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物理學史的課堂教學
物理學史的課堂教學,下面帶來物理學史的課堂教學相關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物理學史的課堂教學【1】
摘 要:結(jié)合教材案例及課堂教學實例,探討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中物理學史的合理運用。
為廣大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滲透物理學史的教育提供參考,以期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有效性,為進一步深化人文主義教育搭建平臺。
關鍵詞:物理學史;課堂實踐;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物理課程應體現(xiàn)物理學與文化、經(jīng)濟和社會互動發(fā)展的時代性要求,肩負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任。
作為貫徹這一指導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物理學史在這方面可以發(fā)揮很大的作用。
隨著新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學實踐和教育研究開始關注物理學史。
本文通過大量案例的運用介紹,探索滲透物理學史的課堂教學,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在教學中滲透物理學史的必要性
物理學是人類社會生產(chǎn)實踐的產(chǎn)物。
隨著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斷深入,物理學也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積累發(fā)展的過程。
物理學中的每一個概念、定律和理論,都有一個萌芽、形成和發(fā)展的曲折過程。
但在傳統(tǒng)教學中,人類對物理學認識的歷史往往被忽視,學生只有通過具體的公式、定律或者單位中所冠的人名,才模糊地窺視到一點點歷史的端倪。
這樣的做法,既容易使學生把科學家當成具有“超人智慧”的圣哲,從而產(chǎn)生畏懼心理,又不能對物理學的深刻本質(zhì)了解透徹。
在教學中,如果能把物理學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從大量歷史資料中整理概括出來,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知識層面講,可以更好地揭示物理發(fā)展的歷史足跡,概括出物理學研究的基本規(guī)律;從科學思維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角度來講,還可以增強物理教學的趣味性、思想性,進一步提高教學質(zhì)量,因而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肯定和運用。
二、教材中滲透物理學史的幾個典型案例
人教版教材非常重視“充分展現(xiàn)和利用物理學史”這一要求。
既有完整的章節(jié)介紹重大發(fā)現(xiàn)的來龍去脈,還通過“科學漫步”“信息窗”等欄目對代表人物、評價或意義作了補充說明。
使學生既學到了基本規(guī)律和概念,又不失興趣,得到多維度的素質(zhì)培養(yǎng)。
在這里試舉幾例:
1.伽利略對自由落體的研究
伽利略的運動理論,是經(jīng)典力學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
尤其是他對自由落體的研究更是其科學思想和方法的集中體現(xiàn)。
教材中用了完整的一節(jié)對這部分歷史作了詳盡的介紹。
從內(nèi)容上看,這一節(jié)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介紹了時代背景,二是脈絡清晰地介紹了發(fā)現(xiàn)過程,三是對伽利略“科學實驗法”進行了總結(jié)和評價。
應該說一和二都寫得很精彩,推理邏輯嚴謹,文字表述生動。
然而真正出彩的還是第三部分,正如教材所言:“伽利略之前的科學躊躇于泥途荒灘,因而千年徘徊。
從伽利略開始,大師輩出,經(jīng)典如云,近代科學的大門從此打開了”。
比自由落體研究本身更可貴的,正是這一種“勇氣”和科學的方法態(tài)度,這對學生今后物理的學習乃至人生的發(fā)展都有深遠意義。
2.牛頓對萬有引力的研究
教材對萬有引力規(guī)律發(fā)現(xiàn)過程的描繪也是濃墨重彩。
這里重點談了兩個內(nèi)容:一是如何從開普勒定律發(fā)展到天體間力學的研究。
牛頓從自己提出的運動定律出發(fā),結(jié)合開普勒定律,證實了天體間的力是相互的,從力學上解釋了開普勒定律。
二是進一步推廣這一規(guī)律,最終發(fā)展成萬有引力定律。
這里最重要的就是講述了經(jīng)典的“月地檢驗”。
牛頓勇于探索的魄力、膽識和驚人的想象力、對事物普遍意義的敏感性,造就了偉大的發(fā)現(xiàn),也成就了自己經(jīng)典力學奠基人的地位。
通過這段歷史的回顧,給學生以這樣的啟示:物理學的重大理論的發(fā)現(xiàn),不僅是簡單的實驗結(jié)果的總結(jié),還需要直覺和想象力、大膽的猜想和假設,再引入合理模型、深刻的洞察力、嚴謹?shù)臄?shù)學處理和邏輯思維。
