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小學科學教育
農村小學科學教育【1】
摘 要:小學科學一線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農村地區(qū)的獨特教育資源,并將其能動性地運用在自身的科學教學實踐活動之中。
關鍵詞:農村地區(qū);小學科學;自然環(huán)境;鄉(xiāng)土資源
相對于城市便利的現(xiàn)代化建設條件,農村的科學教育也有著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例如,有著豐富的鄉(xiāng)土資源以及廣闊的大自然環(huán)境,而這些顯然為小學生更好地感知自然現(xiàn)象以及科學規(guī)律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以下,筆者僅從農村小學的科學教育實踐出發(fā),嘗試圍繞如何才能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fā)更好地開展小學科學教育這一主題展開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將小學科學課堂搬到農村廣闊的大環(huán)境之中
農村生活包羅萬象,有形形色色的動植物、有千變萬化的氣象景觀、有稀奇古怪的地質條件,還有或緩緩流淌或洶涌澎湃的江河水系……這些農村特有的資源,都為具體科學教學活動的更好開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及資源支撐。
這就要求我們農村小學科學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應當結合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恰當而靈活地改變教學的主陣地,即在必要的時候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廣闊的農村大自然環(huán)境中幫助學生實現(xiàn)對教材所教科學理論知識的更深刻認識、理解與掌握。
例如,在教學“土壤里有什么”這一知識點時,我就要求班上的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交代好安全注意事項、分發(fā)完鐵鍬、放大鏡等工具之后,組織他們有秩序地到泥土地里進行土壤挖掘的實踐活動。
這次親近大自然的機會使學生對土壤挖掘興趣非常飽滿,在呼吸到農村地區(qū)大自然新鮮空氣的同時,幫助他們體會到了農業(yè)勞作的艱辛。
除此之外,該實踐操作活動實現(xiàn)了預期的理想教育效果,即:幫助學生借助他們自身的力量切實獲取關于土壤的相關信息,促使他們進一步明確與深化之前在課堂上所學的關于土壤的相關理論知識:
1.土壤中所包含的顆粒大小及形狀都不盡相同;
2.土壤中所包含的物質在顏色上有些許差異,有的顏色較灰暗,有的顏色則相對較明亮;
3.土壤里有一些存活的小昆蟲或者其他有生命的有機物;
4.土壤里還有一些已經(jīng)沒有生命體征的植物或動物尸體;
5.不同區(qū)域的土壤在濕度及密度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如此一來,學生在上述實踐認識的基礎上,就對之前在課堂上所學到的“土壤其實是由空氣、水、沙、黏土、無機鹽、腐殖質等成分構成的”這一知識點實現(xiàn)了進一步的深化認識,從而大大提高了對該節(jié)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程度。
二、將農村豐富的鄉(xiāng)土資源運用到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活動之中
農村的大自然環(huán)境中蘊含有小學科學學科所必需的一些資源,可是,由于安全因素、氣候環(huán)境等因素的制約,經(jīng)常將小學生帶到自然這一大課堂之中顯然并不符合實際情況。
考慮到這一點,筆者認為,小學科學教師應當適當將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的自然資源引入到課堂這一教學陣地中。
這也不失為利用農村自然資源,使其更好地為小學科學教學服務的一種有效途徑。
如,在學習“小蚯蚓找家”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時,我就提前準備了幾只小蚯蚓、土壤及一小瓶水。
隨后,便帶領學生分別進行了如下兩組對比比較強烈的實驗:潮濕、陰暗、松軟、肥沃的土壤環(huán)境以及干燥、光亮、堅硬、貧瘠的土壤環(huán)境這兩種土壤環(huán)境中蚯蚓的活動狀況。
如此一來,借助蚯蚓這一特殊資源,學生就能在上述對比實驗中非常明確地認識到適宜蚯蚓生活的土壤環(huán)境。
而這很顯然正是本節(jié)科學教學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所在。
再如,在學習“觀察螞蟻”這一知識點時,我就提前準備了幾只小螞蟻,然后在課堂上分發(fā)給各學生小組一定數(shù)量的放大鏡,引導他們借助放大鏡認真觀察螞蟻的身體構造、螞蟻的爬行規(guī)律、螞蟻同同伴進行信息交流時可能出現(xiàn)的動作特征……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從實際觀察中對螞蟻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與了解。
從而大大保證了他們對當堂教學知識點的更好吸收。
綜合實踐來看,將農村豐富的鄉(xiāng)土資源恰當?shù)剡\用在小學科學的具體知識點教學活動中有利于優(yōu)化學生的課堂實際教學效果,將在一定程度上顯著提升小學科學的教學效率及質量。
總之,小學科學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綜合素質為主要教學目的的一門基礎課程,其同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一樣,在小學義務教育課程體系中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對此,我們小學科學一線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農村地區(qū)的獨特教育資源,并將其能動地運用在自身的科學教學實踐活動中。
相信如此,方能在幫助學生形成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這一積極生活態(tài)度的同時,顯著優(yōu)化他們的科學學習效果與質量。
而這正是小學科學所要求實現(xiàn)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預期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張玉平.農村小學科學教育研究述評[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5(3).
