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艾青詩歌文學中的悲劇精神
在艾青的詩歌中最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基調(diào)就是悲劇色彩的,并且?guī)в袘n郁氣質(zhì)的。
艾青詩歌文學中的悲劇精神【1】
摘 要:在中國新詩的發(fā)展史上,艾青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詩人。
同時,艾青也是在郭沫若和聞一多之后起到了推動新一代詩風的詩人。
不僅在我國的詩壇占據(jù)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在世界上還享有很高的聲譽。
艾青的詩歌的風格是帶有由于和悲劇的色彩的。
而在她的詩歌中這種擺脫不掉的憂郁也是構成艾青詩歌的藝術個性的基本要素。
這也被稱為“艾青式”的苦難。
然而艾青的詩歌中為何充滿了這種悲劇精神,我們將從本文中進行深入的分析。
關鍵詞:艾青 詩歌 悲劇精神
一、悲劇精神來源的歷史背景
在艾青的詩歌中最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基調(diào)就是悲劇色彩的,并且?guī)в袘n郁氣質(zhì)的。
在他的詩歌中會經(jīng)?吹竭@樣的意向和句子:“中國的苦痛與災難,像哲學也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啊”(《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薄霧在迷蒙著曠野啊……”,“你悲哀而曠達,辛苦而又貧瘠的曠野啊”(《曠野》),在這詩中浸透了詩人的靈魂中永遠擺脫不掉的憂郁氣質(zhì),同時這也是構成艾青詩歌藝術個性的基本要素之一,可稱之為“艾青式”的悲劇精神。
艾青在回憶自己的人生的時候,艾青說道,他是在一位乳母的懷中長大的,這位乳母甚至溺死了自己的女孩,來專門哺育艾青。
因此,艾青一直覺得自己的生命是搶奪了另一個孩子的生命得到的。
因此,這件事一直令艾青感覺到非常的愧疚和痛苦。
正是由于這樣一段的特殊的經(jīng)歷,所以在艾青很小的時候就感染了農(nóng)民的憂郁和苦難的氣質(zhì)。
后來艾青經(jīng)常徘徊在巴黎的街頭,一直過著近似于流浪漢的生活,而與此同時他自己又置身于一個瘋狂的、怪異的、陌生的資本主義的世界當中,內(nèi)心中飽嘗著異國游子的孤獨寂寞的感情。
在這樣的環(huán)境熏陶中,艾青難免會產(chǎn)生一些非常憂郁的情感以及不斷涌來的失落感都將孤身一人在異國的艾青淹沒。
當他的這種情緒鋪天蓋地而來的時候,正好這種濃厚的情緒與西方文學思潮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因此艾青就在這樣的情緒之中找到了歸屬感,這也就能很合理的解釋為什么艾青早期的作品之中充滿著一種流浪漢式的“漂泊的情愫”。
后來在抗日戰(zhàn)爭打響的時候,艾青又輾轉的回到了祖國,當他真實的站到了祖國的土地上的時候,看到那被鮮血染紅的大地,看到那被戰(zhàn)爭所折磨的人民,艾青從此時深刻的理解到了在那土地上痛苦的重壓,這一切眼前所見到景象都與他憂國憂民的心靈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契合,因此,從小就在他的體內(nèi)所孕育的那種農(nóng)民的憂郁的苦難的氣質(zhì)得到了新的升華。
而這種苦難的精神和憂郁的氣質(zhì)是滲透在作者的骨髓和心靈里面的,所以在他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這樣的氣質(zhì)就自然而然的表現(xiàn)在了他的詩歌中。
在這苦難的精神中不僅包含著艾青自身憂國憂民的情緒,同時還有他對祖國無比深沉的愛和深刻的眷戀。
更表現(xiàn)了是人對生活的忠實與思索。
二、在艾青的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幾個苦難的意象
