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99久久|国产剧情网站91|天天色天天干超碰|婷婷五天月一av|亚州特黄一级片|亚欧超清无码在线|欧美乱码一区二区|男女拍拍免费视频|加勒比亚无码人妻|婷婷五月自拍偷拍

教案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

時間:2023-11-09 12:36:08 春鵬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通用13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通用13篇)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 1

  教學目標:

  1.通過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動,體驗1千米有多長,知道千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2.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體驗1千米有多長,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體驗1千米有多長,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課前準備:

  米尺、記錄單、表。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同學們,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長嗎?

  學生估計自己一步的長度。

  2.下面我們請一名同學上來走一走,再請一位同學量一量,看看我們同學

  的一步大概有多長?

  學生實地測量一步有多長。

  二、探究與體驗

  1.實際測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長時間。

  剛才我們測量了這位同學的一步有多長,其他同學走一步和他差不多。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在操場上走一走,數(shù)數(shù)10米、100米大約有多少步,分別用了多長時間,并做好記錄。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操場活動并做好活動記錄。

  教師深入到各小組了解學生的活動情況,指導學生用自然走路的方式測量長度。

  學生匯報自己的.步測結果。

  2.估計和想像1千米有多長。

  以你現(xiàn)在走100米的步數(shù)和所用的時間,估計自己走1000米需要多少步,

  要用多長時間。

  學生估計1000米大約有多長,并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一學校操場為例,想想1000米有多長。

  讓學生閉上眼睛,在腦海中想像沿操場走幾圈,感受一下1000米的實際長度。

  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供一段事先準備好而且學生比較熟悉的路段,供學生體驗1000米有多長?

  學生以這段路來進一步加深對1000米的認識。

  想一想:還有哪些你熟悉的地方的長度大約是1000米?

  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感受來舉例。

  師總結:1000米也可以用以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km)來表示:

  如果用字母表示公式,該怎么寫呢?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學生讀寫公式。

  怎樣巧用公式,把千米和米區(qū)分開,讓人一聽就明白?

  學生試讀。

  指導學生在單位與數(shù)字之間適當停頓。

  學生齊讀公式。

  三、實踐與應用。

  完成填一填:我們知道了1千米有多長,選擇不通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

  分別需要多長時間呢?看圖選擇正確的答案。

  學生在書上選擇答案,并小組交流。

  指名匯報,并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想一想:還有哪些地方有千米的標志?(限速標志、速度表)

  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一想,說一說。

  估一估

 。1)我們知道了1千米的實際長度,現(xiàn)在請你估計一下從校門口出發(fā)到什么地方大約有1千米?誰能用比較科學的方法證實?請學生發(fā)表個人意見。

  師小結:1千米,我們大約走2000步。我們從校門口出發(fā)數(shù)出2000步,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與你剛才的估計是否相符呢?

  四、反饋與小結:

  能告訴老師,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嗎?

  板書設計: 1千米有多長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 2

  教學內(nèi)容:

  教材第56頁例1、課堂活動以及練習十二第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觀念。知道米與厘米之間的進率。

  2、與同學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經(jīng)歷豐富的實踐活動逐步正確掌握測量方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通過看一看、量一量、說一說,發(fā)展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體會m的含義,建立1m的實際長度觀念

  教具準備:

  實物展示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出示主題圖。

  (1)學生看圖,第55頁情境圖。說說這是什么地方?

 。2)要想知道黑板的長度,同學們有辦法嗎?

 。3)操作:請兩位同學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度。你有什么感覺?

 。4)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看書55頁。

  2、教師介紹米尺。

 。1)認識米尺,1米的長度。

 。2)小結:量 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寫成1m。

  板書課題:用米作單位量長度

  3、認識米尺,建立1米的.觀念

 。1)小組活動觀察米尺,看一看、比一 比,感受1米有多長?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2)反饋:你知道了什么?

  (3)用手指比劃一下,1m大約有多長?

 。4)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m ?

 。5)量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用米作單位?

