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現(xiàn)代文學史論文題目
對于現(xiàn)代文學史論文題目有哪些呢?要怎么寫呢?以下便是小編整理的現(xiàn)代文學史論文題目及論文,供大家參考。
現(xiàn)代文學史論文題目【1】
1.論五四前后文學激進主義和保守主義之爭。
2. 論鴛鴦蝴蝶派小說的藝術特征。
3. 論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
4. 論魯迅小說中的農民形象。
5. 論魯迅小說的“國民性改造”思想。
6. 論《祝福》的藝術特征。
7. 論魯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義特征。
8. 論魯迅雜文的藝術特征。
9. 《故鄉(xiāng)》與《春蠶》比較談。
10. 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回鄉(xiāng)”主題。
11. 論胡適《嘗試集》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貢獻。
12. 論周作人散文的藝術風格。
13. 論郭沫若《女神》的浪漫主義特色。
14. 論郭沫若詩歌創(chuàng)作對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貢獻。
15. 論郭沫若歷史劇《屈原》的浪漫主義特色。
16. 論二十年代的鄉(xiāng)土小說創(chuàng)作。
17. 論五四時期的問題小說創(chuàng)作。
18. 論冰心詩歌創(chuàng)作的思想與藝術特色。
19. 論《新青年》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文化傳播的貢獻。
20. 論五四時期的報刊制度與中國新時期文學之間的關系。
21. 論五四“女師大作家群”的創(chuàng)作。
22. 郁達夫小說的感傷抒情特色。
23. 論張資平小說的藝術特色。
24. 論文學研究會對中國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貢獻。
25. 論葉紹鈞小說的現(xiàn)實主義特色。
26. 論朱自清散文的藝術風格。
27. 論田漢早期劇作的藝術特征。
28. 論歐陽予倩的諷刺喜劇。
29. 論徐志摩詩歌的藝術特征。
30. 論聞一多的新格律詩理論及其對新詩創(chuàng)作的貢獻。
31. 論朱湘詩歌的藝術特征。
32. 論李金發(fā)的象征詩歌及其對中國現(xiàn)代新詩的貢獻。
33. 論左聯(lián)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的歷史貢獻。
34. 論蔣光慈小說對紅色革命的表現(xiàn)。
35. 論茅盾小說中的“時代女性”。
36. 論茅盾小說中的資本家形象。
37. 論茅盾小說《子夜》對上海都市社會的表現(xiàn)。
38. 論茅盾小說的二三十年代中國歷史的表現(xiàn)。
39. 論巴金小說《家》中的高覺新形象。
40. 論巴金早期的青春小說。
41. 論巴金小說對新時代傳統(tǒng)家族的表現(xiàn)。
42. 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多余人”的形象。
43. 論老舍小說的人物描寫藝術。
44. 論老舍筆下的市民形象。
45. 比較老舍與魯迅國民性批判思想的差異。
46. 論老舍小說的幽默藝術。
47. 論老舍小說的京味風格。
48. 論王亞平等人的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
49. 論曹禺戲劇的情境設置。
50. 論《雷雨》的結構藝術。
51. 論曹禺話劇中的人物形象(周樸園、周繁漪、仇虎、陳白露)。
52. 論新感覺派小說的藝術特征。
53. 論新感覺派小說對都市社會的表現(xiàn)。
54. 論戴望舒詩作《雨巷》的藝術特征。
55. 論戴望舒詩歌創(chuàng)作的思想和藝術變化。
56. 論蕭紅小說對女性情感和命運的表現(xiàn)。
57. 論蕭紅小說《呼蘭河傳》的藝術特征。
58. 論丁玲早期小說的女性意識。
59. 論林語堂散文的閑適特征。
60. 論三十年代文學中的京派與海派之爭。
61. 論三十年代文學中的人性論和階級論之爭。
62. 論梁實秋散文的藝術特征。
63. 論沈從文小說的湘西世界。
64. 論沈從文小說的鄉(xiāng)下人視角。
65. 論張恨水的言情小說。
66. 論吳組緗小說對鄉(xiāng)土的表現(xiàn)。
67. 論田間抗戰(zhàn)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
68. 論七月派詩歌的思想藝術特征。
69. 論穆旦詩歌的現(xiàn)代主義特征。
70. 論夏衍的話劇《上海屋檐下》的藝術特征。
71. 論艾青詩歌意象系統(tǒng)及其意義。
72. 論艾青詩歌憂郁風格。
73. 論抗戰(zhàn)后期諷刺詩的藝術特征。
74. 論《財主的兒女們》的藝術特色。
75. 論丁玲的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的思想藝術特色。
76. 論周立波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的藝術特色。
77. 論艾蕪小說的諷刺藝術。
78. 論茅盾的長篇小說《腐蝕》的藝術特色。
79. 論張愛玲小說對女性形象的表現(xiàn)。
80. 論張愛玲小說雅俗共賞的藝術品格。
文本細讀在現(xiàn)代文學教育中的地位與方法【2】
【摘要】文本細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學術能力,是克服現(xiàn)代文學教育中片面注重文學史弊端的重要手段。