(一)蘆笛:被喻為一支憂郁的苦難之歌
艾青的一生為了祖國人民的苦難而感到憂心忡忡,他曾經(jīng)為那些在土地上痛苦掙扎的人民呼喚吶喊過,同時寫過那澎湃于心中的熱氣。
他用自己的心聲,用自己的詩句來表達對于人民悲苦不堪的日子的同情,同時也表達了對于太陽帶以人民的溫暖的感激,同時也渴求著黎明的到來。
作為詩人,艾青絕不僅僅是冷眼旁觀著這一切,他想要和廣大的人民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希望自己的詩歌能夠成為人們最真實的呼聲。
因此,可以這么說,在艾青詩中所體現(xiàn)的苦難悲傷的情感,并不是為了自己感到悲傷,而是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感到悲傷和苦痛。
他的歡笑也不是因為自己的歡樂,而是因為人民迎來了幸福的生活。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前期的苦難精神風格的代表作。
由于艾青在幼年時期缺乏來自家庭的關愛,少年時又飽嘗了在異國他鄉(xiāng)流浪漂泊之苦,并且還有三年的囚徒生涯讓他感到悲憤萬分,以及中國民族面臨著巨大的苦難,人民每一天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所有的一切,就成為了艾青心中苦難的基調(diào)。
這些血淚以及控訴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在他的詩歌當中。
在這首詩中,艾青用了大量細膩的筆觸,用了豐富的感情和口語化的語言將這些經(jīng)歷以及蘊藏在心中深深的情感娓娓道來。
凄楚地敘寫了自己的身世經(jīng)歷,并懷著虔誠而深切的情感,回憶了自己深愛的乳母大堰河生前的凄苦和死后的悲涼。
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于母性的不幸的人的愛”,對自己家庭所屬地主階級和整個不公道世界的強烈不滿和詛咒。
(二)土地:深沉而又悲傷的苦難戀曲
艾青詩中最讓人感到震撼人心的部分,并不僅僅是他對于自身命運和社會不公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單純的憂郁和傷感,而更多的這種為了國家民族深切的關懷,為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而感覺到萬分痛苦的精神。
與艾青之前的“土色的憂郁”與:農(nóng)民式的憂郁“相對應的是對于時代的苦難和民族的苦難所表現(xiàn)出來的憂郁和傷感。
特別是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這首詩中,艾青多次吟誦,表達了對于國家民族命運的擔憂,反復的傾訴著民族的苦難與不幸。
中國的路,
是如此的崎嶇,
是如此的泥濘呀。
……
饑饉的大地,
朝向陰暗的天,
伸出乞授的
抖的兩臂。
在這里,詩人用一種比擬的方式,表達出了一種對于現(xiàn)實深沉的哀思。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引導人民的思考,他用極富暗示以及象征的手法先是鋪陳了一個極其悲傷的基調(diào),然后再帶給人悲傷和暗示。
希望能用這種方式讓那些還在沉睡的人民意識到現(xiàn)在生活的痛苦和苦難,讓人民能夠覺醒,來打破這樣的局面。
并且在艾青的詩歌中還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讓人們在這樣的苦難之下仍然能看見未來的美好。
艾青這一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觀點是“苦難比幸福更美”。
這種對苦難美的追求,正是一個偉大的人民詩人愛國深情、民族憂患意識的最終體現(xiàn),同時這也是詩人面對苦難的時候的誤會的選擇。
他說,“最偉大的詩人,永遠是他所生活的時代的最忠實的代言人;最高的藝術品,永遠是產(chǎn)生它的時代的情感、風尚、趣味等等之最真實的紀錄!
