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征文1000字
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fā)展是再適當也沒有了,F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但是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使人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洞髮W》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淹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tǒng)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有一天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誤以為探討自己。
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tǒng)的看法認為天下有永遠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傳之于萬世”的。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
在今天,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xù)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tǒng)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fā)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這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要靠實踐來發(fā)現事物的真相,F在世界和社會的環(huán)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huán)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征文】相關文章:
關于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案10-07
關于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10-07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語文教案10-07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設計10-06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精選9篇)05-16
關于《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案設計10-07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教案設計10-07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公開課教案設計10-06
格物致知精神的教案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