高,F(xiàn)代文學教育應該通過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學生閱讀的直覺經(jīng)驗,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形成以問題為導向的閱讀習慣;堅持審美批評和社會批評相結合,提升學生直覺閱讀經(jīng)驗后的理論深度;從外部創(chuàng)新課堂形式,樹立學生課題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題形式中培養(yǎng)自覺閱讀的習慣。
【關鍵詞】文本細讀 高校 現(xiàn)代文學教育 地位與方法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華開設“中國新文學研究”至今,現(xiàn)代文學教育走過了近90個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學史為中心的學術體制和教學體系。
文學史教育在建構學生的理論體系、培養(yǎng)學生史的意識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輕視文本細讀,以至于學生文本解讀能力下降,文學審美趣味減弱,進而影響到學術研究風氣:“對于‘宏大闡釋’和‘宏觀把握’的熱衷”,“喜歡制造宏大課題”,其害大焉。
因此,我們必須反思文學史中心論教學體制的弊端,重視文本細讀在現(xiàn)代文學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
一、文本細讀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教育中的地位
對于文本與文學史之間的關系,陳思和先生曾有這樣生動的比喻:二者“類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間的關系。
構成文學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學作品,是文學的審美構成天幕下一幅壯麗的星空圖”。
2試想,我們如果天空沒有星星,只有幾個符號,說這是月亮、這是太陽,那么估計我們都沒有看星空的興致了。
因此,文本是文學史的內核,在以文學史為核心的現(xiàn)代文學教學體制中具有基礎性地位。
其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首先,文本細讀是調動學生閱讀興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興趣是如果我們的課堂,一開始就是大談文學史關于某段時期的基本概況,談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舉幾個老調重彈的例子,那么學生如聽天書,不知所云,甚至會輕視現(xiàn)代文學,以為現(xiàn)代文學不過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類的枯燥名詞。
如《狂人日記》,按傳統(tǒng)講法,先分析魯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講“禮教吃人”,藝術成績,簡單枯燥,理論先行。
但是,如果我們帶著學生去讀《狂人日記》讓學生去體會,提出問題。
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學生也許會問:為何見了月光,就爽快,覺得以前全是發(fā)昏?引發(fā)思考。
接著就是“我怕得有理!”為何?既有對過去的害怕,三十年來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對未來的恐懼,夢醒了,不知路在何方。
這恰是一個剛覺醒者的心理寫真。
接著引導學生讀吃人的意象演變,辯證吃人與封建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將抽象的吃人變?yōu)樨S富的審美的存在,從而引發(fā)閱讀興趣,調動他們課后閱讀的積極性。
其次,文本細讀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學術修養(yǎng)的基礎。
在當今社會,大學教育已經(jīng)成為基礎教育。
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學特別是綜合性大學基本功能,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那么怎么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審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閱讀是重要手段。
陳思和先生曾說:“在大學本科生階段,甚至是碩士研究生階段,能夠指導學生細讀文學名著,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通過文學名著的閱讀提高他們對文學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論鼓吹或者死記硬背一些文學史知識有益得多。”現(xiàn)代文學是既具有文學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現(xiàn)代性,既是語言的現(xiàn)代性,也是“人學”的現(xiàn)代性。
如讀宗白華的《流云小詩•夜》。
將自我瞬間的感覺融入宇宙中。
看似物我相融,其實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現(xiàn)代人的情懷,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