農村小學科學學科教育【2】
摘 要:小學科學課是小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
本文主要通過提高教學設計與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地方資源、投入情感教育)以及教師自身的培訓和指導來探討小學科學教育的改進。
希望能加強各地區(qū)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教師相互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促進農村小學科學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農村地區(qū);小學科學;教師;學生
小學科學課是小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啟迪思維、培養(yǎng)動手實踐能力起著重要作用。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3-6年級)明確指出了科學教學的目標:科學探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以及科學知識。
總體目標是要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
并能應用與日常生活,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的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jù)、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fā)展。
但一線農村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通過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很難實現(xiàn)上述課程目標[1]。
因此,本文將我們在科學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淺析,希望能加強各地區(qū)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教師相互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促進農村小學科學教學的發(fā)展。
一、教學設計與教學效率
由于學;A設施差,教學條件落后,教師的學科綜合性差,遠遠達不到教科書教學設計的要求,嚴重影響了科學課的正常教學。
已有研究表明[2],小學科學教學設計中的學科性之偏失一方面表現(xiàn)為教學過程設計中對學科內容理解的誤讀,另一方面呈現(xiàn)了對小學科學學科本質理解的不到位,往往基于直覺與經(jīng)驗總結開展教學設計,因而無法設計出體現(xiàn)學科特點的教學設計,這實質上表現(xiàn)為科學師范生的學科知識亟待拓展。
因此,只有當教師深刻理解科學知識,把握科學的學科特點時,他才可能善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科學概念和理解科學意義,也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與假設,開展實驗論證與解釋的情境與教學過程,從而更能了解學生解決問題與科學探究的策略,進而從科學思維的角度思考科學知識。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
課前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導入新課,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上好本節(jié)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發(fā)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不竭動力。
因此,教師備課要精心設計好教學情境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給學生以懸念和激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如上五年級上冊《土壤中有什么》一課時,在課堂導入時對學生提問:“我們的農田為什么可以種出各種各樣不同的莊稼呢?那土里到底有什么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以及爭先恐后的發(fā)言,就明確知道了本節(jié)課所需要研究的問題了,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會引發(fā)更多的興趣和問題,聽課的時候也就會帶著問題去思考,教學效果會很明顯。
課后,還可以布置課外試驗:回家后,在自家田地里或者花園里挖土觀察土的顏色,摸摸土的手感,觀察生長在土壤上的植物的特點。
立足農村,設計簡單試驗,接觸自然,動手實踐,是極大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的最捷徑。
(二)充分利用地方資源
農村教育資源相對城市而言比較匱乏,但農村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帶領學生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去上課。
自然課中凡是適合在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中教學的內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護、植物與環(huán)境、土壤等等,盡可能讓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直接與大自然接觸。
例如,在上五年級上冊《河流對土地的作用》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將學生們帶到學校附近的河岸,進行室外授課,讓孩子們仔細觀察河流兩岸的地貌景觀,對比河流兩岸的地貌、景觀和人文差異性等,在這種直觀教學中,能更容易理解河流的特征,認識到河流對土地的改造作用, 從而豐富、增進和完善學生對河流的認識。
(三)投入情感教育
科學課教學中,教師最好與學生建立一個“伙伴”平臺,在教學過程中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隨時了解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更應注意學生的情緒變化和反應,及時與學生溝通,采取積極評價,使學生體驗到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教育情感。
特別對于基礎差的學生,要更加關心和體貼他們,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差異,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進行表揚,讓他們有較多的鍛煉機會,給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教師自身的培訓和指導
在課程教學改革實施的過程中,有效加強對教師、特別是農村地區(qū)教師的培訓和指導,構建一個科學教師理論學習與培訓的平臺,幫助科學教師的成長。
其中,強化各級教師培訓工作仍是最主要的途徑。
根據(jù)多次調研[2],教師的培訓應當轉變培訓的重心和形式。
應當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加強對教材使用的具體指導,加強優(yōu)秀觀摩課的研討,讓一線教師多看、多聽一些優(yōu)秀教師的觀摩課;尤其是針對部分地區(qū)硬件不足、資源不夠的現(xiàn)狀,需要對教師進行可操作性的案例培訓、教材分析,從教師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入手,進行問題會診,而不是空對空的理論說教,或走形式、走過場。
參考文獻:
[1]黃海旺,王海英.小學科學教材與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課程,教材,教法,2007,27(6):70-76.
[2]黃曉,孫麗偉.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規(guī)范化和學科化.全球教育展望,2014,4(43):111-120.
【農村小學科學教育】相關文章:
農村小學科學的論文10-01
農村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論文10-08
農村小學教育困境10-07
農村小學拼搏教育10-08
農村小學英語小學教育論文10-08
農村發(fā)展小學教育論文10-08
農村小學教育的現(xiàn)狀論文10-10
農村小學教育調研報告04-09
農村小學創(chuàng)新教育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