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太極文化起源
太極文化起源是怎么樣的》太極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土壤中培育出來的一支奇葩,其文存于心、武表于形,文涵武達,自然相通,理論根基堅實,實踐豐富,顯現(xiàn)出了中國特有的高貴的文化氣質!
太極拳的文化根源是什么?當我把這個題目放在這里時候我的心變得十分忐忑,因為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難了!但是我自從接觸了太極拳以來就一直在探究這個問題:為什么會有太極拳?太極拳從哪里來?為什么說太極拳殆技而近乎道者也?由于本人太極文化功底有限,太極拳功夫也不高,那我就把我對太極文化的理解和探究跟大家做一個簡單分享。
太極一詞,最早見于《易經(jīng)》系辭,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核心思想就是“陰陽相濟”。
太極思想最初講的就是人體生命與自然社會中矛盾的普遍性,認為“一陰一陽謂之道”,萬物負陰而抱陽”,揭示出物質和精神世界里正反、強弱、生死、前后、虛實、難易、快慢、剛柔、美丑等諸矛盾,既是對立的,矛盾的,又是統(tǒng)一,最終達到和諧,這種關系就是太極,其內涵外延無限,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太極拳就是依據(jù)太極哲學中這種既對立又統(tǒng)一、陰陽相濟、和諧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來構建其拳理和拳架造型的,歷經(jīng)先輩們長期揣摩實踐,歷盡艱辛反復演練形成了太極拳非圓即弧、剛柔相濟、開合相寓、虛實相生、快慢相間、輕沉兼?zhèn)洹⑿悦p修等一整套拳理拳法。
由此,古老的哲學思想完美地演化成了太極拳的拳學理論,并且具體落實到了拳法的每個招式和動作之中,使太極拳成為了當今世界最為完美的一種運動。
我們練的太極拳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色彩。
本人認為,太極文化其實就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
太極拳藝術不是有形的物質文化,而是一種無形的思想文化,物質文化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拿來就用,而思想文化必須要從根上來尋求。
因此,練拳須明理,太極拳是哲學拳、是君子拳、是文化拳,其文存于心、武表于形,文涵武達,天人合一、自然相通,其理論根基堅實,實踐豐富,顯現(xiàn)出中國特有的高貴的文化氣質。
太極拳核心是技擊,本質是修身養(yǎng)性;其宗旨以修心為本,練體為用,強調的是松空虛無,心物一元,修得神明(道家說);佛者,覺也,即‘覺性、覺他、覺性圓滿’(佛家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儒家說),三者何其相似。
可見儒、道、釋三家皆是修身養(yǎng)心之學,殊途同歸。
因此,我們習練太極拳就是很好的學習、實踐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讓我們不斷的修身養(yǎng)性,不斷的精進,最終到達我們理想的彼岸!
感恩古圣先賢給我們的智慧,感恩天地萬物給我們的滋養(yǎng),感恩一切!
淵源流變
春秋戰(zhàn)國時,中國武功已經(jīng)很盛,如前所述武功的進展跟時代、經(jīng)濟、文化等等時空背景有極密切的關連。
春秋時代,各國相互征伐,戰(zhàn)爭用車用馬,崇尚車戰(zhàn)、馬戰(zhàn),而步戰(zhàn)卻很少。
漢以后車戰(zhàn)已然絕跡,而只盛行馬戰(zhàn),再往后,武功才真正發(fā)展到由人手拿大刀、長槍作戰(zhàn)。
原始作戰(zhàn),取材簡易,故兵器中,棍稱“百兵之王”。
以后在前端套一利器,演變成長槍、大刀等等。
因之又轉以槍為“百兵之王”,而稱劍為“百兵之賊”。
因為用劍對敵全賴巧勁,亦近于取巧。
從人類文化在這方面的演變,就可看到武功進展的軌跡了。
迨至兩漢以后,兵器已由棍棒發(fā)展到長槍、大刀,此亦時代之趨勢使然。
而作戰(zhàn)時采用短兵相接,乃唐宋以后之事,較早的南北朝時代,梁武帝時,達摩祖師自印度來到中國,息隱專修于少林寺,直傳心法,尊為禪宗之初祖。
而他在當時曾否談及武功方面的事實,現(xiàn)在已然無法考據(jù),凡找不到證據(jù)的,難免有被后世的人假托附會的嫌疑。
佛教早盛于印度,然在印度先于佛教的宗教還有婆羅門教;打坐行功方面,則有瑜伽,講究練氣修脈。
印度之原始文化與中國道家修煉上更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達摩祖師來自印度,當亦可能精于這類武術。