情緒的瞬間變化,就在“星”與“宇宙”的意象的關系中得到轉化,節(jié)奏雖情感而起伏跌宕。
如果我們帶著學生朗誦體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賞,在這種體味到人的渺小與偉大,對于我們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會,不是善莫大焉嗎?亦能讓他們分辨出詩歌的美學,提高欣賞的趣味,或許可以對網(wǎng)絡語言起到凈化作用。
二、文本細讀的方法
首先,以人為本,注重直覺體驗,不斷設問,追尋問題進行思考,形成以問題為導向的閱讀習慣。
文學即是人學。
文學閱讀是讀者和作者之間的心靈交匯的過程。
因此我們在讀文學作品時,應該直面作品,注重直覺體現(xiàn)。
特別是現(xiàn)代文學,寫的是現(xiàn)代人的境遇,更容易與讀者產生心靈的碰撞,碰撞之后,我們就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了問題,就有了閱讀的起點,也就逐步找到進入作品的切口,進而一步步觀照作品,反觀自身。
譬如說,讀魯迅的《過客》,我們現(xiàn)代讀者第一印象就覺得這個人“在路上”,而且堅持“在路上”,那么他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
我們也一直在路上,我們會是為鮮花而活嗎?抑或是看到墳墓就不走呢?我們是否思考自己是誰?這些直覺體驗后的思考,讓我們一步步解開他所拒絕的事物的喻指,進一步思考“過客”的生命狀態(tài)和人生哲學,鮮花是希望,放棄,墳墓是絕望,亦放逐,就連我是誰都不思考,只為“我還得走”的絕對命令而活著,這恰恰是最強大的意志力,在反復的疑問和解疑過程中,我們一步步切近魯迅“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
其次,堅持文史結合,堅持審美批評與社會批評相結合。
文本細讀,要堅持論從史出,文史相合,堅持審美批評與社會批評相結合,切記陷入“新批評”形式主義批評的窠臼。
具體方法,我比較贊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師通過文木細讀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文學作品的閱讀中上升到理論思考,再運用相應的文學理論對作品進行剖析和評論”,“從而使其能夠對接觸到的文學作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具體說來,即先直覺體驗,再結合文學史、作者生平及相關的文學理論使學生的閱讀理論化,最后再回來文本,加深印象,總結方法,積累經(jīng)驗,指導今后的閱讀。
如徐志摩的詩歌,我們先通過直覺讀出《雪花的快樂》的歡快,《再別康橋》中淡淡的哀愁,《火車擒住軌》中發(fā)憤,我們在結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聯(lián)系中國現(xiàn)代詩歌史,加深理解,會發(fā)現(xiàn),這是徐志摩愛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發(fā)展的寫照,更是徐志摩詩歌從浪漫主義到現(xiàn)代主義嬗變的軌跡,然后我們再結合這些理論、知識讀徐志摩詩歌,理解即更深刻。
最后,打破老師在教學中的中心地位,通過引導,使學生成為作品閱讀的主體。
老師先示范,帶領學生進入閱讀的情景,引導學生設問,逐步深入思考,負責解釋難點。
例如,我們在講解小說時,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體悟,將小說改編成劇本,并進行排演,改編的過程既是閱讀深入以至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無論是對思想內蘊,藝術手法,都會作深入的思考,應用到實踐中去;排演的過程,既是加深學生閱讀理解的過程,又是陶冶學生人格、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的過程。
此外,還可以讓學生來主導課堂,設計問題,分組研討,集中評點,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實現(xiàn)課堂形式的多樣化,也是從外部培養(yǎng)學生文本細讀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結語
文本細讀是調動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學術能力的重要途徑,在現(xiàn)代文學教學中具有基礎性地位。
為了更好地開展現(xiàn)代文學教育,糾正文學史中心主義的現(xiàn)代文學教學體制,我們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重視文本細讀中學生的直覺作用,在直接中設疑,建立問題意識,形成以問題為導向的閱讀習慣;需要堅持審美批評和社會歷史批評相結合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文本細讀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論深度;需要通過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形式,打破老師的中心地位,引導學生成為文本細讀的主體,自覺地在豐富多樣的閱讀形式中培養(yǎng)文本細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徐克瑜.當前文本研究中的文本細讀問題[J].文藝爭鳴,2009(03).
[2]陳思和.文本細讀在當代的意義及其方法[J].河北學刊,2004(02).
