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孔子的論文范文
導語:孔子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對中國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鑒!
關(guān)于孔子的論文范文
摘 要: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家庭內(nèi)部的孝和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孝兩個角度辯證的分析孔子“孝”的思想,有助于人們對“孝”價值觀的正確理解和認識,反思當今社會存在的深層問題,辯證的發(fā)展與繼承孝道觀。
近幾年來殺親案頻繁發(fā)生,2008年河南唐河一婦女親手殺害公婆和一雙兒女,北京大興區(qū)李磊手刃一家六口骨肉至親,最為人震驚的是未成年人高煒晟雇傭幫兇殺害父親和長姐一案……殺親案的背后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問題,我們不禁反思中國的“孝”到哪里去了?不妨從孔子那里汲取營養(yǎng)吧。
一、孔子思想中“小家”之孝
錢穆先生曾稱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在《論語》中“孝”字共出現(xiàn)19次。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孝敬父母的時間不長,但是非?粗亍靶ⅰ,“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認為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基礎(chǔ)。《漢禮記》上講“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孝”的有三個層次,最重要的是尊重父母、兄弟,其次是不使父母受辱,最次一等的是養(yǎng)活父母,給予物質(zhì)上的關(guān)懷。
。ㄒ唬┠莛B(yǎng)
能養(yǎng)是“孝”的最低層次的要求,《禮記坊記》講“小人皆能養(yǎng)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薄稙檎分兄v到,“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連犬馬都可以得到飼養(yǎng),更不必說在物質(zhì)上贍養(yǎng)父母,但是對待父母,還有更高的要求,《孝經(jīng)紀孝行章》中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毙⒆邮谭罡改赣H,平日在家就盡恭敬的孝心,食衣起居,都要多方面注意,不可怠慢;奉養(yǎng)父母就使他們快樂,時常露出和悅的臉色,使父母感到心安;父母生病時要以最憂慮的心情照料父母,面面俱到,事事親力親為;父母過世時要用最哀痛的心情置辦喪禮、料理后事;舉行祭祀時,以最嚴肅的態(tài)度來追念父母,哀悼父母。
。ǘ└ト
孔子所說的'“孝”還包括“幾諫”和“弗辱”兩方面的要求,“幾諫”指的是婉轉(zhuǎn)的勸諫,“弗辱”指的是不因自己的德行讓父母受辱,“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侍奉父母,遇到父母有不對的時候,要委婉的勸說,倘若自己的想法父母沒有接納,仍舊恭敬地對待父母,不冒犯他們,不讓父母感到難堪,不令父母蒙受恥辱,自己內(nèi)心憂愁但是并不怨恨。另外,《孝經(jīng)?諫諍章》中講:“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睘樽优,不管父母的見解是否符合時宜,若只顧一味的聽而不加勸誡,就會陷父母于不仁不義之中。由此可見,孔子對待孝的態(tài)度十分鮮明,他反對一味盲從,反對愚忠愚孝!墩撜Z》中還有這樣的記載:“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別人對于父母兄弟對他的夸獎沒有異議。
。ㄈ┳鹩H
首先,“尊親”在《論語》中體現(xiàn)為真誠對待父母,不讓父母擔憂,卻時刻惦念父母!案改钢辏豢刹恢。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保ā独锶省犯改傅哪挲g生日,兒女都應(yīng)該謹記在心,一方面為父母高壽而高興,另一方面又因為父母高壽而恐慌擔心;“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保ā稙檎罚└改竷H僅為子女的疾病而發(fā)愁,不要讓父母為其他事情操心、擔憂。其次,尊親應(yīng)該和顏悅色,深愛至親!白酉膯栃。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也說明子女在父母面前經(jīng)常有愉悅的臉色,是很困難的,究其原因是子女沒有對父母真正的深愛,深愛才會尊重,尊重才會和氣,和氣才會孝順,“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保ā抖Y記祭義》)。最后,尊親體現(xiàn)在持之以恒的繼承優(yōu)秀德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保ā秾W而》)父親在世時,可以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后,要觀察他的行為,若他能長期繼承了父親合理的、優(yōu)秀的行為志向,那也是尊親的一方面,是孝的體現(xiàn)。孔子在這里強調(diào),子女所繼承的一定是來自于父母親合理的、優(yōu)良的部分,而不是隨意地、不假分辨地全盤接受,全盤吸收。這是對后來人認為孔子的孝是愚孝的有力反撥。
二、孔子思想中“國家”之孝
行孝是為政的特殊形式。在孔子看來,為政不一定要做官,行孝也是為政。孝順父母,有愛兄弟,把這種風氣影響到政治上,也算是參與政治了;同時,上至君王下至百姓,能以身作則孝敬父母尊重兄長,推己及人愛護其他人,無疑有利于社會和諧。
。ㄒ唬┲倚⑾嗤
孝是仁的主要內(nèi)容,在家是孝,上升到國家則體現(xiàn)為“忠”,《孝經(jīng)》講“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薄对羽B(yǎng)老》講“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悌,可謂知終矣!薄胺蛭┬⒄,必貴本于忠。”孝是忠的起點,忠是孝的起點,把對父母的“孝”轉(zhuǎn)化為對國家的“忠”,把對家的責任感轉(zhuǎn)移對國的責任感,這是儒家孝道觀的一大特點。如何才能“忠”,君臣如同父子,“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保ā蹲髠髡压辍罚盀槿司谌。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保ā洞髮W》)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朝堂之上,君王、臣子各司其職,退居家中,父親、兒子各盡其責;君王就要做君王該做的事情,體恤人民,臣民才會上行下效,做好本職工作,對君王盡忠,這體現(xiàn)了孔子“孝”思想的“雙向?qū)Φ鹊牡滦性瓌t”。
。ǘ┩萍杭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尊重兄長,推己及人也愛別人的父母、尊重別人的兄長,如果人人都這么做,那么整個社會就會形成良好的秩序,人人都具有良好的道德責任,《孟子》云:“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薄秾W而》中提到,“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睙o論是否在父母身邊,都寡言少語,誠實講信用,廣泛的愛護其他人,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每個人都從自我做起,仁者愛人,“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保ā蹲髠髡压辍罚┠敲矗覀兊男〖視雍椭C,國家更加安定有序。
三、“孝”的反思
孔子“孝”的思想以及后世儒學對“孝”的發(fā)展與繼承,不可避免的存在陳舊的思想,不適用當今社會,因此,我們應(yīng)該批判的繼承孔子“孝”的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十八大人大代表剛提出要“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孔子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其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還應(yīng)為我們所用。關(guān)注空巢老人,善待老人,維護家庭和諧;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泛愛眾”,在全社會倡導愛老敬老的良好風尚,維護社會穩(wěn)定,讓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在世界的大舞臺上繼續(xù)綻放光彩,讓它成為民族團結(jié)、國家興旺發(fā)達的精神動力和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為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不竭的動力支持,傳播正能量,實現(xiàn)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
[2] 左丘明,《左傳》,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生、陳美蘭,《禮記孝經(jīng)》,中華書局
[4] 王文錦,《大學中庸譯注》,中華書局
【孔子的論文】相關(guān)文章:
孔子學說正在成為世界哲學的論文10-08
孔子學說正在成為世界哲學論文10-08
柏拉圖與孔子政治倫理思想?yún)^(qū)別分析論文10-08
淺論孔子倫理思想與明清徽州的宗族文化論文10-12
小議孔子思想與中國哲學的致思方向論文10-08
《孔子》教案10-11
孔子的語錄09-17
孔子拜師教案02-25
孔子語錄合集06-09
孔子經(jīng)典語錄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