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琴的興趣論文
不只一次聽家長們說“這孩子,成天好像是為我練琴”。讓家長生氣的是,家里省吃儉用不說,光是時間和精力就搭進去了不知多少,家長自己的興趣、愛好都放棄了,業(yè)余時間全部都用來陪孩子練琴、上課,可孩子還不爭氣,每天練琴磨磨蹭蹭,家長不催,就從來沒有主動的時候,成天就好像是給家長學琴。那么孩子是怎么想的呢?在這里,我們分析一下:從心理的角度看,需要形成動機,動機產(chǎn)生行為。人的任何行動都是在需要與動機的作用下才發(fā)生的。那么學生學琴的動機是什么,學生學琴又是為了滿足他的哪方面的需要呢?
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對學琴的需要與希望通過學琴達到的目標是在家長那里。家長有通過讓孩子學琴,達到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培養(yǎng)毅力、培養(yǎng)自信心、獨立性等等愿望。這愿望是好的,可是,這些愿望對于孩子來說連基本的概念也沒有,什么是“情操”,“智力”是什么,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毅力”是什么等等,這些方面孩子們可能不甚理解。孩子不愿意學琴的根本原因不僅僅是學琴難、練琴苦的問題,更是由于這些學琴目標并非完全是出于孩子自身需要的。因此,從家長設定這些學琴的目標時,幾乎就已經(jīng)注定了孩子不可能愿意學琴。這里就出現(xiàn)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學琴活動的需要者以及對學琴目標的期待者與學琴活動的主體不是同一個人。但孩子學琴的活動畢竟開始了,這就說明他的學琴活動是有動機的,只不過不是家長頭腦中的動機。那么,孩子學琴的動機或需要是什么呢?
概括來說,激發(fā)孩子學琴活動的需要有四種:
第一種是審美需要
美妙的琴聲,優(yōu)美的音樂,是學琴活動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家長與教師都有一個經(jīng)驗:孩子愛彈好聽的曲子,而討厭那些枯燥的技術練習;喜歡彈自己能夠彈出“調(diào)調(diào)”來的曲子,而對生曲子,聽不出“調(diào)調(diào)”來的曲子視為畏途,原因即在于前者比后者更能夠滿足孩子審美的需要。在演奏過程中,孩子既是美的享受者,又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審美是人的天性。這也是孩子愿意學琴的重要動力之一。但學琴往往不僅有好聽的樂曲,技術訓練就不那么好聽,不能夠滿足孩子的審美需要,但是是必須練的,因此我們說審美需要并不完全是指向?qū)W琴活動的一種需要。當學琴活動能夠滿足審美需要時,就會激起較高的學琴動機,反之則產(chǎn)生不愿意練琴的念頭。
第二種我們稱之為“駕馭性需要”
很多孩子對神秘的太空充滿興趣,喜歡不斷問個究竟,我們一般稱之為好奇心,這其實是人類的一種探究知識、駕馭世界的一種本能的需要。我們從小都有一種體驗,剛剛開始學習自行車時,孩子總是非常愿意每天騎著車到處跑,這不是對知識的駕馭,而是對一個物品進行駕馭與操作,從而獲得駕馭性快感的需要。我們將以上兩種需要統(tǒng)稱為“駕馭性需要”。而在學琴的過程中,對知識的駕馭與對器物的操作性駕馭同時存在。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非常愿意一遍遍地彈他已經(jīng)練熟了的樂曲,對練熟了的樂曲可以不厭其煩地“練”,而對一首生樂曲,則總是要磨蹭到實在拖不下去了才練。我們說,駕馭性需要是直接以學琴活動為目的的,沒有其它附加條件的學習需要,它直接以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為需要的對象,因此這是一種最高級的需要。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天生具有這種需要的孩子并不多。但一個孩子一旦有這種需要,那么學琴對他和家長來說就是比較輕松的一件事了。
第三種被稱之為“自我提高需要”
這是指人在自己所在的群體中,提高自己的威望與地位的一種需要。它往往被不恰當?shù)刭H稱為“虛榮心”。由于彈琴或拉琴在我們的文化中被認為是一種良好修養(yǎng)、杰出能力、高尚品味的表現(xiàn),因此會彈琴往往容易給孩子帶來自尊、地位的滿足。這在那些學琴學得不錯的孩子身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能夠在班級的聯(lián)歡會上表演一個節(jié)目,能夠在班里上音樂課的時候給大家伴奏,成為這類孩子學琴的非常重要的動力。但需要看到,這一需要本身并不是以學琴為目的的,學琴僅僅是以提高自己在環(huán)境中的地位為目標的手段,一旦學琴不能達到這一目標,那么學琴活動就沒有了動力。而這種目標能否實現(xiàn),不僅僅取決于孩子自己,還取決于其它人。比如有一個孩子,在班里只有他一個人會彈琴,他也因為會彈琴而在音樂課上贏得同學和老師的較多的關注,因此他非常愿意學琴。結(jié)果有一天班里轉(zhuǎn)來一個琴比他彈得好的女孩,從此以后,他對彈琴的興趣就大大下降了。對于那些自我意識較強、尤其是已經(jīng)有了一些成績的孩子來說,自我提高需要可以是相當強的一種動力因素,但它非常不穩(wěn)定。
第四種需要被稱之為“交往需要”