[3]王卓慈.文木細讀與名著選木的疊交匯通[J].黑河學刊,2005(05).
草原文化現(xiàn)代文學論文【3】
一、科爾沁草原的文化養(yǎng)成
端木蕻良之所以能將草原文學率先引入現(xiàn)代文學與其長期受科爾沁草原文化的浸染,從而形成了具有草原文化特點的思維方式密切相關。
端木蕻良早年在故鄉(xiāng)科爾沁旗草原的生活經(jīng)歷對其思想發(fā)展與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他將自己的出生地描述為“科爾沁旗草原上一個叫鷥鷺樹村的屯子”(端木的出生地遼寧昌圖在歷史上劃歸科爾沁旗)。
端木的祖父曹太曾經(jīng)為官,是公認的“遼北首富”。
父親曹銘曾任清末昌圖縣稅捐局官員,年輕時熱衷兵法,曾在江南游歷數(shù)年,見多識廣,思想也較為開明。
端木生長在草原上,這里有他兒時的記憶和青春的足跡,這里也有熟悉的父老鄉(xiāng)親和獨特的風土人情,草原給予了端木創(chuàng)作的靈感,也是他的情感寄托。
他的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以及《遙遠的風沙》《鷥鷺湖的憂郁》《憎恨》《爺爺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許多小說,都以草原和故鄉(xiāng)東北的土地為背景,展現(xiàn)出在民族與階級的雙重壓迫下人民的災難和戰(zhàn)斗。
作家懷著憂郁的心情眷戀故鄉(xiāng)的土地,為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而憤怒。
在他的作品中大草原遼闊壯麗,充滿著原始和野性之美。
在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中,端木以草原為背景,通過敘述草原首富丁家的發(fā)家、衰敗過程展開了草原上二百年間圍繞土地開發(fā)爭奪演進的歷史畫面,凸顯了土地在人的生存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
土地主宰著人的命運,土地的歸屬決定了人的地位和生活狀態(tài)。
丁家依靠土地發(fā)跡,又倚仗土地剝削農民,使本應是土地真正主人的農民淪為土地的奴隸。
端木把土地和人類社會、歷史與文化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他們都生在土地上,都是土地的兒子。
只有土才是兒子真正的母親。
人們把自身和母親共同呼吸的血管,在降生的第一天割斷,埋在地上,這就可作為人與地立約的記號。”端木試著從生產關系,以及物質的占有與分配方面,來看待在這片大草原上所反映出的許多人物和事物。
“土地”是地主與農民生產關系矛盾的癥結,正如端木在《科爾沁旗草原•后記》中所說:“這里最崇高的財富是土地。
土地可以支配一切,官吏也要向土地飛眼的,因為土地是征收的財源,于是土地的握有者,便作了這社會的重心。
地主是這里的重心,有許多的制度、罪惡、不成文法,是由他們制定的、發(fā)明的、強迫推行的。
用這重心作圓心,然后再伸展出去無數(shù)的半徑,那樣一來,這廣漠的草原上的景物,便很容易的看清了罷。
”在幾百年的歷史中,土地制度極為不合理,地主想方設法拼命兼并土地,然后再以土地為資本不擇手段地剝削農民;農民由于沒有或失去土地,則遭受著無窮的屈辱和苦難,農民與地主較量,與強盜斗爭,揭竿起義,以土地為軸心展開歷史的廣闊畫面;以一個家庭的興衰濃縮了時代的變遷,表現(xiàn)出一種波瀾壯闊的宏偉氣勢。
二、個性人物與地方特色
端木蕻良對于現(xiàn)代文學的貢獻在于將草原文化以個性鮮明的人物和獨特的地域色彩呈現(xiàn)給世人。
端木善于塑造個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說的主人公丁寧和大山,一個是坐擁土地的地主后代,一個是寸土全無的無產農民。
圍繞土地,他們之間存在著深刻的人格對抗和尖銳的階級對立。
丁寧受過現(xiàn)代教育,想回鄉(xiāng)作一番事業(yè),但他習慣了驕橫放縱的生活,性格中的懦弱乖戾使得他并沒有能力把現(xiàn)實變得更好,反而與土地更加疏離。
大山是“草原之子”“科爾沁旗的雕鶚”,他的號召力和同情心,做事果斷的性格,都與土地有著天然的親情。
丁寧的矛盾與困惑使他漸漸陷人絕望,而大山成為土地真正的主人。
端木的小說充滿著濃郁的地方特色。