  二、 用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1、學習例1 。

  小朋友還記得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較短的物體的方法嗎?用這種方法以小組為單位,用米尺去測量黑板的長和寬。把結果填在書上。

 。1)小組活動

  (2)全班交流。你是怎樣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課堂小結

  三、課堂活動

  1、相互量一量自己的身高, 填在表中。

  (1)小組活動

 。2)反饋

  2、找一找教室里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并實際量一量。

  (2)獨立活動。

  (2)小組 活動

 。3)反饋

  四、課堂作業(yè)

  獨立完成練習十二第1——2題。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 3

 。1)教師: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小裁縫”的故事,請同學們仔細聽。小裁縫遇到了什么問題?認真想一想,你能幫助他嗎?從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

  《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是西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nèi)容,在實際生活中,雖然學生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但不一定能進行量化比較。學生在認識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學習測量長度方法,從而對物體的長度進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礎上認識線段。線段的認識對后續(xù)知識的學習有很重要的作用。

 。2)學情分析

  長度單位學生是第一次進行接觸,這部分內(nèi)容是教學上比較難的,也是生活中經(jīng)常要遇到的實際問題。但學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從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3)教學目標

  依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jù)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guī)律,和兒童的認知特點,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過程與方法:會用計量工具測量較小物體的長度,積累測量經(jīng)驗,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重點: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4)說教法、學法。

  根據(jù)課程標準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為了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創(chuàng)設情景。課標強調(diào)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所以在教學初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生活情境,以講故事的方式引入主題,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數(shù)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親自體驗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增強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同時也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與探索的興趣。

  2、動手操作。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七、八歲的兒童好奇,好動,有較強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據(jù)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結合教學內(nèi)容,恰當設置操作的過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學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學法:

  在教學用厘米量的活動中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使他們在發(fā)現(xiàn)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還獲得了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5)說教學過程

  根據(jù)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運用觀察、操作、討論等多種方法學習新知,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和諧、活潑的教學環(huán)境,促進學生認知的發(fā)展。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七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新課導入

  2.探究新知

  3.鞏固新知

  4.達標反饋

  5.課堂小結

  6.布置作業(yè)

  7.板書設計

  8.教學反思

  下面我詳細說一下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新課導入

  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入課題: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小裁縫”的故事,請同學們仔細聽。小裁縫遇到了什么問題?認真想一想,你能幫助他嗎?從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這樣的設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統(tǒng)一長度單位初步做了鋪墊,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樂于助人的優(yōu)良品質(zhì)。

  二、探究新知

  教師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老師:小朋友們,課桌是和你們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想知道它多長嗎?你能借助身邊的工具或物體去比一比嗎?誰來說一說,你想用什么做工具呢?

  學生經(jīng)過思考說出可以用不同的工具去比一比后,老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比,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產(chǎn)生了認知沖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讓學生找測量結果不同的原因,量課桌這些富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吸引學生對新知學習產(chǎn)生興趣,感受到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在認識直尺和厘米部分時,引出直尺。讓學生仔細觀察手中的直尺,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學生基本能夠找出直尺上面的有關數(shù)學信息,教師重點講授:長長短短的線叫做刻度線;直尺上最前面的數(shù)0所對的`這條刻度線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點;字母c,表示的是厘米。這樣的設計是借助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在對直尺的充分觀察中自主認識直尺,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對于認識1厘米有多長,教師采取讓小組內(nèi)交流的形式進行的,知道直尺上每相鄰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然后讓學生比一比1c有多長,伸出右手,把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慢慢的張開,張開到兩個手指間的長度大約是1c,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1c的長度,找生活中哪些物體或物體上的哪一部分的長度大約是1c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未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打好基礎。接下來,讓學生認識2厘米、3厘米......學生通過小組內(nèi)交流,總結出:從0開始到數(shù)字幾就是幾厘米或者看物體的一端到另一端,中間有幾個格就是幾厘米,也可以用后面大的刻度數(shù)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shù),得幾就是幾厘米。學到這,很順理成章的就是: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長度。教師讓學生根據(jù)前面學習的知識,做題單中的測量小棒的長度,要求先估測一下小棒的長度,然后再用直尺測量,通過對比,提高學生對估測的能力。