這必然是一個充滿曲折和艱辛的過程。
三、滲透物理學史的課堂實踐
1.牛頓第一定律的提出
作為經(jīng)典力學的兩大偉人,伽利略和牛頓都為經(jīng)典力學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講述牛頓運動定律之前,回顧一下對受力和運動關系問題的探討,可以感受物理學史上的傳承和發(fā)展。
(1)亞里士多德認為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
(2)伽利略的觀點是: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摩擦力的緣故。
若沒有摩擦力,它的速度應該不增不減,球?qū)⒂肋h滾動下去。
隨即提出了物理學史上著名的理想實驗,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證明。
(3)笛卡兒認為,如果沒有其他原因,運動的物體將繼續(xù)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4)牛頓在大量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最終歸納出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在此處,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還可以介紹一下我國古代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墨經(jīng)》中就對力和運動的關系給出了正確的結(jié)論,書中指出:“力,形之所以奮也。”這里的“形”指物體,“奮”是指物體由靜到動,動而愈速。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力是使“物體由靜到動、動而愈速”的原因。
2.介紹人類宇宙觀的發(fā)展
在“行星運動”這一節(jié)可以先介紹古今中外歷史觀的異同,一來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來也能夠更好地理解開普勒定律。
(1)古代中國的宇宙觀
、偕w天說:是中國最早的宇宙觀,可能起源于殷周時期。
在《周髀》中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記載。
蓋天說的本質(zhì)就是“天圓地方”,并且認為天地相距八萬里。
、跍喬煺f: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廣的宇宙觀,代表人物是張衡。
《渾天儀圖注》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內(nèi),天大而地小”。
渾天說的本質(zhì)觀點是:大地是球形的,地球是宇宙中心。
、蹠円拐f:是中國古代最先進的宇宙觀,它認為宇宙是廣袤無垠并且充滿氣的空間,日月星辰在其中運行,沒有任何幾何學的構(gòu)思。
晝夜說以無限的宇宙取代了有限的天球,是非常深刻的。
(2)古希臘的宇宙觀
、倜桌紝W派,認為地球像一個圓盤或圓筒浮在水上,地靜止不動。
、诋呥_哥拉斯學派,企圖用“數(shù)的和諧”來建立宇宙的理論。
他們認為球體是最完美的幾何形體,所以斷言宇宙是球形的。
其他天體也是球體,繞共同的球心作勻速圓周運動。
③柏拉圖學派,對畢達哥拉斯學派進一步發(fā)展,認為地球就是所有天體共同的球心。
、艿匦恼f,為了克服柏拉圖學派中遇到的問題,阿波羅尼提出了“本輪―均輪”結(jié)構(gòu)模型,后經(jīng)希帕克斯和托勒密的改進,最終形成了流行1400多年的“地心說”。
、萏栔行恼f,阿里斯塔克提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太陽才是。
地球每年繞太陽運轉(zhuǎn)一周,又每天自轉(zhuǎn)一周。
可惜他的看法不為當時的人們所理解,很快就被埋沒了。
(3)近代宇宙觀
、俑绨啄嵴J為宇宙與自然是最美的,而美的東西一定是簡單與和諧的,這與“80個輪上輪”顯然不一致。
他的眼光跳出了地心說,再次轉(zhuǎn)向日心說。
、诟绨啄犭m然提出了日心說,但一直不敢發(fā)表,直到臨死前才拿出來。
而布魯諾將它公開說了出來,為此被宗教裁判燒死在羅馬的鮮花廣場。
、鄣诠葘μ煳挠^測有著濃厚的興趣,他認為要建立科學的星體運動理論,必須先精確地掌握星體的位置。
為此第谷付出了畢生的心血,歷經(jīng)20余年編制了777個星體的位置圖表,至今仍有利用價值。
、荛_普勒是第谷的助手,他以數(shù)學的和諧性探索宇宙,在天文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提出了著名的“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
通過這樣系統(tǒng)的介紹,為學生呈現(xiàn)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步,理清天文學的研究脈絡,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主義情懷影響深遠。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充分發(fā)揮物理學史的教育功能,不僅可以點綴物理課堂,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還能帶給學生心靈的沖擊,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這一手段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中乃是大有可為的。
