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言教育學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2015教育學碩士論文開題報告范文
題目:
論“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
一、問題與方法
(一)選題緣由
之所以選擇蔡元培美育思想作為論文的研究主題,是受我的導師的啟發(fā)。直覺告訴我,這一選題與當前現實教育熱點問題有著緊密的聯系,比如素質教育問題。深入認識蔡元培美育思想有助于指引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同時在董標老師的課堂中我獲得了一種認識,那就是:不要輕易地講思想創(chuàng)造,教育變革等主張,因為對很多的問題前人早已有了深邃的思考,并已形成了成熟的思想體系,作為后人更多的是繼承與挖掘前人的思想。因此,我想對現實問題的關注應從對前人思想的認識開始。基于這種認識,我非常認同導師給我的建議,以蔡元培美育思想作為我的研究方向。
從何種角度研究蔡元培美育思想,我做了多種嘗試。通過認真 閱讀1979至2008間國內發(fā)表的相關性研究論文,我發(fā)現雖然對于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題研究較多,但有一些結論似乎與美育或宗教存在的現實出入較大,這促使我對這一問題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如果僅僅憑興趣進行一些了解倒是饒有趣味,但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破解自己的疑問并加以論證我感到信心不足。在導師的啟發(fā)之下,我開始有了一些思路,于是,最終我決定以‘論“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作為我的論文選題。
(二)問題的提出與研究的假設
“以美育代宗教”這一命題提出至今已近百年,盡管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這一命題一直受到大多數人的贊同。有學者認為中國教育界內部把這個口號當作了真理。然而,反對者的觀點也異常尖銳。如許崇清發(fā)表在《學藝》第1卷第3號中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主張“以美育代宗教”說者有兩大謬誤,他們曲解了美之普遍性與靜觀性,遂至混淆美之意識與宗教意識,又復混淆美之意識與道德意識[①]。其實,與其說人們贊同的是“以美育代宗教”說,還不如說人們更愿意相信存在這樣的真理:其一,宗教一定是落后的、愚昧的;蛘哒f宗教是一切落后愚昧的代表。宗教的主要功能是教育,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宗教必然走向衰亡,其教育功能必然被取代。其二,美育具有普遍性,它是無利害、超功利的,因此,美育可以去除人我的差別,使人無利害得失之計較。對此,筆者心存疑慮。筆者以為:
(1)宗教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v觀當今世界,宗教并沒有式微,就是很好的證明。
(2)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提出了鑒賞判斷的四個契機。回答了“審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這樣的問題。人們普遍的理解是審美是無利害的,或者說,是超功利的,因而美感具有普遍性。但是審美不等同于美育,審美的無利害,超功利如何能賦之于美育呢?
(3)美育與宗教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宗教也并不一定是美育的對立面,兩者應該可以各自同時獨立存在。
以上觀點將作為本研究的假設在本文中加以論證。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歷史研究法。
論文第一部分采用“歷史研究”的方法。筆者通過收集國內不同時期的相關文獻,以時間為線索,對材料加以比對,歸納,整理,以期整體展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人們對“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種種認識。
論文第二部分采用“歷史研究”的方法。在第一部分的工作基礎上,審思“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立論點是否成立,從而論證“以美育代宗教”的不可能性。
二、研究的意義
