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山西美食攻略
山西省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陜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內(nèi)長城,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毗連,說起山西的美食也許大部分人很陌生,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幾道山西著名的美食。
山西美食攻略
高梁面魚魚。
高梁面魚魚是忻州地區(qū)粗糧細(xì)做的一種日常食品。
它用普通高梁經(jīng)過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開水和好,人工搓成。
高粱面魚魚蒸熟后,配以羊肉或西紅柿湯調(diào)和,清爽利口,別具風(fēng)味。
02
渾源涼粉。
清泠泠的涼粉、紅通通的辣椒油、炸得金黃酥脆的蓮花豆,切成菱形嚼起來特別筋斗的豆腐干,看上去就是色香味俱佳,禁不住讓人胃口大開。
03
平遙牛肉。
是平遙久負(fù)盛名的特產(chǎn),早在明代中期就開始馳名。
它選用優(yōu)質(zhì)的小牛腿肉煮熟后腌制而成,肉質(zhì)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香酥可口。
04
過油肉。
過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傳統(tǒng)特色菜肴之一,更是平遙的地方菜之一。
傳統(tǒng)的用精選瘦肉經(jīng)過上漿、拉油,配天然黑木耳、蘑菇、冬筍炒過。
05
保德碗坨。
保德縣盛產(chǎn)蕎麥,所制蕎面碗坨,觀之晶瑩光亮,質(zhì)地精細(xì),清香利口,風(fēng)味獨(dú)特,為忻州地區(qū)風(fēng)味小吃之上品。
蕎面碗坨宜涼調(diào),宜熱燴,或澆以素湯,或拌以肉醬,是待客之佳肴。
06
平遙碗托。
平遙的風(fēng)味面食小吃,集涼粉與灌腸的優(yōu)點于一身,既有涼粉的清爽利口,又有灌腸的濃烈香味,精而不膩,滑利爽心。
夏可涼拌,冬則熱烹。
07
頭腦。
在騰沖的僑鄉(xiāng)和順,每逢農(nóng)歷的正月初二,女婿去丈母娘家拜年的時候,丈母娘都要特
別做一碗頭腦給女婿吃,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女婿有頭有腦,體體面面,聰明智慧,小兩口吉祥如意,日子甜蜜。
08
臺蘑。
因生長在五臺山臺頂,故而得名。
臺蘑有兩個不同品種:香蕈和銀盤,臺蘑不僅味道鮮美、營養(yǎng)價值高,而且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傳統(tǒng)中成藥“舒筋散”的主要成分之一就是臺蘑。
山西美食攻略
山西面食歷史悠久,可考有2000多年的歷史。
面條,東漢稱為"煮餅",魏晉名為"湯餅";南北朝"水引";而唐朝叫"冷淘"。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原料為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面做成,品種為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
有據(jù)可查的面食達(dá)280余種。
特色面食
刀削面