大學物理學教學中的實證【2】
摘要: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為了減輕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部分省級單獨出題高考的單位,允許學生選學選考物理或不考物理,這使得許多新入學的大學生都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中學物理學知識。
這給大學物理學教學帶來了一系列的困難。
本文作者根據(jù)這一實際情況,在大學物理學教學過程中,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和學生所學專業(yè)及周圍環(huán)境,大膽引入實證教學,通過真實的案例,展示物理學的基本概念與具體應用,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加深了教學印象,使學生能在快樂中學習“枯燥”的概念,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物理學;教學;實證;研究
一、受我國大學的擴招和高考制度的改革影響
由于現(xiàn)在我國大學的擴招和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許多新入學的大學生都沒有系統(tǒng)地學習過中學物理學知識,例如,有些省市的高考,學生可以選考物理或其他科目中的一門課,由于物理學這門課對一般人來講比較難學,再加上高考時,物理學出題一般都比較難,因此,高考時,為了回避考物理學,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就沒有選考物理學。
而當這部分沒有選學物理學的同學進入大學后,專業(yè)的需要又要求其在大學階段繼續(xù)學習物理學知識,導致大學物理教學的難度增加。
由于物理學知識的理論性較強,大學中的教學學時非常有限,加上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對于中學沒有認真學習過物理學的同學來講,大學又沒法專門抽出時間為其單獨補充中學的物理學知識,這使得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很迷茫。
上課聽課時有一種云里霧里的感覺,摸不著頭腦。
而大學所學物理學理論的抽象性又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但作為大學教學,又希望所有學生都能學好,至少差距不要太大。
為此,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實踐和實證教學,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多講應用實例,提高學生學習物理學的興趣,并適當降低公式推導的難度,鼓勵同學們多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觀察、思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3]。
二、實證舉例
物理學知識是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相關聯(lián)的,平時在課堂上,由于時間的限制,一般理論講解較多,而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實例的講解和列舉較少,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特別針對高中階段沒有學習過物理學,或者來自不要求學習物理學的省份的考生的理解,在這方面,我們做了有益的探索[4,5]。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移動電話得到了極大普及,大學生幾乎人手一部,走在校園里,學生個個都是機不離手,有的邊走路邊發(fā)短信或邊打電話,有的則是邊走路邊玩游戲,等等。
可以說學生是離不開移動電話了,如果幾分鐘不去看一眼,就好像缺了點什么,渾身不自在。
那么,在物理學教學中,我們就可以想辦法利用移動電話進行實證教學。
例如,在學習屏蔽和靜電屏蔽時,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實驗。
將一部移動電話放入透明玻璃杯內(nèi),蓋上蓋子,再撥打這部電話,你可以看到,玻璃杯內(nèi)的這部移動電話的指示燈在閃爍,說明電話接通正常。
將杯中的移動電話放入搪瓷(或金屬)杯中,蓋上蓋子,再撥打這部電話,你會聽到“你所撥打的電話暫時無法接通”之類的提示音,這說明移動電話的信號被屏蔽了,這時,我們再結(jié)合靜電屏蔽理論,講解電磁波的傳播規(guī)律,學生就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記憶。
這比直接抽象地講解屏蔽的概念和理論更容易讓學生學到相關知識,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電子信息產(chǎn)品種類越來越多,人們對電子產(chǎn)品的要求越來越高,電子產(chǎn)品的質(zhì)量指標固然很多,但干擾和抗干擾能力是極其重要的指標,這些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的知識與物理學理論也是緊密相關的。
