幻般的奇妙景色,培養(yǎng)自己觀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體會作者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現出來。
語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節(jié)選自南宋文學家周密的《觀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繪聲繪色地描寫了錢塘江大潮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色。多場面描寫,如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原文還有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和游泳健兒水中表演的精彩場面,以及觀潮時的盛大場面。描寫生動、形象、細致入微。而且通過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表現江潮的壯觀、江上活動及觀潮場面的盛大,寫得有形、有聲、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現代文《觀潮》,文章通過對大潮到來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寫,表現大潮的雄偉壯麗。
設計理念: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生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采用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合作學習,進行交流反饋。這既體現了教師“導”的作用,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現代文編排在一起,兩片文章在內容上有共同之處,所以讓學生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通過閱讀現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對于特別的難于理解的名詞教師進行點撥指導。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6個生字,主動積累“吞天沃日、若隱若現、人山人!钡仍~語。
2、 背誦《浙江潮》,熟讀《觀潮》。
3、 通過對比閱讀,領悟和學習文章結構嚴謹、語言精煉的特點。
4、 體會文章的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 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培養(yǎng)熱愛自然,親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學重點:
通過對比閱讀,領悟和學習文章結構嚴謹、語言精煉的特點。
體會文章的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學情分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李白在《將進酒》中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敝袊芯渌渍Z叫“水到東海不回頭。”可錢塘江的水則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從東;靥四锛,她回來時,氣勢非凡,真是天下最雄偉壯觀的景象,從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為快。(出示錢塘潮圖片或播放視頻)
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有文獻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為宋朝時最盛,F在觀潮在浙江海寧,但在宋代,觀潮勝地卻在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都要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表演,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南宋文學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師:這是一篇古文,讀起來不像現代文那樣容易理解,現在請大家比較《觀潮》一篇文章自由讀。讀準字音。
1.你能根據《觀潮》的描寫大體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嗎?
2.檢查生字.詞。
3.指名讀浙江潮,思考:文章寫得是什么?
疏通文意,大概了解文章內容。
4.再次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
①讀一讀,想一想,為什么稱浙江潮為“天下之偉觀也”?作者是怎樣描寫浙江潮的?
作者從形、聲、色、勢等方面描寫了大潮。
形:僅如銀線等色:玉城雪嶺等
聲:如雷霆勢:震撼激射
、趯φn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并做標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寫浙江潮?(比喻、夸張)有什么作用?
5.體會文章嚴謹的結構特點。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刪掉,它們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匯報
1.交流自讀疑難
師:讀了課文,你們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來一起研究的嗎?
生匯報,師引導學生評價所提出的問題。
學生交流
2、學生交流有關資料,探究奇觀的成因
這么雄偉的景象都是我們這些身在海邊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著雄偉壯麗的浙江潮的成因嗎?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浙江潮》
2、寫會本課生字,積累詞語。
第二課時
一、 導入
我們上一節(jié)課共同學習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話,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壯觀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
二、 檢查背誦《浙江潮》點面結合,隨機抽取。
三、 自讀自學《觀潮》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研究現代散文《觀潮》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
2、全班共同學習“潮來時”,課文4—5節(jié)。
放映大潮到來時的食品資料,思考:潮來時有哪兩點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聲大,浪高)學生自己讀4—5節(jié),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寫潮來時的聲音”和“寫潮的樣子”的句子。
潮聲:聲像什么?響聲怎么樣?千百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的響聲像什么?“悶雷”,“越來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條白線拉長變粗白色城墻白色戰(zhàn)馬
潮序:通過板書,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觀察順序嗎?