  三、 鞏固新知部分,我一共設計了三道題:第一道是教科書第52頁例2,采取的方法是讓學生獨立填寫在書上,并說一說測量的方法。第二道是測量課桌面的寬度,采取的方式是同桌合作,進行測量,小組內(nèi)交流,互相糾正。第三道是測量數(shù)學課本的長和寬,采取的方式同上。

  四、達標反饋這個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四道題,分別是: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算一算;看圖填空;估一估、量一量。

  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測量物體的方法,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和測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當物體的左端不是對準0刻度時應該怎樣計算物體的長度。

  五、課堂小結部分,我還是拋出一個問題: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能夠?qū)Ρ竟?jié)課所學知識進行一下梳理。

  六、布置作業(yè)部分,教師設計了一個作業(yè):要求學生回家找5個不同的物體,先估測出它們的長度,然后用直尺測量出具體的長度,并記錄下來,明天上課交流。

  七、板書設計:

  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

  測量工具:直尺

  單 位:c 厘米

  0刻度

  這樣的板書設計,簡單明了,重點突出,讓學生一眼就能看清本節(jié)的知識重點,便與學生記憶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八、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目的在于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并引導學生用直尺測量較短或者小的物體的長度,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好習慣。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 4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物測量,比較教師的大小。

  2、通過探索、知道比較物體大小應使用同一種測量的工具。

  3、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習相互協(xié)商、共同解決困難。

  活動準備:

  1、 孩子已與初步的測量經(jīng)驗。

  2、 事先與平行班的老師聯(lián)系,做好幼兒測量活動的準備工作。

  3、 筷子、玩具、椅子、繩子,筆,記錄紙。

  活動過程:

  一、 談:哪個班的教室大

  故事引入:請問小朋友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二、 討論:怎樣測量教室的大小

  1、 怎樣才能知道哪個教室大,哪個教室小呢?

  2、 用什么工具來測量?(棍子、繩子、椅子、紙玩具、塑料泡沫板等為測量的工具)

  3、 我們的教室是什么形狀的?怎樣測量?

  三、 探究:分組測量兩間教室并記錄

  1、 幼兒自由結伴,分組討論協(xié)商,如選擇什么物品作為測量的工具,怎樣測量,怎樣記錄。教師巡回觀察、傾聽,適時地引導幼兒解決小組間出現(xiàn)的矛盾。

  2、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測量。教師巡回觀察、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鼓勵幼兒使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

  四、 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 將各組的記錄結果張貼在黑板上,請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 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記錄結果,說說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并在分析比較中獲的比較物體大小應使用同種測量工具的經(jīng)驗。

  3、 再次測量、比較教室的大小、引導采用不同測量工具的幼兒選擇同種工具再次測量、比較兩個教室的大小;對于采用同種測量工具的幼兒,鼓勵他們嘗試用其他工具再次測量、比較。

  活動結束:

  1、 嘗試用各種不同的物品作為測量物體的高度、長度等。

  2、 在多次的探索比較中體驗并發(fā)現(xiàn)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 5

  【教材設想】

  一、背景分析

  “統(tǒng)一長度單位”是小學階段學習法定計量單位的開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學習這部分內(nèi)容時,注意呈現(xiàn)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這是新課程與老教材的明顯差異。教材的主題情境是:先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硬幣、曲別針、三角形、木塊)作標準去量數(shù)學課本的寬,并提示:“為什么同一邊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再讓學生用不同物品作標準量不同長度,教材讓學生自由量,并思考:“為什么不同的東西量出的結果一樣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塊)進行測量,去解決上面兩個矛盾沖突,由此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圖十分明顯:兩個操作層次,實際上都是要讓學生體會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通過研讀教材,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教材中兩個操作層次最終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維角度不同,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數(shù)學呈現(xiàn)時,常常省略了知識產(chǎn)生發(fā)展的曲折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shù)男问秸宫F(xiàn)出來,而小學生由于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這樣的知識還是會感到抽象困難。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課對象是一年級學生,他們在生活中交流物體長度的經(jīng)歷比較少,要他們分層、理性地還原本教材知識內(nèi)容的建構過程,是有相當難度的。