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人們普遍對物質層面的東西關注太多,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們的功利意識增強,認為接受教育僅僅是為了將來有個好工作,好收入,好前途,否則讀書有何用?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這一現象,教育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時代的教育主題。本研究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深入了解美育在素質教育中有可能存在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對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說從某些角度進行一些反思。
三、文獻綜述
(一)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
國內學者研究“以美育代宗教”說主要是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的。
1.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本質內涵
感性啟蒙論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杜衛(wèi)在《“感性啟蒙”:“以美育代宗教說”新解》一文中提出:蔡元培從他的教育即啟蒙觀念出發(fā),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說”,其實質是在感性領域建立啟蒙理性的精神,即“感性啟蒙”。這種美育思想為20世紀中國美育理論鑄就了理論模式和思想方法[②]。為什么要進行“感性啟蒙?杜衛(wèi)解釋道:一般講啟蒙都是指理性啟蒙,而現代性審美范疇中的“感性”是針對著“理性”來說的。但是,這是西方的傳統(tǒng)。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知識分子面對的現實問題與西方不同,思想文化界的核心任務是感性啟蒙;而且,當時中國美學家所處的語境與康德、席勒、尼采所處的語境不同,他們并沒有感受到啟蒙理性的專制和壓抑,而是急切地需要以啟蒙感性來反抗傳統(tǒng),重建中國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藝術。因此,圍繞著啟蒙這個中心課題,不僅哲學家關注啟蒙感性的建立,而且美學家也是如此。這就不足為奇了。胡健在他的《以美育代宗教— — 蔡元培美育思想新論》也提出了啟蒙觀點。不過他的啟蒙有另一層含義,即“以美育代宗教”的實質就是試圖通過審美教育來培養(yǎng)有高尚情與趣味的獨立的人,改造教育,美化人生,美化生活。
有學者認為“以美育代宗教”說蘊含了某種精神,這種精神是西方近代的理性主義,審美主義,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體現了對人的完善的價值追求,為中國現代社會變革提供了審美主義轉變和審美主義道路。[③]
還有的學者認為“以美育代宗教”說與“審美救贖論”如出一則。理由是宗教的衰落,意味著某些超自然源泉提供的意義和價值正被疏離,人類已經承擔了創(chuàng)造自己的意義和價值的任務。原來并非只有宗教才可以救贖,并非只有宗教才可引人向善。藝術在擺脫了神縛之后,賦予了人類全新的審美的救贖方式[④]。
2.揭示“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現實意義
情感慰籍論得到普遍的贊同。贊同者認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經濟的繁榮,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然而人們的精神卻進入了荒原。而美育重在陶養(yǎng)人的純正感情,其影響力較之其他活動更純潔、更平和、更持久、更深刻。是現代人慰籍情感的最佳選擇[⑤]。隨后的學者,把“以美育代宗教”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如,趙惠霞就認為:美育擔負起現代人建構心靈家園的重任。因為它是一種情理自由結合的形式。在認識論中,理性排除感性,才達到正確認識;在倫理學中,理性主宰感性,才成為道德意志;只有在審美中,理性和感性才自由交融、自由把握、自由觀賞,從而構成審美心理結構。當這種審美心理建立以后,就成為人的一種內在需求,人就可以超越現實的功利,享受這種精神的快樂。建立在人類感情活動規(guī)律之上的美育,對感情之陶冶,如引水之趨下、驅鳥之歸林,自然而然,無需強迫。它本身就是人的需要,是人的生活目的。美育建構心靈家園,是一個培植有益感情、消除有害感情的過程[⑥]。在同一時期,這一觀點大行其道。如李丕顯也有類似的觀點。他說:以美育代宗教,通過藝術和審美活動建構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寄托,是對現代世界課題的積極回應,是對宗教雙重性格的辯證揚棄,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在今天仍具有實踐的和理論的雙重意義[⑦]。