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條,堪稱天下一絕,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
傳說,蒙古韃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
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并規(guī)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韃靼保管。
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團(tuán),讓老漢取刀。
結(jié)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里。
回家后,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
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忽然想起懷里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喃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
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
“ 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團(tuán)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
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內(nèi),煮熟后撈到碗里,澆上鹵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
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
至今,晉中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縣,不論男女都會削面。
后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砍面”流傳于社會小攤販,又經(jīng)過多次改革,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刀削面。
刀削面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鹵、或炒或涼拌,均有獨(dú)特風(fēng)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
剔尖
這是山西人食譜中的精品,有白面剔尖、高粱面剔尖、雜糧面剔尖等等。
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鐵板(
俗稱“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筷子來剔。
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有的用特殊技巧還
可剔出寬于鐵板2~3倍的長剔尖來。
技藝在于面條離鐵板的一瞬間,用筷頭順勢將面拉長,用筷尾快速撥
離鐵板。
這種面食操作別致,筋軟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醬、葷素打鹵,別具一格。
擦面
把和好的白面按在扁眼擦子上,從擦子漏下掉入開水鍋里煮熟,配上各種澆頭、打鹵食用,這種面食
易咀嚼、好消化,適于老年及牙齒不良的人食用。
揪片
面和好后,搟成面片切成一寸多寬的條,用手一片一片揪入開水鍋里(大小與手指頭肚相同),煮熟后
配上各種澆頭食用。
這種面食做法簡單,吃著筋滑。
河漏
把和好的面投入特制的河漏床,迫使面從下方均勻的孔內(nèi)下到鍋里。
待面壓到一定長度,用刀從下方
把面條截斷,煮熟配澆頭或打鹵食用。
撥魚
把和的很軟的面放在一個帶把面板上,一手端面板,一手用鐵制筷子
撥魚或木筷子一根一根往下?lián)苋脲亙?nèi),如小魚在水里跳躍。
這種面柔軟綿滑,易于消化,配上葷素澆頭或打鹵即可食用。
貓耳朵
白面貓耳朵外形酷似貓的耳朵,小巧玲瓏,吃起來有韌性,利口。
做法是用白面、莜面或高粱面等和好,把面搟
成面片。
切成小方塊,用拇指按推成薄片,自然卷成貓耳朵狀,如果配以羊肉佐料,味道就更美了。
莜面栲栳栳
用營養(yǎng)價值極高的莜面做成的,將面揉精,將小莜面團(tuán)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繞,就變出了一卷
卷的莜面栲栳栳,豎立在籠中蒸熟即成。
頭腦
頭腦是太原市特有的一種名早點,為湯狀食品。
在一碗湯糊里,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蓮菜,一條
長山藥。
湯里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
品嘗時可以感到酒、藥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
香。
具有滋補(bǔ)、活血功能。
每年農(nóng)歷白露到立春期間,太原市各清真飯店大都有“頭腦”上市。
沾片子
山西太原周邊特色食品,煮食。
以菠菜,芹菜等的葉部或者豆角,茄子,裹以干面粉煮熟,拌醋調(diào)和(醋,鹽,蔥花炒制)或蘸水水即可食用。
特色小吃
灌腸
是武鄉(xiāng)的夏令小吃,它是用蕎麥面制成的,營養(yǎng)豐富,性味甘平,有清熱解毒之功能。
《本草綱目》載:“降氣寬腸,磨積滯,消熱腫風(fēng)痛,除白濁白帶,脾積泄瀉。
特點是色棕明亮,爽口不膩,去火充饑。
因此,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最常見的食 品之一。
疤餅
在晉中、晉南等地有—個古老的風(fēng)俗,孩子做滿月,外婆家或親朋好友總是提一包酥脆的“疤餅”前去祝賀。
這種松脆酥香的疤餅,又叫石子餅,用油和面,將碾薄的面餅放在爐中已經(jīng)加熱的石子上,慢火烤熟,形成凸凹不平的疤痕,因而得名。
其中繁峙疤餅最為有名。
碗托
又名灌腸,是山西的又一風(fēng)味小吃。
分白面碗托和蕎面碗托。
吃時用刀切成條狀澆上蒜醋調(diào)味,或冷食、或油炒熱吃。
在晉西北保德、河曲、偏關(guān)及代縣街頭,隨處可見賣碗托的攤點。
平遙、榆次、太原一帶以白面碗托熱炒居多,俗叫“炒灌腸”。
最有名的當(dāng)屬柳林的蕎面碗托,該地的蕎面碗托韌性足,有口感。
究其原因,其主要是水土資源比較好,適用做這樣的小吃,其主要調(diào)料就是辣油和醋,另加些蒜沫味道會更好。
蕎面河撈
用溫水加生石灰水和好,上河撈床壓并入開水鍋中,撈入兌好的鹽醋湯水中,澆上羊肉臊子,加點陳醋,香味十分奇特。
豆腐腦
又叫老豆腐,系用糖餳起色,加火燒開后,加入濕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絲,加豆腐腦適量,蔥鹽椒調(diào)味。
