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看的大學生勵志演講稿【1】
什么是自強不息?就是在任何處境中都不屈從命運的安排,努力向前,不折不饒。
在順境中,不驕傲,不得意,只要求更好;在逆境中,不退縮,不畏懼,只求逆流而上。
古今中外,多少人奉行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信條,而正是因為有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源遠流長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詹天佑,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
12歲的他,辭別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他懷著為祖國富強而發(fā)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
回國后,詹天佑滿腔熱忱地準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yè)。
他轉入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這是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yè)的開始。
他周密嚴謹,不懼外國人的挖苦與嘲笑,自強不息。
從事鐵路事業(yè)十多年,從灤河大橋到京張鐵路,他幾乎和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關系,被周總理評價為“中國人的光榮”。
一個人因為自強不息才不會自暴自棄;因為自強不息才不會自甘平庸;因為自強不息才不會停滯不前。
在“XX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有這樣一個人讓我銘記于心。
她就是——孟佩杰。
五歲的她,父親遭遇車禍身亡,媽媽將她送給別人撫養(yǎng)。
在新的家庭,養(yǎng)母劉芳英三年后癱瘓在床,養(yǎng)父不堪生活壓力,一走了之。
童稚的年歲,她一力撐起幾經(jīng)風雨的家,她的存在,是養(yǎng)母生存的勇氣。
從此,母女二人相依為命。
在艱難生活中,她無怨無悔,自強不息。
XX年,她考上了山西師范大學臨汾軒轅。
權衡之后,她決定帶養(yǎng)母去上大學。
孟佩杰的事例,牽動著無數(shù)人的心。
她拒絕施舍,笑對生活,自強不息。
盡管生活清貧,但她依然笑靨如花……
美國的愛迪生,從未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憑借個人奮斗和非凡才智獲得成功,被譽為“發(fā)明大王”。
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22歲踏上遠游征途,創(chuàng)作出舉世聞名的《徐霞客游記》,被后人譽為“古今游記第一書”;八零后的劉偉,10歲因事故失去了雙臂,后又不得不放棄游泳,最終苦練鋼琴,被稱作“用靈魂演奏生命”;
同學們,自強不息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它早已成為我們生命的本色。
也許我們會抱怨學習壓力大,但是不妨將這點小小的挫折化為動力,向前拼搏。
直到有一天,我們就會懂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真諦了。
忘記昨天的痛楚,珍惜今天的奮起,憧憬明天的美好。
不要讓昨天成為絆腳石,而要讓每一天成為墊腳石。
矢志不移地奮斗,以自強來鑄明日輝煌!
值得一看的大學生勵志演講稿【2】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相信在座的同學們和無數(shù)的同齡人一樣,在高考的華容道上,我們摩拳擦掌、披荊斬棘、過五關斬六將、無不豪情、無不壯志、無不快哉,在經(jīng)歷過車輪之戰(zhàn)后,我們邁步踏進了為之奮斗的大學,壓力的解脫盡如同漫天的繁星閃閃,雖然璀璨卻令人目不暇接不知所措——迷茫、困惑、壓抑、無聊、空虛這些毫無生機的字眼猶如幽魂一樣纏繞于我們周身。
這使我們不得不發(fā)問:我們的青春難道真的無處安放?我們的青春到底為誰張揚?我們難道真的允許青春悄然滑過指尖或用腐朽的殘忍來埋葬我們的青春?不不!不是這樣的!我們的青春飛揚!我們的青春在路上!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必須擁有使命感。
像馬丁路德金懷抱解放美國黑人的夢想而奮斗,像周恩來同志年少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像比爾蓋茨為了世界上每張桌上都有一臺計算機而拼搏。
我,作為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我個人的未來同樣是我更為關注的,是成功是輝煌是平庸是隨便,我自然渴望成功不甘平庸,但究竟要走到哪一步,雖然未知,但我知道無論怎么走都得從第一步走起。
這是最根本的一步,從這步走起,還要一步一步的積累,一步一步的奮斗。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經(jīng)歷風雨,就見不到彩虹。
青春的美麗,不是街市流行的名牌時裝;青春的旋律,不是吉他彈奏的纏綿憂傷;青春的瀟灑,不是身體搖擺的忸怩作態(tài);青春的浪漫,不是車輪郊游的旋轉飛揚。
青春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精神,青春是一種勇往直前的沖勁、是為了理想而拼搏的不懈激情---如果你是一只雄鷹,你就應該向往藍天,期盼飛翔;如果你是一艘輪船,你就應該依戀大海,渴望遠航;如果你正年輕,那么,就請拒絕沉默,亮出青春的風采!
也許有人會說:我平凡得很,無一技之長,不會唱不會跳不會吟詩作畫,注定青春就如水般平淡。
可我要說,世上只不過一個天才貝多芬,只不過一個神童莫扎特,能登上金字塔的不僅僅有雄鷹,還有那勤奮的蝸牛。
雖然我們不能人人都像雄鷹一樣一飛沖天,但我們至少可以像蝸牛那樣憑著自己的耐力默默前行。
請相信,青春,永不言敗。
請相信,青春失敗了第100次,我們爬起來第101次。
請相信,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請相信,我們的青春飛揚!我們的青春在路上!
相信自己,我們一定能行。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