3.對“以美育代宗教”說的反思
當代的學者對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也有持不贊同的。冉鐵星認為:在目標上,蔡元培是企圖用美育取代宗教的情感教育,然而在具體實施的途徑上,則注重的是外在的、形式的熏陶和感染,缺乏內在的宗教或美學式的修煉或省悟。其結果可想而知,要么放任自流、形同兒戲、可有可無,要么只能進行一些常規(guī)的藝術教育和禮儀教育。對于后一點,不客氣地講,中國古代的《禮記》要比蔡元培的設計深刻、豐富、完備得不知多多少。如此看來,在當時的中國,此種美育是無論如何也取代不了宗教的。[⑧]潘知常認為:事實上,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在邏輯上、學理上根本無法成立,只要人類最為深層的生命困惑存在,宗教就必然存在。[⑨]他還認為:一般而言,美育與宗教存在兩種關系:其一是實質的統(tǒng)一;其二是層次上的遞進。作為兩種不同形態(tài),又往往存在著從宗教向審美、藝術和從審美、藝術向宗教的演進。而在這兩種關系中,都無“取代”與“排斥”可言。[⑩]有學者針對“以美育代宗教”成為研究熱點現象提出來說:今日之重提“以美育代宗教”者,大多只是想強調美育的重要性而已,他們只是將蔡先生的主張當作一個有關美育的話頭,而對這一主張的內在理路則未加深思。審美、美育誠然重要,但發(fā)展美育卻不一定非要代替宗教不可[11]。充分意識到審美在人類精神生活中之重要性是必要的,但進而發(fā)展到要“以美育代宗教”則大可不必。這是一個充分平民化了的文化共和時代,人類的整個存在都是有限的,其某一精神領域的文化功能當然就更是有限。誰也沒本事包打天下,誰也當不了人類心靈的救主。因此,人類各種精神文化活動———科學、哲學、宗教、審美等,還是和平共處、通力合作的好。其實,“以美育代宗教”說從它被提出的那一刻就引起了激烈的論爭,存在著完全相反的觀點。姚全興先生專門對五四時期“以美育代宗教”說之爭作了歸納總結。通過姚先生的研究我們發(fā)現,前輩學者對“以美育代宗教”說的質疑是多角度的。既有界說與對象的角度,又有異同與范圍和借重和利用的角度。
從以上列舉的不同觀點可以看出,這場爭論不會平息,重要的不是得到確定的答案,而是爭論本身,因為從中我們能全方位地知曉“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精神內涵,把握其實質。
(二)文獻綜述小結
以蔡元培先生的聲望和地位,“以美育代宗教”說一經提出立刻被許多的學者當成是一個教育命題。然而命題總是具有一個確定的值,要么真,要么假。不同的學者依據各自的學識,背景,從不同的角度對“以美育代宗教”說加以判斷,爭議不可避免。從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學會的演講上首次系統(tǒng)地闡明了“以美育代宗教”說開始至今,有過兩次爭論的高峰。一次在五四運動時期;一次是在1998年國家推行素質教育的政策之時。五四運動時期的學者著眼于文化的變革來審視“以美育代宗教”說,正反觀點碰撞激烈,而當代學者主要以歷史的眼光和從現實需求的角度去詮釋“以美育代宗教”說的新內涵,挖掘“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現實意義,觀點大多趨同,且較多持肯定態(tài)度。但無論如何,每一次的爭議都反映了相應的時代在文化,教育,價值觀等領域的訴求。
四、研究的難點
一是有關外圍的或細節(jié)資料的不足。比如當時別的學者對蔡元培美育主張發(fā)表的觀點、認識或批判等。
二是進行本研究需要一個寬廣的視野和豐富的相關知識背景。它深入到美學、倫理學、宗教、藝術、教育等等知識領域。如果沒有這些知識背景的話,勢必使本研究缺乏深度。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補充大量的相關知識,對筆者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
三是到目前為止,筆者對“以美育代宗教”可能性的論證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邏輯鏈條,有待進一步的思考、學習、請教。
五、論文的基本框架
論“以美育代宗教”的可能
中文摘要
Abstract
導論
第一節(jié) 問題與方法
一、選題的緣由
二、問題的提出
三、研究方法
第二節(jié) 文獻綜述
第三節(jié) 研究意義
第一部分 “以美育代宗教”的爭議
第一節(jié) 五四時期關于“以美育代宗教”說的論爭
第二節(jié) 當代學者關于“以美育代宗教”的分歧
第二部分 “以美育代宗教”可能嗎?