例如,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多張銀行卡或類似的卡。
若將它們放在一起,或與移動電話等相距較近,就有可能會失去功能,這就提出了抑制和消除干擾的問題。
為了抑制和消除這種干擾,可以采用屏蔽的方法。
例如,將銀行卡之類的卡放在金屬盒中,或軟金屬做成的袋子中,例如,包裝香煙或飯店中有時做菜包裝用的錫箔,就能起到很好的屏蔽外界干擾信號的作用。
又如,臺式計算機的外殼,其六個側(cè)面,大部分是由金屬組成的,為什么?這是為了盡量減少外界信號對計算機內(nèi)部運算電路的影響,使計算機運行更加穩(wěn)定。
當然,也有不用金屬外殼的,那么,它的抗干擾性能就會大打折扣。
特別是工業(yè)部門、野外或用于軍事目的要求較高的計算機,在設計制造時,更加注意和強調(diào)外殼對信號的屏蔽隔離作用。
又如,當你打開電視機的外殼時,線路板上的一些零部件由一層金屬板封閉著,這說明,這部分零部件要求較高,不能隨便接受外界信號的干擾,否則信號很難正確傳遞,所以,要增加一層金屬板,隔離信號。
不了解的人,可能認為是為了好看等原因,實際上,這些都有深刻的物理學原理,都是可以應用物理學公式進行描述的。
這些都是為了與外界信號相互隔離的需要,為了盡可能減少外界信號的干擾。
仍然以打電話為例,在聲音嘈雜的環(huán)境中打電話,怎樣才能讓對方比較清晰地聽到你的聲音?很容易想到的是說話人提高嗓門,用物理學的語言來講,叫做提高輸入信號的強度。
但除了提高嗓門提高輸入信號的強度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手段,是絕大多數(shù)人忽略掉的,因為在你提高嗓門的時候,外界的噪聲并沒有減小,因此,對方對你的聲音只是有限地聽到大了一點點。
假設你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打電話時,能夠適當用另一只手,形成一個比較密閉的半球狀球殼,使你的嘴巴和電話的拾音器都在這個半球狀的球殼中間,這時你再打電話,就會感覺到信號相當好。
為什么?因為你的形成比較密閉的半球狀的手,一方面阻斷了大部分外來的嘈雜的干擾信號(與空氣相比,嘈雜的干擾信號不容易透射過肌肉和骨頭這種介質(zhì)),另外,你的手形成的比較密閉的半球狀,自然也構(gòu)成了一個信號反射區(qū),根據(jù)物理學中的波的反射原理,更有利于你的嘴巴發(fā)出的信號反射回電話的拾音器,所以,對方可以聽到更加清晰的聲音。
因為你在增加有用信號的同時,也減少了噪音的輸入,這就是物理學中的反射和透射原理的具體應用。
所以,處處留心皆學問。
物理學既是一門很抽象的、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同時又是一門與實際生活緊密相聯(lián)系的科學。
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物理學難學,所以,許多學生害怕學習物理學。
因此,作為物理學教師,要結(jié)合實際應用,多講物理的應用背景,鼓勵學生不斷聯(lián)系實際,勤于思考,老師再多舉應用實例,這樣,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就能更好地搞好物理教學,并將物理學知識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實踐。
參考文獻:
[1]楊宏偉.強化實踐環(huán)節(jié),促進研究性教學與素質(zhì)教育相結(jié)合[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1):14-16.
[2]楊宏偉.物理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12.
[3]楊宏偉.物理教學中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措施[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3):124-126.
[4]楊宏偉.對大學生科研訓練的實踐與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1):15-16.
[5]周林東.實證主義與近代物理學[J].中國社會科學,1983,(5):37-52.
【物理學史的課堂教學】相關文章:
物理學史教學模式初探論文10-08
物理學史在教學的應用論文10-08
物理學史教學質(zhì)量論文推薦10-07
物理學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論文10-08
物理學史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分析論文10-08
物理學史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的作用論文10-09
物理學史對大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啟示論文10-08
物理學科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論文10-11
中學物理實驗教學中物理學史的滲透研究調(diào)查論文10-08
婚育史證明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