參考文獻:
[1] 錢理群《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第二十五章,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2] 艾青《詩論》,引自《中國現(xiàn)代詩論》上篇第361頁,花城出版社1987年版。
[3] 艾青《艾青詩選》第1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4] 艾青《艾青詩選自序》,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艾青詩歌悲劇藝術的特點【2】
摘 要:艾青的詩歌悲劇形象具有“剛性美”。
這一美學大量地經(jīng)常地體現(xiàn)在具有悲劇色彩的詩篇中,這種創(chuàng)作出來的抒情形象,常常是豪邁壯闊,具有時代英雄的豪氣和魄力。
具有“立體感”。
艾青的抒情詩常常通過一個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段,或一個場景,甚至只是一個人物的肖像,把悲劇沖突表現(xiàn)出來。
具有“理想化”。
艾青作為一個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詩人,其筆下的悲劇性抒情形象,更多地被涂上了理想主義的色彩。
關鍵詞:艾青詩歌;悲劇藝術;剛性美;立體感;理想化
讀艾青的詩,常常會產(chǎn)生一種神圣的崇高感,情不自禁地要為艾青詩中所表現(xiàn)的獻身精神和樂觀主義深深感動,從而產(chǎn)生一種與艾青詩中的抒情形象一起慷慨悲歌,或者為光明,為事業(yè),為理想而赴湯蹈火的高尚情感,得到一種心靈的凈化和感情的升華。
本文就此,對艾青詩歌的悲劇藝術作一初淺探討,看看他的詩歌悲劇藝術有哪些特色。
一、詩歌悲劇形象的“立體感”
艾青在用抒情詩表現(xiàn)悲劇時,常常通過一個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斷,或一個場面,或一個情景,甚至只是一個人物的肖像,把悲劇沖突表現(xiàn)出來。
這實際上是借用繪畫和雕塑的一些藝術手段。
艾青早年學畫,他非常懂得“僅用一人特征,一句話,就能夠把你寫上十來本書也無法表現(xiàn)的東西生動而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 的道理。
他說“一首詩是一個心靈的活的雕塑!彼墙栌昧私忝盟囆g的一些長處,在抒情詩中表現(xiàn)悲劇的。
他主要用如下三種方法達到悲劇形象的立體感。
1.善于用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斷來表現(xiàn)悲劇沖突。
《吹號者》是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
這首詩作者沒有詳細地具體地寫吹號者的一生,而只寫了“他”在一天中的戰(zhàn)斗生活以及他渴望戰(zhàn)斗、忠于職守,最后殉身于崇高事業(yè)的一個片斷。
這個片斷是用一種浮雕的手法來體現(xiàn):
我們吹號者
以生命所給與他的鼓舞
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
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
在死亡之前決不中止的沖鋒號
……
他被一顆旋轉過他的心胸的子彈打中了!
他毅然地倒下去
沒有一個看見他倒下去
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
都深深愛著的土地上
然而,他的手
卻依然緊緊地握著那號角
――《吹號者》
這種立體感就非常形象地體現(xiàn)了悲劇沖突,以吹號者為代表的正義和勇敢倒斃在敵人的邪惡的子彈下。
2.善于用一個場面或一個情景來表現(xiàn)悲劇沖突。
這種手法在艾青詩中可以說俯拾即是。
請看膾灸人口的《礁石》: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切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這首詩描繪礁石面對海洋的狂暴而巍然屹立的情景,是驚心動魄的。
艾青在寫礁石的這種悲劇性格時,并未展開大海和礁石之間的矛盾沖突,僅用一個電影特寫般的鏡頭,就把礁石的這種悲劇性格充分地立體化了。
3.善于用人物的肖像來體現(xiàn)悲劇沖突。
大堰河的肖像是為人們所熟知的,再如描寫乞丐:
在北方
乞丐用固執(zhí)的眼
凝視著你
看你在吃任何食物
和你用指甲剔牙齒的樣子
在北方
乞丐伸著永不縮回的手
烏黑的手
――《乞丐》
這是一幅出色的肖像畫,它把乞丐饑餓、困頓、卑瑣的悲劇性格用那只“伸著永不縮回的手”來體現(xiàn)。
這種用質(zhì)感很強的肖像畫體現(xiàn)悲劇性的手法,在艾青是相當嫻熟的。
二、詩歌悲劇形象的“理想化”
艾青是一個很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詩人。
艾青筆下的悲劇性抒情形象,更多地被涂上了理想主義的光彩。
他們個性中英雄的、崇高的因素被提到了首要的地位,而人的性格的個別特征被推到了次要的地位。
在這些悲劇形象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戰(zhàn)斗性和樂觀主義精神,正是作為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者艾青的人格的體現(xiàn)。
他把自己的獻身精神和樂觀主義精神完全糅合進他筆下的悲劇形象中去了。
