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道德經的學習方法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道德經的學習方法,歡迎大家閱讀。
人和動物的不同除可直立行走外,還在于人的頭腦可以認識世界,學習知識,改造世界,如牛頓看到蘋果自樹上掉下來,而引發(fā)牛頓定律。老子在2500多年前,也是通過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發(fā)現(xiàn)了一些物質和事物的生長、發(fā)展、轉化是有各自規(guī)律的問題,只是由于歷史的局限,使他沒能對此作更深入的研究,只好籠統(tǒng)地以“道”來概括之。他的一些理論,如“故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本褪侵v物質結構和物質不滅的,這在2000多年后才被世人以科學的實驗所證實,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和核子組成的。這中間都有一個認知的過程,由于人具備這個特性,才推進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否則只有吃、拉、睡、繁殖的本能,則無異于動物,等待自然的淘汰,就不會有人類的今天。時至今日,人們還是在不斷地認識世界,眼下流行的“非典”,也正在被人科學的認知,這也正說明人是可以由不知到知,進而去駕馭、改造世界的。
認識的過程也就是學習的過程,人要知道、掌握、運用一項知識、技能,都要經過學習,才由不知到知,不會到會。但在這學習過程中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去學,也是很重要的,為什么同樣是學繪畫,有的人就成了大師,有的就很一般。這里除了有天賦和勤奮的差異外,學習的方法也是至關重要的。有些人由于沒有用好的、科學的方法去學習,結果事倍功半,而用好的學習方法,則會事半而功倍。
學習《道德經》也會因學習的方法不同而效果不同。由于《道德經》本身就文澀意深,學習起來很不容易,再加之歷來人們對《道德經》的看法不同,學習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如有人把《道德經》當作安邦治國的方略,他就會從這一角度去學習、理解《道德經》;如有人把《道德經》當作是講辯證法的哲學,他就會從哲學的角度去學習、理解《道德經》;如有人把《道德經》當作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他就會從氣功的角度去學習、理解《道德經》;如有人把《道德經》當作道教的經典,他就會從宗教的角度去學習、理解《道德經》……所以我認為在學習《道德經》時最好要先明確為什么要學習《道德經》,從什么角度去學的問題,這個前提定下來,再去從這個角度去學習、理解、誦經、修煉、入道。
例如老子說“以百姓之心為心”,如你是從政治角度去看,就會理解成這是老子在告誡統(tǒng)治者要關心百姓的疾苦,自己的行為、制定政策要符合百姓的需要。如你是從氣功的角度去看,就會理解成這是老子在教人“行氣”,以“神氣為心”。老子說“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蹦闳鐝恼谓嵌热タ,就會理解成這是老子在講國與國之間要和平共處的道理。如你從氣功的角度去看,就會理解為這是在教人“閉氣咽液,下流丹田”。把大國理解成腦袋,小國是丹田,要“胎息行之,還補其腦!