東北幅員遼闊,民風淳樸粗獷在他的心底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于家鄉(xiāng),他這樣描述:“跟著生的艱辛,我的生命,是降落在偉大的關東草原上。
那萬里的廣漠,那紅胡子粗獷的大臉,哥薩克式的頑健的雇農,蒙古狗的深夜的慘陰的吠號,胡三仙姑的荒誕的傳說……這一切奇異的怪忒的草原的構圖,在兒時,常常在深夜的夢寐里闖進我幼小的靈魂,……”小說充滿了東北農村的風土民情的描繪。
小說中寫到了丁家以薩滿教作為護身符,掩蓋了土地兼并的陰暗手段,在神秘的“跳大神”儀式中,“胡三仙姑”的一番譖言讖語讓愚昧的人民相信了神祗庇佑的丁家不可侵犯。
村民也只能通過神秘的宗教形式來排遣現(xiàn)實的苦難,以此求神祛病除害,保佑土地的收成。
這些帶有時代與地方特色的民俗都在更深層面上觸及了民族心理與文化特征。
三、對待草原的復雜情感
端木蕻良的草原文學創(chuàng)作在現(xiàn)代文學之中的獨特之處還在于作家主體復雜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在對待寫作客體———草原上表現(xiàn)出復雜的情感線條。
端木出生于1912年,正值清末與民國初年的時代交替。
作為清王朝的“祖宗發(fā)祥之地”,東北最初是封禁的,后來受“闖關東”的移民潮的驅動,禁墾區(qū)陸續(xù)開放,土地的買賣與兼并逐漸形成高潮。
草原上的農耕的生產方式已經(jīng)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和階級的壓榨,使原本“雄邁、超人的、蘊蓄的、強固的暴力和野勁”的草原兒女承受了過多的苦難,一面是畸形、動蕩、病態(tài)的社會與人生,而另一面是草原的原始富饒與生機盎然,兩者構成了極大的反差和不和諧。
端木最終還是抱著樂觀主義的態(tài)度,認為東北農民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必然崛起,煥發(fā)出“粗獷強韌的靈魂”。
在小說的結尾,“九•一八”事變后,農民、土匪、馬賊統(tǒng)統(tǒng)加入民族反抗斗爭的洪流。
端木內心深處對草原有著復雜的情感。
一方面,草原的遼闊天然,它所孕育的原始生機、自然和諧是端木非常向往和崇拜的,草原常常帶給端木生存的意志和力量的支撐。
“我每一接觸到東北的農民,我便感悟到人類最強烈的求生的意志。
……我覺得我自己立刻地健康起來,我覺出人類的無邊的宏大,我覺出人類的不可形容的美麗。”而另一方面,草原本身所代表的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與現(xiàn)代文明的進程難以避免地發(fā)生碰撞。
端木希望改造草原的原始面貌,調和草原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使草原重新煥發(fā)生機。
在《科爾沁旗草原》中,丁寧認為原始野力與現(xiàn)代文明只有互為鏡子才能認識彼此的優(yōu)勢和缺陷。
丁寧對春兄說,“他(大山)也和你一樣,缺乏一面鏡子,也可以說缺乏一種教育,教育你們認識你們所代表的這雄闊的草原的力量。”另外,在看待草原上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與民間風俗上,端木也是以批判與反省的眼光看待其中蘊含的民族性格的消極方面,以此揭示出民眾在走向反抗之路時的精神重負。
端木從內心中希望草原兒女在不斷地珍視美好與面對現(xiàn)實中改造草原文化,使草原恢復生機,變得更健康更美麗。
淺談現(xiàn)代文學論文相關文章:
1.現(xiàn)代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
2.文學論文
3.淺析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女性主義的體現(xiàn)論文
4.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畢業(yè)論文
5.淺談秦牧散文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及不足
【現(xiàn)代文學史論文題目】相關文章:
現(xiàn)代漢語方向論文題目10-01
檔案論文題目10-01
財稅論文題目10-01
數(shù)控論文題目09-30
古代論文題目10-01
藥學論文題目09-30
學前論文題目10-01
漢語論文的題目10-01
法學論文題目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