第一節(jié) 宗教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二節(jié) 對美育具有普遍性且無利害、超功利的的質疑
第三節(jié) 美育與宗教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嗎?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六、進度計劃
1. 2009年2-4月搜索整理資料。
2. 2009年5—6月擬定論文框架,準備開題報告。
3. 2009年7月-9月分析資料,完成開題報告。
4. 2009年10月-2010年2月完成論文初稿。
5. 2010年3月—2011年5月修改并定稿,準備論文答辯。
七、參考文獻:
(一) 中文專著類
1.高叔平.蔡元培美育論集[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周天度.蔡元培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陳學恂,田正平.中國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德] 康德著,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德] 叔本華著,韋啟昌譯.叔本華美學隨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陳桂生.教育實話[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7.楊榮國.中國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8.蔣百里.歐洲文藝復興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9.陳元暉,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論著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1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5.汝信. 西方美學史論叢續(xù)編.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171.
16.林中澤.宗教史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二)中文期刊類
1.季水河.“品性”塑造與“人性”解放:中西不同的美育觀念[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5
2.楊伶.蔡元培美育思想述略[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4.
3.伊春.對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再探討[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
4.潘必新.論美育的使命[J].哲學研究,2000,6.
5.張紅.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4.
6.杜衛(wèi).中國現代美育理論的本土意義和歷史局限[J].學習與探索,2004,6.
7.杜衛(wèi).“感性啟蒙”:“以美育代宗教說”新解[J].浙江社會科學,2003,5.
8.杜衛(wèi).我國美育理論研究的現狀與前瞻[J].社會科學評論,1995,3.
9.彭公亮.論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的精神內涵[J].培訓與研究,2002,12.
10.冉鐵星.試論“以美育代宗教” [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5.
11.潘知常.“以美育代宗教”:中國美學的百年迷途[J].學術月刊,2006,1.
12.宮成波.“以美育代宗教”的歷史文化價值及其當代意義[J].文史哲,2000,5
13.譚好哲.中國現代美育的歷史進程與目標取向[J].山東社會科學,2007,1.
14.張家.美育的價值[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9,3.
15.王毅.仍需追問的選擇:美育還是宗教?[J].天涯,1998,4.
16.王元驤.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6,7.
17.檀傳寶,美育三議題[J].江西教育科研,1997,5.
18.徐碧輝. 美育:一種生命和情感的教育[J] .哲學研究,1996,12.
19.盧善慶. 簡論蔡元培的美育思想[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3.
20.沈鵬.美育的渴求與純化[J].美術,1998,7.
21.古風.蔡元培美育思想三題[J].人文雜志,1994,2.
22.李祥林.中國近代美育體系的創(chuàng)導者蔡元培[J].文史雜志,1990,2.
23.姚全興.“五四時期關于以美育代宗教說的論爭” [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8,
24.程鎮(zhèn)海.蔡元培美學選擇和美育實踐的當代性[J].文學研究,2006.9
25.程鎮(zhèn)海.蔡元培美學選擇和美育實踐的傳統(tǒng)生成性[J].寧夏社會科學,2006.6
26.張雁.從國立北京藝專論蔡元培的美育實踐[J].美術研究,2005,1.
27.陳瑤.論藝術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J].藝術百家,2005,4.
28.羅筠筠.蔡元培:說美育到死方休的教育家[J]. 現代哲學,2006,2.
29.梁柱.論蔡元培注重美感教育的美育思想[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6,3.
(三)碩博士論文類
1.張正江.中華人民共和國美育的命運[D]. 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博士論文.
2.陳彬.20世紀早期中國美育思想探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3.馬春影.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D].安徽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4.劉曉峰.王國維與蔡元培美育思想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5.陳劍旄.蔡元培倫理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
6.羅紅.簡論蔡元培美育思想[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教育碩士論文.
【教育學碩士論文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11-07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范本03-20
金融碩士論文開題報告03-06
優(yōu)秀碩士論文開題報告03-31
農業(yè)碩士論文開題報告03-09
醫(yī)學碩士論文開題報告03-14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實例03-18
碩士論文開題報告陳述03-06
2015漢語言教育學碩士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