他自己曾這樣評價《吹號者》:“《吹號者》是比較完整的,但這好象只是對于‘詩人’的一個暗喻,一個對于‘詩人’的太理想化了的注解。”這首詩的最后一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樂觀主義精神和追求理想的執(zhí)著信念:
在那號角滑溜的銅皮上,
映出了死者的血
和他慘白的面容;
也映出了永遠奔跑不完的
帶著射擊前進的人群
和嘶鳴的馬匹,
和轟轟的車輛……
而太陽,太陽
使那號角射出閃閃的光芒……
這個吹號者,他的軀體雖然被毀滅了,但他的偉大精神和崇高品德卻永遠不朽,激勵著多少后來者啊!這種審美化和理想化了的抒情形象在《光的贊歌》中具有更加徹底的獻身精神和崇高完美的形象:
即使我們是一支蠟燭
也應該“蠟炬成灰淚始干”
即使我們只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關鍵時刻有一次閃耀
即使我們死后尸骨都腐爛了
也要變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燒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艾青這一悲劇理想化的特點,在五十年創(chuàng)作生涯中是一以貫之的。
現(xiàn)在我們是否可以得出艾青是“革命的悲劇詩人”這樣的結論呢?我以為是可以的。
如果可以拿外國詩人作比的話,那么在艾青頭上戴上中國的拜倫、雪萊、雨果、當是受之無愧的吧!
參考文獻:
[1]艾青:《艾青詩選》第21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2]別林斯基:《別林斯基選集》一卷第294頁,時代出版社.
[3]艾青:《艾青詩選》第11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4]艾青:《艾青詩選》第25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5]艾青:《艾青詩選》第7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6]艾青:《艾青詩選》第11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7]艾青:《艾青詩選》第31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艾青詩歌中色彩的運用【3】
摘要:色彩是艾青詩歌形象的主要構成要素之一。
他追求強烈的視覺藝效果, 充分發(fā)揮色彩的情感、心理功能, 賦予意象、主題以相應的色調(diào), 把色彩這一視覺藝術要素成功地運用到詩歌藝術中, 使其詩歌產(chǎn)生了豐富而獨特的美感,同時也使感情的表達獨特而濃烈。
關鍵詞:艾青;詩歌;色彩運用;感情
艾青是現(xiàn)當代詩壇上的杰出代表, 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一代巨匠。
他的詩不僅在內(nèi)容上始終抒寫民族、時代的博大情懷, 是人民的歌手, 而且在藝術形式上作出了卓越的創(chuàng)造, 特別是大量的形象與意象的精心營構, 不拘一格、自由揮灑的詩歌形式, 融樸素與華美為一體的語言表達等, 形成一種情緒飽滿、形象鮮明、深沉而熱烈的風格。
關于艾青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形象思維與形象的創(chuàng)造, 已是評論者早已論述的了, 這里僅就構成其詩歌形象并成為其形式特色的重要因素―― 色彩的描寫來作一番較為具體的分析, 從色彩的角度來看艾青詩歌的審美特征及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可以說, 古今中外, 對色彩的描寫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現(xiàn)象。
因為, 大千世界, 自然萬物, 無不具有形狀、色彩, 對于它們的感受與表現(xiàn)自然也就離不開其外在的形色特征。
繪畫、攝影等造型藝術可以直接展示物象的色彩, 而文學作品則借助文字符號, 通過讀者的想象, 可以在美的色彩世界中感受美的愉悅。
如“春風又綠江南岸”、“萬綠叢中紅一點”、“桃含可憐紫, 柳發(fā)斷腸青”等古詩名句就是以色彩為主要感情特征的。
在艾青的筆下, 無論是主題的孕育、形象的構成、情感的內(nèi)涵、語言的表達, 無不與對色彩的觀察與描繪緊密相聯(lián)。
可以說,如此重視并大量運用色彩語匯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詩家唯艾青一人。
以豐富、細致的色彩描寫構成鮮明的畫面, 具有強烈的視覺藝術效果, 這是艾青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色。
下面就從美術學和情感兩方面對艾青詩歌的特點進行淺析。
一、從美術學的角度來分析
艾青原是一位畫家, 反動派的鐵窗囚禁剝奪了他的作畫權, 他轉而借助文學來傳達思想情感。
但他畫家的慣于感受和涂抹色彩的特有稟賦還是充分顯露出來, 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如果說詩畫結合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美學的一大要理, 那么艾青則對之作出了新的闡釋與提升。
看看《向太陽》中第二小節(jié):
早安呵/你站在十字街頭/車輛過去時/舉著白袖子的手的警察
早安呵/你來自城外的/挑著滿籮綠色的菜販
早安呵/你打掃著馬路的/穿著紅色背心的清道夫
早安呵/你提了籃子/第一個到菜場去的/棕色皮膚的年輕的主婦
我相信/昨夜/你們決不像我一樣/被不停的風雨所追蹤
被無止的惡夢所糾纏/你們都比我睡得好啊!