“遠處”,“過了一會兒”、“水天相接”、“向前移動”、“再近些”、“越來越近”。
3、錢塘大潮聲巨大、浪罕見令人又驚又喜,使人驚心動魄。讓我們一起有感情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
四、對比較閱讀《浙江潮》和《觀潮》
教師范讀《浙江潮》指名朗讀《觀潮》,思考,這兩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只要說出一個是古文,語言很簡練,一個是現代文,描寫細致即可。
五、寫作指導
1、這兩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寫景的辦法。比如說比喻、夸張;渲染烘托等。讀文章,感受這些方法的。
2、片段練習《課間一瞥》
六、布置作業(yè)
查閱關于錢江潮的各類資料,進行研究學習,收集關于錢江潮的古代詩文。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演一演這個童話故事。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紛紛”、“激烈”造句。
3、在對課文語言文字朗讀感悟的基礎上,知道除草劑,噴霧器具有保護稻秧不受雜草侵害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編自演,鼓勵學生憑借語言文字進行自由創(chuàng)造想象。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掛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初讀課文,學會生字詞。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小稻秧脫險記》。請小朋友把手拿出來,跟老師一起寫課題。注意“稻”的筆順,“秧”的右邊起筆位置。
2、學這篇課文,我們有四項任務。(出示投影片,教師讀)
。1)讀課文,讀出生字字音,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詞語的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險?后來是怎樣脫險的?
(4)寫生字,要求寫得正確、規(guī)范。
二、我的十分鐘,學習生字
1、現在,先來看第一個任務。(出示生字)
小朋友注意看,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師教,也不要看書上的拼音,你就認識?
A、我認識“拼”這個“拼”字你是什么時候認識的?
。ㄎ沂且荒昙墪r認識的。那時有一個詞是“拼音”。)
B、我還認識“劑”、“吵”、“霧”。我還認識“雜”、“器”。
2、(老師指“紛”)這個字有認識的嗎?(認識,這個字讀fēn。)
你是怎么認識的?(我是在{清明>這首詩里學的:里面有一句是“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3、我還認識“搬”。你是在哪兒認識的?(在我們家門口墻壁上的“搬家公司”的廣告上認識的。)
4、那是一些“野廣告”。看來,“野廣告”也有好處,可以幫助你認字。作為你,還要“感謝”“野廣告”。
讀書,遇到不認識的字看一看課后的生字表。那上面有注音。
(學生讀書,教師巡視指導)
5、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把不認識的`生字的拼音寫在上面。
。▽W生默讀,邊讀邊寫拼音)
6、讀完寫完后,請同學們讀一讀生字的拼音,并記住它。
7、哪些字記住了?哪些沒記住,要老師幫忙的?
三、學習課文
1、請大家一邊讀課文,一邊把不懂的詞語畫下來。
2、這些詞,有的需要老師幫助,有的自己讀課文就可以理解;請大家讀課文,邊讀邊想這些詞語的意思。我相信,同學們能通過讀課文理解這些詞語。
3、讀的時候不僅要考慮詞語的意思,還要做到正確、流利,如果能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請大家再讀。
4、“蠟黃”是什么意思?就是指臉色像蠟一樣黃。
5、哪個小朋友有把握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老師很喜歡勇敢的孩子。請你試著讀一讀。
四、學習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
吵 雜 擁 拼 欺 負 喘 紛
2、指導
注意字的結構,以及部件之間的比例。
3、學生練習,教師適當指導。
語文教案 篇8
蘇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全冊《識字1》教學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其中田字格上是1個只識不寫,并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認識本課所介紹的事物,初步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懂得秋天是豐收的季節(jié),感受秋天景色的美好,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識字、寫字;“臼”筆順。
教具學具準備:投影、生字卡、田字格黑板。
主要板書:識字一
作業(yè)安排:
課內:抄寫字詞、口頭組詞、說話。
課外:默寫詞語、朗讀字詞。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復習舊知,揭示課題
1.上學期,我們已經學過了關于“春天”、“夏天”的歸類識字,韻文還記得么?誰來背給同學聽。
2.今天我們來學習關于“秋天”的歸類識字。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步看圖,讀課文
1.觀察書上的圖,看一看圖上畫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自由讀課文。要求:看清音節(jié),讀準字音。
三.指導看圖,出示部分生字。
出示掛圖,觀察說話:
1.小朋友,這是一幅秋天的美景圖。我們首先來看看天空中有什么。
2.秋天到了,天氣涼了,早晨起來,我們常常會看到地上落了一層白白的東西,你知道那是什么嗎?(秋霜)
3.秋天到了,地里哪些莊稼成熟了?(棉花、稻子、高粱)
4.果園里,果農們正在做什么?(柿子、蘋果)
5.看圖引導說話,相機貼出“豐收”,領悟意思。
秋天到了,一望無際的農田里棉花(),稻子(),高粱(),莊稼豐收了。果園里,果樹上掛滿了()的柿子,()的蘋果,水果也豐收了。
四.學生自學出示的生字詞
五.教師檢查自學情況,并加以指導
1.認讀生字,正音。
2.用“霜”、“稻”、“豐”、“收”擴詞。
六.小結
剛才我們學習了三組詞語,第一組詞語與秋天的什么有關?第二組詞語屬于哪一類?第三組呢?