其色澤金紅透亮,質(zhì)微稠,舀入碗中再加入海米、海帶絲、韭菜沫、胡椒粉,淋點芝麻香油,同時泡食餅饃是山西人喜愛的早餐。
平遙面食
平遙面食歷史久遠(yuǎn),特色鮮明,尤其是雜糧面食,無論從品種花樣,還是佐料搭配,在山西堪稱一絕。
“中國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晉中,晉中面食在平遙”,這是平遙百姓對家鄉(xiāng)面食文化的肯定。
歷史上的平遙,曾經(jīng)是中國南北商業(yè)通道上的一個重鎮(zhèn),各地的餐飲習(xí)慣在這里匯聚,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餐飲風(fēng)格。
僅面食的種類,有史記載的就達(dá)100多種。
其面食,粗糧細(xì)做,細(xì)糧精做,佐料豐富,令人回味無窮,受到八方賓客的喜愛。
粗糧類面食
平遙百姓擅長制作粗糧類面食品,特點是粗糧細(xì)做,粗糧精做。
粗糧類面食用高粱、玉米、豆面、土豆粉等制作。
常見的有37種。
煮食類
用開水煮熟后加佐料、菜食用的面食品
【鏟片片】 高粱面制品。
將面和好放到手板上面食工具,類似乒乓球拍形狀的手板,木制,用小平鏟鏟入鍋內(nèi),煮熟后加菜、佐料食用。
【握溜溜】 高粱面制品。
將面和稀,用手緊握面團(tuán),順指縫流入鍋內(nèi)煮熟,食用時加菜與佐料。
【搓魚兒】 高粱面或小麥面制品。
以約玉米粒大小面團(tuán)用兩手掌搓圓、壓扁,形似小魚,煮熟后加菜食用。
【撥孤兒】高粱面制品。
將和好的面拍扁,放在手板上,用筷子順板邊擠成細(xì)條入鍋,煮熟后加菜食用。
【切板板】 高粱面或玉米面制品。
將面和得軟硬適中,在案板上用搟面杖搟扁后,用刀切成細(xì)薄片直入鍋內(nèi),煮熟加菜食用。
【流流尖】 豆面制品。
將豆面和稀,用筷子挑上流入鍋內(nèi),稍煮即成,食用時配佐料、菜。
【和子飯】 玉米面或高粱面制品。
將面和勻,用礤子tsÁÃ/13tsÃ/23把蘿卜、瓜等擦成絲兒或片兒的工具,四周木架呈井字形,
中間有一凸起金屬片,上有扁平狀小孔,翹起的鱗狀部分為薄刃片,把面擦入鍋內(nèi),與稀飯同煮,食用時加佐料。
【擦圪蚪】 高粱面、玉米面制品。
用礤子將面擦成扁形長條狀入鍋煮熟,食時加菜、佐料。
【抿圪蚪】高粱面 、豆面、土豆粉制品。
將和好的面放在抿床面食工具,基本結(jié)構(gòu)與礤子相似,不同之處在于,中間為銅片,銅片上的小孔
呈小圓形上,用木質(zhì)抿拐子與抿床配套使用的工具反復(fù)擠壓,擠下圓形短條,于沸水煮熟,食用時加各種菜肴與佐料。
【捏餑餑】高粱面、玉米面、豆面制品。
將和好的面用“捏餑餑”面食工具,圓形桶狀、壁厚。
下固定一銅片,上有小圓孔,用木塞擠壓可將面壓成小短條狀,與抿床作用相同擠成細(xì)短條煮熟,食時加佐料和菜。
【河撈撈】 蕎面、高粱面制品。
將面和好,用河撈床壓入沸水中煮熟,加菜、佐料食用。
【碗撥孤兒】高粱面、玉米面制品。
將面和稀,放入碗內(nèi),用筷子順碗邊擠入鍋內(nèi)煮熟。
食用時加菜、佐料。
【糊 糊】玉米面、小麥面、蕎面制品。
將面均勻撒入鐵鍋內(nèi)正在加熱的涼水中,用搟杖或小平鏟不斷攪動,使?jié)u熟而不糊鍋,呈涼粉狀,
吃時加“蘸水水”(佐料水),一般用西紅柿或醋加蔥、蒜、辣椒等滾熬而成。
這是百姓愛吃的家鄉(xiāng)面食。
【圪朵朵】 玉米面、高粱面或蕎面制品。
將面和得較硬,取黃豆粒大小面團(tuán),用拇指在另一手掌上加壓滑行,呈卷曲狀入沸水中煮。
食用時加入湯菜佐料。
【拖魚兒】 玉米面、高粱面制品。
把面和成糊狀,將菜一般用白菜、青菜等綠葉蔬菜蘸上面糊在開水鍋中汆一汆tsÁuAN13把食物放入沸水里稍微一煮,蘸調(diào)料水食用。
