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十月的秋隨筆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說起隨筆,大家應該都有印象吧?隨筆的創(chuàng)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么樣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十月的秋隨筆,歡迎閱讀與收藏。
十月的秋隨筆1
秋,無意的靠近,宣起了一團漣漪,心中的湖水像落葉般打旋,這個如癡如醉的秋。該如何去處,又怎么去處?桂花帶走了所有的思念,而菊花確實滿地綻放,這遍黃的.誰人來賞,還是誰在亭欄上孤芳自賞?待冬雨襲來,零落的,一枝枝,一瓣瓣的,究竟是誰的心?梧桐無語,冷嘯凄凄,似乎只有大地的寬容能夠承載這一切,清冷的月光如霜一般,鋪在地上,似白茫茫,緣夢無霜。
生命真的承載了太多的悲與情,佛曾說本五色生相,相不亦由心生,世間的太多的因與緣,扯不清,斬也斬不斷。我也問佛,如何修心,似無喜無怒無悲無嗔嗎,還是寂滅心火似自然?佛卻搖了搖頭,指向那被秋染紅的霜葉,看了看葉隨波而去的遠方,輕聲嘆了口氣:緣,緣啊。我更不懂了,什么是緣呢,追隨自然無聲合入自然,還是隨葉班隨波逐流呢?我不懂,我懵懂,撤入了迷茫,限落了心徨。
我告別了佛,似云般飄蕩,世界何時變了模樣。我愛詩詞,可詩詞卻走不進我的心;我愛古風,可古風卻不入我的眼;我愛笛琴,琴笛亦不能撩入我的思。百回千轉,時間倒是說不出個緣,哪里的山高水長也不知闊別何處?零落的秋,寄不出鄉(xiāng)思,也不出更多相思,到頭來只剩得個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平景。今日憑感,徒生幾縷傷悲,十月的秋,心如落葉,打轉,打轉…………
十月的秋隨筆2
鋪開信紙,落筆之前,心緒總是難平。
每次回鄉(xiāng),往返的途中,那一幕幕如倒帶一樣在眼前閃過,心在寸許間,擁一懷溫柔,任胸口的潮水肆意飛濺,潮濕的心攀附在綠植的藤蔓上,看溫暖如何劈荊斬刺,風雨兼程。
十月,野菊花開滿了山間,秋風掃過,而落紅片片。
我一身疲倦,赴往那個魂牽夢繞的山鄉(xiāng)。
時光的刻刀總在季節(jié)里舞動,時而深刻,時而淺顯,那些光陰里的故事,那些路過的風景,那些還未聽完的曲調,當記憶再度重現時,我唯一能做的,素筆臨摹,來珍藏曾經的紅塵歲月。
山鄉(xiāng)的氣候有些干燥,卻有透著幾分清涼的味道。
偌大的砂石場上,陳列著各種陶罐、陶壇,村民們小心翼翼,輕拿輕放將這些土坯擺放在一起,只等進窯燒焙。
小村沒有土地,一直以來就靠這種土陶壇、罐生存,它是采用天然陶土燒制,不浸不漏。
山鄉(xiāng)的土陶罐又不同于“瓷”,它要比“瓷”粗糙很多,無論是在制作配方還是在窯火的駕馭都不會有準確的數據,最基本的燃料是以木柴為主,火候的掌握是要靠老把式的經驗。
陶是土與火的藝術,而那窯就是土與火交融的舞臺,是幽藏烈焰的秘密和催生泥土脫胎換骨的地方,沒有窯就沒有這些壇壇罐罐,窯,在那個年代,給了山鄉(xiāng)賴以生存下去的力量。
陶的造型各異,這些最為樸素的民間工藝品在上個世紀是個很火爆的行業(yè),它所體現的不僅僅是一個群體,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
多少年過去,那些回不去的原鄉(xiāng),盡可能的丟失了曾經養(yǎng)家糊口的手藝。
而今,能夠守在陶窯身邊的也都是那些彎曲的背影。
他們,兒孫滿堂,日子,溫暖安心,如此,艱辛勞作,只為一種生活姿態(tài),一種精神傳承。
步入山鄉(xiāng),我如此幸運,目睹了一場久違的盛大的勞作場面,嗅到了一股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
從頭到腳,將他細細端詳,身體消瘦,面部黝黑,額頭上花瓣層層疊起,舊衣布衫,腳上的黃球鞋已經洗得發(fā)白,他的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意味深長的感動。
這樣的時候,想想自己為了那一份責任和義務,如昆蟲一樣寄居在城市的一角,卷縮起自己的激情和想象,天地遼闊,生命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么?
往事中的飄泊和離別,漸漸模糊了雙眼。坐在溫暖的陽光下,凝望山鄉(xiāng)的塵煙和風情,那一雙雙黃球鞋卻能夠讓人平靜,安然、踏實。
這些黃球鞋,見證了他們此時彼時的辛勞節(jié)儉;見證了他們心頭的苦與甜;見證了在蹉跎歲月里,他們肩頭扛起的沉重擔子!
有人說,遺忘能夠讓人堅強。
我說,念起,有暖,有愛,還有希望。
【十月的秋隨筆】相關文章:
秋隨筆作文12-19
暖秋的隨筆11-23
秋之感隨筆12-20
以秋為話題的隨筆02-25
十月心情隨筆02-03
離人心上秋_抒情隨筆02-15
幼兒園小班十月隨筆12-20
十月教育隨筆:不要扼殺孩子的天真12-26
秋,我該如何與你私語_心情隨筆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