這是指,孩子希望獲得自己所在的群體如家庭中的父母、班級中的同學和老師、同伴等接受、喜歡和認可的一種需要。這是人作為一種群體動物的本能需要。孩子“聽話”的實質(zhì)性心理基礎就是這種原始需要決定的。我們必須承認那種天生對學琴感興趣,學琴能夠使他出類拔萃,又特別愛聽音樂的孩子是不多見的,但可以肯定每一個孩子生來都是希望與家長有一個和諧關系的。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自然地在家長的引導下開始學琴活動,就是“交往需要”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沒有一個孩子在學琴過程中不包含這一動機因素。從這一點來說,沒有一個孩子不是在“為家長練琴”。尤其是當一個孩子生來根本就不喜歡音樂,對樂器也沒有什么興趣,而自己沒有很多音樂才能,所以彈琴從來也沒有使他獲得過什么自尊的滿足,而家長讓他學琴的一大堆道理,他既聽不懂,也體會不到時,順從家長的意愿,不與家長發(fā)生令人不愉快的沖突,就成了他唯一的學琴動力。這時如果家長還說“你這是給我練琴呢?”孩子自然就會很委屈,因為,如果不是給你練琴,他根本就不會去學琴。因此這種需要也是使學琴持續(xù)下去的重要原因,對于很多孩子來說,也許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動力。如果家長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反而使孩子覺得,自己一練琴家長就生氣,是因為學了琴家長才開始不喜歡他了,那么進一步的學琴活動沒有高壓政策就很難持續(xù)下去了。而高壓政策給孩子個性的發(fā)展與家庭關系帶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這些需要可能同時具備,也可能具備其中的某一項,或兩三項。總的來說,是越多越好。因此當孩子彈的樂曲不好聽時,你應該告訴他曲子練熟了就好聽了,因為這會誘發(fā)他的審美需要;千萬不要說孩子愛表現(xiàn),說孩子愛當別人面表演是“虛榮”,因為這會將學琴中力量最強的一種動力蒙上不光彩的陰影,而削弱這種動力。更不要說“你這是給我學琴嗎?”因為事實上很多孩子就是在給家長學琴,因為他們自己根本就沒有學琴的需要。經(jīng)驗告訴我們,目前“為家長學琴”的孩子很多,家長應該意識到這是兒童學琴中的“交往需要”在起作用,“為家長練琴”是兒童學琴的重要動機因素。
應該注意的是,兒童交往需要的對象是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的。幼兒時的主要交往對象是家長;上了小學時學校教師成了他的交往需要的主要對象,這時家長會發(fā)現(xiàn)孩子“光聽老師的話,不聽家長的話”;但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他們都是長輩,年齡還小的孩子的交往需要主要表現(xiàn)是獲得長輩的接受與認可。但孩子到了初中左右時,他的主要交往對象就是同伴,孩子已經(jīng)有了強烈了自主的需要,獨立的意識,并且覺得自己已經(jīng)有了與成人世界抗衡的力量與勇氣,這時家長會發(fā)現(xiàn)孩子“連老師的話也不聽了”。高壓政策此時要么已經(jīng)破產(chǎn),要么已經(jīng)受到嚴重抵抗。很多本來不愿意學琴的孩子就是在此時徹底學不下去了,其根本原因在于與家長的“交往需要”已經(jīng)不再重要,維持學琴的最后一個動力消失了。這是那些由于看到了高壓的暫時效果而相信高壓政策的家長始料不及的。我建議,讓自己的孩子多和學琴、學美術、學舞蹈的同學交往,少和那些有空閑時間卻連一技之長都不想學的懶惰學生交往!
學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好琴就更需要持久的動力因素,這就要求每一個教師與家長清楚學生學琴的需要是什么,即構成兒童學琴的根本動力是什么,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動機,比如喚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她)覺得學琴有意思、好玩又好聽;進而提出會彈琴可以在小朋友面前表演,可以參加演出活動,如果彈得好,還可以參加比賽,和許多朋友一起彈琴;告訴他,看到他彈琴你是多么高興,你是多么愿意聽他彈琴……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逐漸給孩子聽一些好聽的音樂,讀一些音樂知識、音樂史上的人物的故事等等,使孩子從對學琴的興趣擴大到對整個音樂藝術的興趣,從而達到通過學琴使孩子獲得廣泛音樂藝術修養(yǎng)的目的。敬請家長諒解:我沒有太多的時間教學生彈琴以外的音樂方面的知識,請你們在閑暇時間適當?shù)慕o學生以補充
【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琴的興趣論文】相關文章:
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08-04
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10-10
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經(jīng)驗總結(jié)論文10-09
談談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10-09
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04-27
如何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興趣10-11
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10-09
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語音的興趣10-09
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10-05
如何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會學習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