【包皮面】 又名銀裹金ƤiN13kuei53tþiN13 小麥面、玉米面、高粱面制品。
將小麥面搟成圓形薄片,中間包入玉米面或高粱面片,壓扁搟成薄片,切條后入鍋,食用時加菜。
【忽突突】高粱面制品。
將菜煮成七八成熟,放入切好的面,煮熟直接食用。
【煮疙瘩】 將粗玉米面和好后,拍成拇指厚、直徑約四厘米的圓形片,入鍋同小米稀飯同煮,食用時與湯一起吃,就咸菜。
二、蒸食類即用籠屜蒸熟后食用的面食
【谷 來】玉米面、高粱面制品。
將豆角、山藥蛋、西葫蘆等切成丁,加面粉搓成小顆粒狀入籠蒸熟后,或直接食用,或用油炒后食用。
【石窩窩】高粱面用沸水和好,將小塊面拍成手掌大小的薄片入籠蒸熟,出籠后切成細(xì)薄片,加菜或放佐料水食用,也可炒著吃。
【螺 絲】 高粱面或莜面制品。
將面用沸水和好,將拇指大小面團(tuán)搓成兩頭尖的小魚形薄片,壓扁,
用小平鏟在秸箅(用高粱秸做成的圓形箅子)上擠壓成螺絲狀入籠蒸熟,蘸“蘸水水”調(diào)料水,用西紅柿等熬成食用。
【窩窩頭】將粗玉米面用涼水和好,做成小球狀,入籠蒸熟即可食用,就咸菜。
【蒸圪搓】將高粱面用沸水和好,取拇指大面團(tuán),在案板上搓成一尺長、兩頭尖的細(xì)圓條,入籠蒸熟,加佐料水、鹽、辣椒、蒜水食用。
【餾圪蚪】將高粱面用沸水和好,用礤子擦成卷曲小片狀,上籠蒸熟后,加黃菜、佐料水、辣椒、蒜水食用。
【煙突突】將高粱面用沸水和好,搟成薄片,卷成筒形,入籠蒸熟后切成細(xì)條,加佐料食用。
【黃 日】 即發(fā)糕。
將磨成細(xì)粉狀的玉米面和好,發(fā)酵后加糖上籠蒸熟,就咸菜食用。
【栲栳栳】高粱面或莜面用沸水和好,用兩手或大理石板將小面團(tuán)擠壓成貝殼、筒狀、螺絲等形狀,蒸熟后加佐料水食用。
【糊沓沓】玉米面、小麥面制品。
將面與擦成絲的西葫蘆和成稠狀的面糊,加入佐料,放到鏊子上翻烤,熟后直接食用。
這是最具平遙特色的食品之一。
【撥爛子】 高粱面制品。
將面加水?dāng)嚢璩杉s高粱顆粒大小付蒸,出籠微炒即可食用,食時就咸菜。
【菜角角】高粱面制品。
將面用沸水和好,搟成圓形薄片,中間包入用胡蘿卜做成的餡兒,捏成圓錐形,蒸熟食用。
【菜蛋蛋】將黑菜或山藥絲加面和勻,捏成雞蛋般大小,上籠蒸熟后,蘸調(diào)和汁食用。
為舊時食品,已淘汰。
【黑菜圪搓搓】將黑菜與高粱面加水和勻,制成小魚形上籠蒸,熟后蘸調(diào)和水食用。
此食品也被淘汰。
【黑菜窩窩】將黑菜與高粱面和勻,捏成甘薯大小的圓狀物,入籠蒸熟即可。
舊時食品,已淘汰。
【豆腐渣窩窩】豆腐渣與高粱面制品。
將豆腐渣稍加面、佐料拌勻,捏成窩頭形蒸熟,直接食用。
舊時食品,已淘汰。
三、爐食類即用鏊子烙成的食品。
【火 燒】玉米面制品。
將細(xì)玉米面加油、水和勻,做成餅子形狀后放鏊子上烤熟。
【黃兒煎】將玉米面加佐料和稀,用勺舀到燒熱的鏊上,用攤子攤平烤熟,直接食用。
四、其他類
【炒 面】玉米面制品。
將玉米顆粒洗凈晾干,在鍋內(nèi)放細(xì)沙,將玉米顆粒炒熟后磨成面粉,食用時以沸水沖攪成團(tuán),就咸菜。
此食品現(xiàn)已很少食用。
舊時出遠(yuǎn)門打工的人攜帶的食品,長期攜帶不易變質(zhì),吃法簡單。
細(xì)糧類面食
細(xì)糧類面食品是平遙百姓調(diào)劑生活、改善口味的食品。
從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后期,粗糧食品逐漸從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細(xì)糧成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糧用來調(diào)劑口味。
