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讀后感[1]
本文是韓愈所寫的古代散文的典范。
它論證了教師的職能,作用和從師而學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和影響,從而闡明了從師而問的道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此句說明了老師的作用。
是的,每個老師都有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的職能。
無論老師的地位顯貴還是低下,年少還是年長,只要能掌握真理,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好老師。
從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軀守護三個孩子的譚千秋老師,他可以稱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師,他不但為學生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而且將自己責任升華。
當?shù)貏由綋u的那一刻來臨時,他不顧惜自己的生命,張開守護的翅膀挽救了三個孩子的生命。
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師。
學者,應(yīng)該做到不恥下問。
我們要學習古代圣人,“從師而問焉”。
學無止境,不恥下問。
則會“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樣“恥學于師”則會“愚益愚”。
有時,我們在學習遇到困難后,可能很難開口向別人請求幫助,然后問題就會越攢越多。
最后就不知道從何解決了。
所以為了避免問題的積攢,要做到平常不恥下問,把問題分散的解決。
這樣量的積累后就會有質(zhì)的飛越,學習成績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
的確,三個人行走必定有一個會是我的老師。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
必定會有些方面不如別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可以優(yōu)勢互補,恥學相師。
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每個人都可以作別人的老師,只是看你擅長哪方面了。
《師說》這篇文章蘊含著許多從師問學的道理。
作者韓愈想借此激勵后人不恥下問的努力學習,同時也批判了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希望后人能夠有所啟發(fā)。
讀《師說》有感[2]
《師說》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韓愈,字退之,唐代的散文家。
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提倡了散文,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歌流派。
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tǒng)”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最近閱讀了《古文觀止》這本書,尤其是韓愈的《師說》給我的應(yīng)象頗為深刻。
本文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本文開宗明義地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點明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現(xiàn)就其中一些句子談?wù)勎业目捶ā?/p>
喜歡其中一句“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簡單的來說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是我們的老師,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就像一棵樹,如果花不嬌艷,也許葉子會綠得青翠欲滴;如果葉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許枝干會長得錯落有致;如果花、葉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許她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藍天的映襯下顯的格外多姿。
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找準每個人身上值得學習的點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提升自己,充實自己并走向成功。
我也喜歡文中的這句“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俗話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姜還是老的辣”這兩句本身就很矛盾,也就應(yīng)證了“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只是專長不同罷了,我認為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最后我覺得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這篇文章沒有把它反映出來,那就是“師解其惑,其惑未必能解,弟子努其力方能解其惑。”這句話換成俗語就是“師父領(lǐng)進門,修行在各人”。
老師只能是引導(dǎo)我們,具體領(lǐng)悟和行動還在于我們自己。
像土地給我提供承托,而不能個給我們海拔;像跳板給我們幫助,而不是給我們輝煌;像小巢給我們提供歸宿,而不能給我們征程;想乳汁給我們提供營養(yǎng),而不能給我們?nèi)松?/p>
因此,老師只是我們的依靠并非依賴,我們必須自己去努力奮斗,帶著老師的忠告,帶著自己的夢想不斷進取,去解其惑。
從師學習固然重要,在實際生活中我理應(yīng)認識到從師學習是我們的起止,只有不斷努力去剖析創(chuàng)造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應(yīng)這樣,才顯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