至于瑜伽之練氣練脈,動作極為簡易,只有幾個基本扼要的動作,明白了以后即會做,但是易學而難精。
如果與中國道家的功夫比較,道家的功夫演而化之,僅呼吸一法,即可分三百九十多種,瑜伽則可分類成數(shù)十種。
一般人認為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后,治瑜伽、道家于一爐,融會貫通而傳下少林武術。
如傳說中或許可能有此一舉,但這只是強健養(yǎng)生之道,并未涉及到禪的內容。
而縱觀少林一門的諸多武術的創(chuàng)始來源,有的類同中國古代失意的士人,遁世出家,入于佛,或入于道。
有的是觸犯法令的人,出家之后,政府則不加深究,可獲逭貸。
總之,出家人中,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有江洋大盜,亦有百戰(zhàn)將軍,紛紛退隱佛寺道觀之中,閑來無事,舒展拳腳,授徒開班,于是逐漸形成少林門風,亦并非不可能,故不必視后來少林的諸般拳術,盡是創(chuàng)自達摩祖師一人。
內家
如一般所謂的“內功拳”,歷來的說法亦是傳自少林。
我國武術的內外之別,武術上有兩句成語。
所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可說是言簡意賅的說明,如南宗的白鶴拳,即是內家(內功拳)的一例。
這是武當拳術,根據(jù)少林的演變,而衍成南宗諸拳,南宗即“內練一口氣”,亦即練氣,動作不能粗猛,此亦漸漸演變而來,不是一開始就成型的。
鼻祖何人
張三豐這個人,史上記載未詳,且有矛盾,究竟有無其人?近世考據(jù)學家,頗為懷疑,但據(jù)我的研究應該是確有其人,且為道家。
因為歷代作史書的人,多為儒家,儒家的習性往往排斥釋道兩家人物,尤其在武術上有成就的人。
或許因此在歷史上就起了爭論,也未可知。
然而張三豐究竟是不是太極拳的創(chuàng)作者,則不必多言,試觀歷代道家有一種傾向,如老子所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從不愛為人知,不喜出名。
不像西洋人,一有所得,即急于發(fā)表而公諸社會,或造福大眾,或為利一己。
中國人的習性則相反,學養(yǎng)愈深,武功愈高,即隱姓埋名,隱跡山林,不愿為人所知。
這種對于“名”或“利”的不同觀念,正可詮釋中西文北的根本差別,而中國文化中尤以道家最為明顯。
明白了這個關鍵,也就可了解無由考證太極拳是否張三豐所授、少林拳是否為達摩祖師所傳的道理。
另者,明朝永樂以后,少林寺成為一大叢林,張三豐為明代道教新興革命的一派,當時天下的各路流派,都歸向他,拳術內功,有一得之長的,咸歸功于張三豐,好像今日的種種創(chuàng)見,皆亦引證國父言論,天下之名也都歸之于國父相似。
所以如今欲尋流窮源,追究根由,恐亦難獲結論,徒耗精力而已。
長拳
少林與武當兩派有什么不同呢?最基本上是因南北地理環(huán)境迥異及生活方式不同而來。
北方多陸地,南方多河川。
北人善騎馬步行,南人好駕舟游泳,由于人文、地理環(huán)境的差別,于是影響武術的型態(tài)也有所不同。
以我個人所知的經(jīng)驗,少林多大架式,長拳遠打,大開大合,正如北方的文化特質一樣。
如北方黃土平原,地多泥沙,我曾經(jīng)見過北方有一種練腿術,一步一跨,大步踢腿,練功夫走路,都要踢腳而行。
原來是因為爭斗一旦落敗時,必奪路而走,此時把泥沙踢起則煙塵滾滾,猶如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的放煙幕彈一樣。
短打
而南方拳也因地理環(huán)境不同,多在船上施展,所以注重于短打。
好像在廣東,就流行一種“船夫拳”,實際即是少林五種拳中之龍形拳的綜合。
練時兩腿下蹲,死死板板。
蓋在明朝時代,倭寇騷擾我國海疆,我國訓練船卒,以御倭寇,(北拳則為在陸地上使用的武術,陸地平穩(wěn),但波船動蕩,不宜使用。)得先拿穩(wěn)身樁,才免受海浪擺動顛簸。
所以就另創(chuàng)招式,如此漸漸形成閩粵間短打之風尚。
天下萬事,其最早的源頭都非常相近,而流行到后來,則因地域及時代有所不同而因應演變成不同型態(tài)。
因之武術修為實不必有什么門戶之見,倘使徒作門戶優(yōu)劣意氣之爭,那實在是可悲又復可憐的事。
因人
武術的發(fā)展,除了時間、空間的影響外,再次個人體形、稟賦。
更是重大因素。
太極拳之所以能夠盛行,為一般大眾接受,無外男女老幼欲求健康長壽之道,都可藉此活動筋骨。
亦因這個原因,男女老幼都練,于是拳勢越來越柔化。
時至于今日,青年人打拳,姑且說句笑話,可以說是在跳中國之芭蕾,甚至真的有配以音樂節(jié)拍來練的人,足見時代在變,文化也在隨時變易中。
【太極文化起源】相關文章:
歐美家具風格文化起源10-26
中國牡丹文化的起源來歷04-23
人類的起源教案11-27
中國扇子的起源11-23
太極扇活動總結04-03
太極拳活動方案11-24
太極服廣告詞12-30
太極心得體會08-30
如何學習太極拳10-08
太極拳學習總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