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孔子的精典語錄及意思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貢獻給教育事業(yè)的人,他對后世的教育活動產(chǎn)生了深 遠的影響。分享了孔子的精典語錄及解釋,歡迎借鑒!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譯文】國君要像國君的樣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樣子,父親要像父親的樣子,兒子要像兒子的樣子。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漤矣。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
【譯文】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堅守節(jié)操不動搖,人小遇到困窘就會胡作非為。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譯文】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能力,結(jié)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能力,結(jié)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學習知識后經(jīng)常用實踐來檢驗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不被別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風度的嗎?
·巧言令色,鮮矣仁。
【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很少有仁心。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譯文】一個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別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有所建樹;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超越規(guī)矩。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廣泛地復(fù)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有所領(lǐng)悟,又能吸收新的知識。能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君子不器。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器皿一樣,要博學多識,具有可塑性。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君子團結(jié)大多數(shù)而不與少數(shù)人勾結(jié),小人與少數(shù)人人勾結(jié)而不團結(jié)大眾。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惘,只空想不讀書那就危險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沒有懂就是沒有懂,這才是真懂。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出處】《論語·為政篇第二》
【譯文】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會服從;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會服從。
·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出處】《論語·八佾篇第三》
【譯文】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出處】《論語·八佾篇第三》
【譯文】君主按照禮來使用臣下,臣下用忠心來服侍君主。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去愛別人、恨別人。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貧窮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擺脫貧賤,君子是不會去做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如果早上悟得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什么遺憾的了!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君子心懷道德,小人卻一心想著自己的土地。君子是懷畏刑法,小人只是想著貪圖實惠。
·吾道一以貫之。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我的學說始終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不怕沒有官位,怕的是沒有擔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讓人理解自己。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關(guān)心合不合道義;跟小人談事情,他們只關(guān)心是否有利可圖。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見到賢人,就應(yīng)該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yīng)該自我反省。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如果父母心里不愿聽勸諫,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并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xiāng)。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安頓父母的方法。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父母的年紀不可不記在心頭。一方面為他們添壽而歡喜,一方面為他們年高而擔心。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君子要說話要謹慎,但做事要行動敏捷。
·德不孤,必有鄰。
【出處】《論語·里仁篇第四》
【譯文】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為鄰。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出處】《論語·公冶長第五》
【譯文】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處】《論語·公冶長第五》
【譯文】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非常好學,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
·君子周急不濟富。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君子周濟急需,而不給富人添富。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出處】《論語·雍也篇第六》
【譯文】多么有賢德啊,顏回!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受不了那窮困帶來的憂愁,顏回卻依然保持自得其樂。
【孔子的精典語錄及意思】相關(guān)文章:
靈魂精典語錄大全02-07
又短又精典的冷笑話10-05
冬至金典語錄12-13
除夕精典祝福語01-12
心情語錄金典篇10-26
關(guān)于后悔的金典語錄10-08
饒雪漫金典傷感語錄10-06
蔡康永典語錄語句95則10-06
茶壇晚會精典串詞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