七.指導書寫
1.學生看清筆順,記憶筆順。
2.重點強化“梁”、“稻”的筆順。
3.學生描紅。
4.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5.在習字冊上練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抽讀生字、新詞卡片。
2.按“梁、稻”的筆順書空。
二.繼續(xù)看圖,學習生字詞
1.秋天到了,什么花開了?是什么顏色,什么樣子的?(菊花、桂花)
2.體會“飄香”的意思。
3.學生借助拼音自讀以上生字詞。
4.指名認讀。正音。
5.小結;這些詞和什么有關系?
三.指導讀韻文。
1.按要求歸類讀。
2.各種形式練讀,讀出秋天景色的美好。
四.指導學生運用課文中的詞語看圖說話。
五.指導書寫,檢測效果。
1.先說一說“桂、飄”的'筆順,然后在書上描紅。
2.在習字冊上練寫。
3.認讀課后詞語。聽寫詞語,檢測效果。
教學反思:
為了能很好的培養(yǎng)孩子的審美能力,本課識字我重在讓學生學會“讀出畫面”。雖然由于孩子的生活積累不夠豐富,語言表達得不是特別到位。但畫面感還是在孩子的想象加模仿中產生了!白x成電影”是一個更高的要求,因為要通過朗讀讓相對靜止的畫面流動起來,這不僅需要朗讀技巧,更需要孩子有生活經歷作為背景。但經過此課的教學,我覺得詞串識字教學確實要不斷訓練學生“讀出畫面,讀成電影”,讓孩子自己投入進“詞串識字”的留白境界中,去想象,去感悟。
《識字2》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10/9個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2個只識不寫,并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認識“尸”旁。2.知道大街兩旁有哪些營業(yè)單位,警察叔叔是怎樣指揮車輛及行人的,教育學生遵守交通規(guī)則和公共秩序。
教學重難點:識字、寫字。
教具學具準備: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書:識字二。
作業(yè)安排:
課內:抄寫字詞、說出漢字的偏旁部首、口頭組詞、說話。
課外:閱讀韻文,默寫生字詞。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投影,指導學生看圖學字詞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畫:
(1).這是什么地方?誰在指揮交通?
(2).馬路上有什么?
(3).馬路邊上有什么?
2.學習生字新詞。
語文教案 篇9
課題:牧場上的家
教學內容:
一、歌曲牧場上的家
二、讀譜知識弱起小節(jié)
教學目標:
一、用平穩(wěn)、悠長的氣息和柔和、連慣的聲音富有表情地歌唱,表達對家鄉(xiāng)的依戀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學習弱起小節(jié)的含義和他在音樂中的表現效果。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廣泛流傳的美國田園牧童歌曲。四三拍,大調式,旋律優(yōu)美、流暢。歌曲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結構。
第一部分由兩個重復變化的樂句構成,舒展的節(jié)奏,曲調在平穩(wěn)中帶起伏,使旋律優(yōu)美而又有蕩漾之感,描繪了綠草茵茵的寬闊牧場,水牛、小鹿、羚羊的歡跳及夜幕下星星閃爍,牧場在寧靜的夜晚中的美麗景象,富有詩意。
第二部分在上移五度跳進后,以寬松的節(jié)奏展開,使得曲調更加優(yōu)美而抒情,它不僅表現了開闊空曠的家園意境,而且還縱情的抒發(fā)了人們對可愛的家園的贊美之情。最后的樂句再現了歌曲第二樂句的旋律,曲調又趨平穩(wěn),它使人們完全沉浸在這美麗的家園情景之中,感受和表達了對可愛的家甜美生活的熱愛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讓他們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
2、弱起小節(jié)的學習;長音的延長時值。
3、歌詞的填入,字與音對齊。如:那兒的兒化音和那兒沒有兒化音的填入。
教法:聽唱和視唱結合。
學法: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我會用學生自學及讓學生當小老師,利用生幫生的方法,讓能干的學生幫助有困難的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投入到音樂學習中來,加深對音樂的理解與體驗。教學準備:
電腦、實物投影儀、錄音機、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組織教學!