一些粗糧食品已經(jīng)被淘汰,如玉米面窩窩,煮疙瘩等。
細(xì)糧食品用小麥面制作而成。
一、面條類
敘述如下:
【柳葉面】 將面和得稍硬,用搟杖搟薄后,切成柳葉形,煮熟后調(diào)菜食用。
【斜機(jī)機(jī)】將面和好,用刀切成拇指大菱形面,入鍋煮熟,調(diào)菜食用。
【長搟面】把面和好,切成較細(xì)較長的面條,煮熟后調(diào)菜食用。
這是最常見的吃法,可作長壽面。
【細(xì)搟面】將和好的面切成又薄又細(xì)又長的面條,與長搟面的區(qū)別在于細(xì),吃法類似。
【切板板】將和好的面搟成五寸寬,三分厚的片,再切成細(xì)條形薄片入鍋煮熟,加菜、佐料食用。
【蘸片片】將和好的面搟成一寸寬、二尺長的帶形薄片,入鍋煮熟后撈出,蘸“蘸水水”用西紅柿加
佐料熬成的漿湯汁食用。
【掐疙瘩】把面和得軟硬適中,先將面捏成片狀,一手拿面,一手用拇指和食指揪成指甲蓋大小,
略捻凹陷,入鍋煮熟加菜和佐料水食用。
這是平遙百姓最喜歡食用的面食品之一,為待客
佳品。
舊時,掐疙瘩做得小不小,還作為檢驗新媳婦家務(wù)稱職與否的標(biāo)準(zhǔn)。
【圪朵朵】將面和好,取黃豆粒大小面團(tuán),用拇指在另一手掌上加壓滑行呈卷曲狀,入沸水中煮熟,
加菜和佐料食用。
【剔尖兒】將小麥面加鹽和稀,放在盤子或手板上用剔尖針順邊剮入鍋內(nèi),煮熟后調(diào)菜食用。
【刀削面】將面和好反復(fù)揉勻,滾成一面光滑的團(tuán)形面,一手托面,另一手用削面刀鋼制,彎曲形
薄片刀,一面有刃順棱削成寸半長、一指闊條入鍋,煮熟后加菜或臊子食用,本品柔韌
滑爽,別有風(fēng)味。
刀削面是山西面食的精品,也是我國五大面食之一。
【刀撥面】將和好的面搟成五寸寬、拇指厚長片,疊成幾疊,用撥面刀形似普通切菜刀,兩頭有把,
鋼制將面撥入鍋內(nèi),食用時加佐料或菜。
【騰 面】 將豆角、西葫蘆等切成丁,煮成六成熟,調(diào)好佐料,將切好的面放在菜的上面一同燜熟,
食用時加黃瓜絲。
【擦圪蚪】將小麥面和稀,用礤子將面擦成短薄片入鍋煮熟,食用時加菜或臊子。
【切板板】將面搟成較薄長片,用刀切成約三寸長、五厘米寬的條,入鍋煮熟,加菜食用。
【河撈撈】將面和稀,用河撈床做饸硌的器具,底有漏孔將面壓成細(xì)長條入鍋煮熟,加臊子食用。
【喔喔飯】將切好的生面條同稀飯一同煮熟,同湯一起食用。
因煮面時的響聲而得名。
【鉸魚日】把和好的面反復(fù)揉勻,滾成搟面杖樣的面棍,用剪刀順棱剪成魚苗狀入鍋煮熟,加西紅柿
湯等臊子食用。
【拉 條】 小麥面加鹽、水反復(fù)揉勻,搟成薄片,切成細(xì)條狀,用手甩成細(xì)長條入鍋煮熟,加菜或
臊子食用。
二、包子類
包子類面食品與其他地方?jīng)]有多大區(qū)別,菜、肉或糖等做餡兒,用發(fā)酵面做皮兒,包好后,上籠蒸。
有蒸食、煮食、煎食類。
【水煎包兒】 小麥面和好搟成皮,肉加菜為餡,包成似核桃大小包子,挨個擺入“水煎包鏊子”
面食器具,底平、厚,邊高,有蓋,用油和芡水煎烙而成,外焦里香。
這是地地道道的平遙面食特產(chǎn),別的地方還沒見到。
此種食品是鄉(xiāng)村小孩逛平遙城后都想食用的一種風(fēng)味小吃。
【蒸包子】 與常見做法相似,此省略。
【角 日】 即餃子,做法省略。
這是百姓心目中最高級的待客和過節(jié)食品。
【燙面餃子】 將小麥面用沸水和好,取少許搟成皮,包入胡蘿卜或肉餡兒,做成餃子形上籠蒸熟,
直接食用或蘸佐料水食用。
三、爐食類
爐食類食品以餅子為主,餅子又有粗細(xì)糧之分,小麥面制作的叫餅子,而粗糧制作的叫火燒。
【烙 餅】 小麥面加鹽、油和好,做成餅形,放在燒熱的鐺或鍋上燒烤而成。
【蒸 餅】 做法不詳,待考。
【煮 餅】 做法不詳,待考。