這其中對于顏色的選取顯得獨特。
畫面本來是無色的,但是如果從一個無色的畫面直接轉換到一個全彩的畫面就顯得讓人的眼睛接受不了。
并且還會在總體感官上造成一種混亂和不自然。
艾青這一點做得很好(相比于其他的詩人――顏色從意象身上被剝離),他只是選取了很具有代表性的顏色,用顏色來體現(xiàn)詩歌思想化的東西。
“警察的白袖子”,“菜販的滿筐綠色”,“清道夫的紅色背心”,“棕色皮膚的主婦”――全部是單一的純色的并列,這是印象派繪畫中的又一個典型特色。
這里面白色與綠色是單色調(diào),也是光色。
而紅色與棕色是深色和暗色調(diào)。
而且關鍵是色彩的堆砌,這中間的過渡是巧妙的――白,綠,紅,棕。
沒有一個巨大的落差。
還有一種極為巧妙的地方就是利用色階的變換和融合,在深色中發(fā)現(xiàn)光芒。
這句話怎么理解呢,我們還是來看個例子:《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兒是在獄里/ 寫一首呈給你的贊美詩/呈給你黃土下紫色的靈魂
關鍵就在這里:黃土下面紫色的靈魂。
這兩種顏色本來都是暗淡的色調(diào),但是在這樣的一種組合后便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我們發(fā)現(xiàn)了隱隱的光在文字的下面萌生。
紫色是由紅色和藍色組成的,那么黃色又可以將這樣一種組合打破,同時黃色自己也能成為光點。
那么這個時候整體的色彩就變得豐富并且具有光明的成分,而且這種光芒仍然是一個堅強的過程。
二、從色彩所代表的不同感情來看
在艾青的詩歌中,不同的色彩所代表的階層和感情也截然不同。
縱觀艾青的全部詩歌創(chuàng)作, 有一個大致的規(guī)律:明朗、積極的情感往往用黃、紅、藍、綠來形容, 憂郁、消極的情感一般與灰、黑、土、紫色相對應。
詩人以灰色系即:灰、灰黃、灰白、黑等暗色調(diào)來表現(xiàn)土地、曠野、北方、道路、窮苦人的臉及衣服等
意象,表達了詩人對民族苦難的深深憂慮和對祖國母親的無限眷戀之情。
如《曠野》:“一條漸漸模糊的灰黃而曲折的道路”,“在廣大的灰白里呈露出的到處是一片土黃, 暗赭,與焦茶的混合啊……”, 這灰蒙蒙的曠野與烏暗的田畝、黑色的石碑、褐色的山坡以及籠罩一切的灰白而混濁的霧, 組成一幅貧瘠、荒蕪、廢墟般的畫面, 它不是詩人對北方土地的自然寫真, 而是整體性象征, 是祖國飽受侵略、生靈涂炭的不幸命運在詩人憂郁的眼中的映照。
又如《北方》:“一片暗淡的灰黃,蒙上一層揭不開的沙霧; 村莊呀, 山坡呀,河岸呀,頹垣與荒冢呀,都披上了土色的憂郁”,“灰暗的天幕下惶亂的雁群,擊著黑色的翅膀,叫出它們的不安與悲苦”。
同樣以灰、黑、土等灰暗的色彩渲染北方農(nóng)村的破敗與詩人的憂郁。
明朗、積極的情感往往用黃、紅、藍、綠來形容,如《生命》中“楮黃的健康”、“藍色的靜脈”、“躍動的鮮紅”等,通過這些鮮艷的顏色來表達新生生命所帶來的希望,和敢于與黑暗作斗爭的精神。
而這鮮紅色的生命也暗示著在抗日民族解放戰(zhàn)爭中廣大民眾的覺醒與奮起, 暗示著詩人對民族前途的樂觀和信心。
三、色彩與感情的結合
艾青的詩歌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寫色彩或表達情感,還將色彩運用和情感的表達結合得天衣無縫。
以《當黎明穿上了白衣》為例:
紫藍的林子與林子之間/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綠的草原/草原上流著/新鮮的乳液似的煙……