實話實說,我是從政治哲學的角度去學習《道德經》,我很清楚《道德經》和老子其人一樣,帶有濃厚的、神秘的、朦朧的色彩。對《道德經》怎么看都無可無不可,不存在哪個流派、哪個人理解的對還是錯的問題。我不反對從什么角度去看《道德經》,但這里還是有個如何看待歷史,如何結合現(xiàn)實去學習理解的問題,在科學極度發(fā)達,已遠不是老子生活的時代所能比的今天,如還把《道德經》當作氣功的理論,去背誦、修煉,以求禪宗開悟,治病健身,長生不死,恐有失科學的真諦。誠然,我很佩服葛玄等人把老子的話和長生、氣功、修煉聯(lián)系到一起的豐富想象力,但其把大國理解成腦袋,小國是丹田等牽強附會的解法,實在是可笑,不敢恭維。
為什么會有人把《道德經》當氣功書看,當?shù)澜痰慕浤钅?我想這和老子神秘的身世有關,司馬遷就聽世人傳說,老子因修道而長壽,活了160多歲。西漢末年還有人說老子活了好幾百歲,是他“恬淡養(yǎng)性”,不追求物質享受,保持心靈寧靜,身體少動的結果。老子既然長壽,他的《道德經》所講的就是修身養(yǎng)性,長壽不死的道理啰。同時神化老子的現(xiàn)象也在大行其道,在東漢末年老子就被奉為太上老君了,就是在《西游記》里用八卦爐火煉孫悟空的那個道長,本領大得很,在神界的地位僅次于原始天尊的。老子被如此神化、抬高,其言語能教導人長壽也就理所當然的了?蓪嶋H是如此嗎?我想在21世紀的今天,但凡有些科學頭腦的人,不迷信他人他說的人,經過獨立思考都會得出正確答案的。
至于把《道德經》當經念,這本是道教徒的日常作業(yè)。而朗讀、背誦文字是我國傳統(tǒng)的、重要的文化學習的方法之一,歷來學習四書五經都是要會背誦的,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睂W習《道德經》也不例外,多讀能背自然對認識《道德經》有益,但讀上萬遍可以修煉成什么我是懷疑的。當然在輕松自如的環(huán)境下,多讀幾遍《道德經》對身體也不會有害,如同在掌握正確的姿勢下練習書法,通過氣息的調節(jié),臂腕指的運動,手眼神的配合,對身體會起到保健作用的。這好像練太極拳,柔中有剛,靜中有動?扇缃裾J可這種看法的并不乏人,聽說還有教授,我就奇怪了,這些人是否已背誦《道德經》萬遍了?是否已達到什么境界了?高壽了?是否可不食人間煙火了?可以不教書了?如不是,是否這種說法不靈?我可能是孤陋寡聞,我是沒有見到哪個人,即便是道長,因修煉《道德經》成了什么了。(神話故事和金庸武俠小說里有,可那是虛構的。)我覺得任何事物都不要神化了,走到“心誠則靈”“的分兒上就不是科學了,科學是要讓事實證明的。
在學習目的明確后,邊看書邊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完全信書則被書拖著走,進入迷信的境地。在通讀幾遍某個版本的《道德經》后,可再找來另一個版本作比較的學習,看看其中那個講的有道理。如只讀《道德經》的原文,對時下的年輕人和古漢語欠缺的人來說是較困難的。在這學習的過程中,還要不時地對一些章句進行反思,這既可加深對章句的理解,也可找出一些人超乎老子本義的判斷,這就是獨立思考。但這個獨立思考要思之有理,考之有據,要結合老子的身世和他所處的社會背景去思考,不能拋棄歷史事實任憑自己隨意的想象,盡情地發(fā)揮,甚至武斷地結合眼下的社會去解讀老子。如把老子的“不出戶,知天下”說成是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知道有網絡了,豈不笑話!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經》,可以有上千種解釋,但老子只有一個,老子就是老子,歷史上有這么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太上老君那個神。
另外,對大多數(shù)學習《道德經》的人來說,不必拘泥原文的某個字,因為《道德經》版本成百上千,至今沒有一個標準的原版。2000多年來歷經歷代多人的傳抄、編輯,在文字上出現(xiàn)差異是很正常的。校正、厘定這些版本應是專家學者的事,歷代不少專家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不再出土新的《道德經》版本,再重復做這些考證,似無太大的現(xiàn)實意義,F(xiàn)在對多數(shù)學習《道德經》的人來說,讀懂原文,理解其意是主要的,不然易陷入咬文嚼字的誤區(qū),而偏離了認識《道德經》的本意。
內容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yǎng)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道德經》的總字數(shù)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xiàn)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shù)為5162字。
創(chuàng)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于經常睡不著覺。后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yè)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蓖ㄟ^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的環(huán)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zhàn)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吏,于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yǎng)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價值影響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后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tǒng)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余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道德經的學習方法】相關文章:
道德經的心得03-20
道德經心得08-30
道德經經典語錄12-12
高一學習方法指導與學習方法12-07
道德經的心得15篇08-07
道德經心得15篇08-30
道德經學習心得11-09
科學的學習方法10-14
有關學習方法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