【煎 餅】 將小麥面、豆面和成稀糊狀,用勺舀到鏊上攤成薄薄一層,經(jīng)多次翻烙而成,將烙好的煎
餅切成細(xì)條狀,與菜或臊子調(diào)勻食用。
【干面餅子】將小麥面和勻,扭成餅形,上鏊燒烤而成。
【起面餅子】將小麥面和好,發(fā)酵,調(diào)勻味道后,做成餅烤制而成。
【石頭干餅】鍋內(nèi)放很光滑的小鵝卵石,燒熱,將小麥面加雞蛋、油和好,做成較薄餅形,放在石頭
上烙烤而成。
【酥餅子】 小麥面加油、水和好;小麥面用純油和好,用兩種面團(tuán)做成扁圓餅形,經(jīng)鏊烙、火烤而
成。
【一窩酥】 小麥面用油和勻,醒好拉成絲,團(tuán)成團(tuán)壓扁,經(jīng)鏊子烙烤而成。
【棗泥餅子】小麥面和好,包棗泥上鏊烙、烤而成。
【糖餅子】 小麥面和好,包紅糖上鏊烙、烤而成。
【肉餅子】 小麥面和好,包肉餡上鏊烙烤而成,即餡兒餅。
【菜餅子】 小麥面發(fā)酵后,包菜餡上鏊烙烤而成。
【月 餅】 小麥面加雞蛋、植物油、粞瓜水和勻,取一塊搟薄,中間包紅糖、芝麻、青紅絲等餡,
放在月餅殼兒做月餅的專用器具,棗木或梨木制,六寸見方,中間一圓形凹陷坑,刻有
各種好看的圖案,用以拓印圖案中拓成印有一定圖案的餅形,放在沙鏊兒一種用土制方
法燒制的鏊子,類似沙鍋,平底高沿,有蓋,做成的食品口味獨(dú)特或鐵鏊上烙烤而成。
【團(tuán) 圓】 做法與月餅同,大小有別。
其直徑約一尺五寸,上有各種花紋。
中秋節(jié)晚上,用它供祭
月亮后切成數(shù)份,全家每人一塊,取團(tuán)圓之意。
【蔥花餅】 小麥面加蔥花和勻,搟成很薄的片餅,經(jīng)鏊烙烤而成。
四、油炸類指用油炸而成的食品。
主要食品有:
【油 糕】用軟黃米面或軟糜子面加水和好,上籠蒸至柔韌有筋,揉勻,取雞蛋大小面團(tuán)揑成薄殼,中間包用紅小豆、紅棗、糖精做成的餡,經(jīng)油炸熟食用。
【油 條】 做法常見,此省略。
【油麻花】小麥面用油、鹽、粞瓜水和好,搓成長條狀,再甩成麻花狀,經(jīng)油炸熟而成。
【油佛手】做法同油麻花,為佛手樣。
【油花花】做法同油麻花,多為菊花形。
【油蛋蛋】做法同油麻花,紅棗大小,外裹芝麻和白糖。
【油圪扭】做法同油麻花,為扭花形。
五、其他類
【碗饦子】平遙碗饦子是馳名三晉的風(fēng)味小吃,民謠有“平遙三件寶,熟肉、碗饦兒、案案糕”。
清光緒年間,平遙城南堡著名廚師董宣,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創(chuàng)造出色、香、味俱佳的平遙碗饦子。
光緒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后從北京到西安路經(jīng)平遙,吃過董宣做的碗饦子后,贊不絕口,賜于重賞。
平遙碗饦子制作方法獨(dú)特,先將小麥面或蕎麥面用溫水調(diào)成糊狀,放入油、鹽、蔥花等佐料,由稠到稀調(diào)勻,盛入小碟,上籠蒸熟后放涼。
色淡黃,互不沾連,折卷不斷。
食用時冷調(diào)、熱炒均可。
冷調(diào)時將碗饦切成條狀放入盤內(nèi),加醋、蒜泥、芝麻醬、香油、辣椒面、大料水,拌勻而食;熱
炒時用熟豬油或麻油抄底,先用蔥蒜將碗饦爆炒,再加入山藥蛋絲或豆芽菜,烹以醬油、醋、大料水等。
平遙碗饦子歷經(jīng)百余年,深受群眾喜愛,城鄉(xiāng)廟會、集市上,碗饦小攤隨處可見。
【山西美食攻略】相關(guān)文章:
山西美食作文06-25
北京美食攻略09-30
上海美食攻略09-30
深圳美食攻略09-30
甘肅美食攻略09-30
太原美食攻略09-30
紹興美食攻略09-30
洛陽美食攻略10-01
山東美食攻略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