啊/當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時候/田野是多么新鮮
看/微黃的燈光/正在電桿上顫栗它的最后的時間
詩從一開始,就把讀者帶進了遼闊而美麗的景色中去。
“紫藍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色彩豐富而鮮明。
構成這一美麗圖畫的原因,不僅在于詩人精心地選擇了三個色彩鮮明的詞:“紫藍的”、“青灰的”、“綠的”,而更在于詩人在詩句上的精心安排。
“紫藍的林子與林子之間/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綠的草原……”這有層次的詩句,把畫面有層次地展開了,詩句的層次和畫面的層次極為和諧。
而且好像是隨著詩人的眼光,一層一層展開的,自然而貼切。
艾青的主色調(diào)是一種渾濁、陰郁的冷色:紫色,灰色,鐵黑的天與地;;“土黃、暗褐與焦茶色的混合“的曠野,”褐色的陰暗的山坡“(《曠野》)。
在這些色彩的涂抹中,我們感到的是詩情畫意的結合,是人深沉的感情蘊含在油畫般的形象描繪之中。
《大堰河我的保姆》里寫的“被雪壓著的草蓋的墳墓”,寫“長了青苔的石椅”,寫大堰河的具體的勞作,都呈現(xiàn)出一種油畫的色彩,寫馬賽城街道的“擺蕩”,貨車的“顫仆”,市場上的“喧聲”,太陽的“混沌”,像“棄婦之批發(fā)般的煤煙”,像“肺結核病患者的灰色痰似的”“裝貨的麻袋”――無不給人一種明晰的立體感,同時也仿佛使人看到了那流動其間的血:帶著溫暖,帶著愛憎,帶著生命力的詩的血。
又以《生命》為例,它是對生命的呼喚, 是對民族新生的渴望。
詩人通過人體的色彩特征, 化抽象的“生命”為“新鮮的紅色”, 并以灰白為襯托,“赭黃的健康”則代表著中華民族, 這樣的表達比起直白的抒情可謂新穎而又親切, 具體而又概括, 具有別樣的美感。
四、結語
綜上所述, 色彩描寫是艾青詩歌創(chuàng)作中重要的表現(xiàn)手段, 是他詩歌藝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把造型藝術的主要手段――色彩作為有獨特功能的語言符號, 使之傳情達意。
他把天地間豐富絢爛的顏色化為美麗的詩花, 用“燃燒的筆”“蘸著燃燒的顏色” 譜寫成光輝的“彩色的詩”。
參考文獻:
[1]郭竹平、王婷.《唐詩三百首》[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59
[2]《艾青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3]《艾青全集》(第3卷)[M].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
[4]陳志華.《論艾青早期詩歌中色彩與意象的繪畫性表現(xiàn)》[A]德州學院學報第21卷第3期
【艾青詩歌文學中的悲劇精神】相關文章:
古代文學中愛情悲劇的解析10-26
建安時代文學中悲劇意識探源10-01
解析古代文學中愛情悲劇09-30
武俠文學中的民族精神10-07
艾青詩歌的真善美10-06
論希臘悲劇精神起源“酒神精神”體現(xiàn)尼采的悲劇論論文10-09
屈原詩歌中蘊含的人文精神10-05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娛樂精神的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