二、談話導入。
1、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有家,“家”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港灣,是我們生活的依托,在自己溫暖的家里生活是非常幸福的,我們每一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家。在美國的鄉(xiāng)村有個同樣溫暖的家庭,今天我們就一起去這個美國小朋友家做客,老師也不知道他們家在哪兒?那我們就順著導游去①看他們家到底在哪里?②他們家有什么美景?觀看課件(一)
2、師生觀后交流。(他們家在草原,他們家有水牛、小鹿、羚羊;那里是快樂的天堂)
3、是呀!這位美國小朋友的家真是快樂的天堂!瞧!他們還在小院里唱起了家鄉(xiāng)的歌。我們和他們一起學吧!出示課題:牧場上的家
三、新授。聆聽范唱。老師范唱,讓學生感受歌曲。
〈一〉學習曲調。
1、觀察曲調。向同學提出學習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弱起小節(jié)、連音線、付點四分音符等)。講解不完全小節(jié)和弱起小節(jié):第一個小節(jié)同我們以前認識的有什么不同?(第一小節(jié)不完全……..)想想這樣的小節(jié)應該弱唱還是強唱?它的不完全部分上哪兒去了?(末尾)這樣的小節(jié)就叫弱起小節(jié)。
2、想想以前我們在音樂課中唱過或聽過的'歌曲、樂曲有哪些是從“弱起小節(jié)”開始的?舉幾個例子。如:(本期的〈晚風〉)
3、先學第一部分。
。1)聽琴、劃拍、自學曲調。
。2)老師有重點地輔導。
。3)聽一遍唱一遍。第一遍:聽琴、劃拍、心里唱;第二遍:聽琴、劃拍、唱出聲。(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聆聽的習慣,以聽促唱)。
。4)完整唱一遍。
4、學第二部分。用同樣方法學習。
5、完整、準確唱全曲。
〈二〉歌詞教學。
1、全班準確、有感情的朗讀歌詞。思考:歌詞表達了美國小朋友對自己家的怎樣的感情?(對家的無限熱愛之情)
2、填入歌詞。要求:①歌詞要與音對準。②不要忘記曲調。先填第二段。解決那兒的兒化唱法。再加第一段歌詞。
3、完整、準確唱歌曲。
〈三〉歌曲處理。
1、老師講述:我們今天一起去美國小朋友家做客,他們家在美麗漂亮的牧場,在晴空萬里的天空下,水牛在悠閑的游蕩,還有快樂的小鹿和羚羊在嬉戲,小朋友們還在無憂無慮的唱著自己喜歡的童謠,一切都那么和諧、那么自然、那么優(yōu)美!他們是多么熱愛自己的家啊!邊回看課件邊講述(復看前面課件)。
2、問:你覺得應該用什么樣的聲音來表現達小朋友們對牧場上的家的熱愛呢?你能邊唱邊想象歌中描繪的美麗牧場上的家嗎?用你們的聲音告訴老師,好嗎?
3、帶著你想象的歌曲描繪的意境,有感情地齊唱《牧場上的家》。
4、創(chuàng)編歌詞。同桌同學合作創(chuàng)編一段熱愛家鄉(xiāng)、歌頌家鄉(xiāng)的歌詞,使情感得到升華。
附老師自編歌詞:
我的家在蘆山,這里風光秀麗,還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這有蘆山花燈,還有奪標大鼓,它們都是蘆山驕傲。家!蘆山——我的家!這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這有蘆山花燈,還有奪標大鼓,它們都是蘆山驕傲。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教案語文教案教學設計04-29
語文窮人教案11-23
語文《風箏》教案11-23
語文燕子教案11-19
語文下冊的教案01-10
語文教案07-20
語文小學教案05-30
語文古詩教案05-27
語文教案[經典]07-24
語文樹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