  通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們認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呈現(xiàn)以及預期落點有必要作適當?shù)恼{(diào)整。

  二、策略選擇

  1、變素材,降落點。

  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同時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現(xiàn)有思維發(fā)展水平,改變操作層次,簡化思維難度。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在活動中建立對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本節(jié)課的落點也適當調(diào)低,讓學生能體會到長度單位不統(tǒng)一會給日常生活、交流帶來不便,能初步感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體驗。

  針對知識內(nèi)容特點以及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實踐操作、體驗感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因此,本節(jié)課應注意安排設計多項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動,努力使知識的還原建構過程生動活潑,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同樣,在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時,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單位的名稱,更重要的是了解該長度單位的實際長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實踐活動,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初步體會統(tǒng)一單位長度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在實際動手測量與交流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測意識,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學準備】

  學具準備:課件、邊長1厘米的正方體、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導入新課,交流測量方法

  2、動手測量:桌子的寬。

  3、匯報結果:測量工具和結果。

  4、討論交流:多樣的結果。

  二、認識厘米

  1、認識尺子

  2、認識1厘米

 。1)教師介紹1厘米

 。2)學生找找1厘米

  (3)師生比比1厘米

 。4)學生找生活中大約1厘米的物體。

  三、應用

 。1)撕一撕:動手撕一段1厘米長的紙條。

 。2)估一估:書本等物品大約有多長。

  四、課堂總結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 6

  教具準備:

  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師:請同學們拿出橡皮量量自己的書,拿硬幣量自己的書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結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A、數(shù),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么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四、小結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 7

  活動內(nèi)容:

  長度守恒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讓幼兒理解物體的位置、形狀發(fā)生變化后,物體的長度不變。

  2.能夠用語言表述操作過程和結果。

  感知長度守恒,對量的守恒感興趣。

  活動準備:

  1.物質(zhì)準備: 教師兩根不同顏色、長度相同的塑料管,兩條一樣長的鐵線.

  2.幼兒操作材料:每人2根不同顏色長度相同的塑料管,兩條一樣長的鐵線。

  正方形表格一張,小塑料管8根。

  活動預設:

  (一)嘗試發(fā)現(xiàn)比較兩根木棍,長短的方法。

  1.出示平行放置的2根不同顏色的木棍,這兩根木棍一樣長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師小結:小朋友,要想知道塑料管是不是一樣長,不管你是橫著放,還是豎著放,只要塑料管的一邊對齊,然后進行比較,那它們一樣長嗎?對,它們是一樣長的。

  2.教師改變木棍擺放位置,讓幼兒說說、比較兩根木棍是不是一樣長?

  教師小結:是的,一樣長的塑料管,不管你怎么改變它的位置,斜著放,橫著放,豎著放,交叉放,塑料管的長度都是不邊的。

  3.教師出示兩根長度一樣的鐵線,改變鐵線的形狀,讓幼兒觀察比較兩根鐵線是不是一樣長?并說說為什么?

  教師小結:一樣長的鐵線,不管你怎么改變它的形狀,它的長度是不會變的。

 。ㄋ模┯螒颍鹤咝÷

  提要求:

  1.籃子里有紅色的塑料管,也有藍色的塑料管。請小朋友制定一條紅色的'路線,一條藍色的路線。

  2.這兩條路線要一樣長。

  3.路線的塑料管的頭尾要連接在一起。

  教師小結:“只要數(shù)量相同、長度相同的塑料管,它們連起來的長度是一樣長的。

  老師知道小朋友還有很多的想法,想制定更多的路線,現(xiàn)在我們帶著我們的教具回班上距續(xù)制定不一樣的路線吧!

  大班數(shù)學活動計劃:分類(小熊和小精靈)

  幼兒教師教學比武活動案例 大班科學活動《層級分類》(數(shù)學)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 8

  教學目標

  教具準備

  學生用硬紙做成的圓錐體、乒乓球、直尺、三角板、五分硬幣、棉線、圓柱體形鉛筆,每人各一套。

  教師圓錐體、球、三角板、直尺、輪子、印好一條無規(guī)則曲線線段的紙、金屬絲(后二件發(fā)給學生,人手一張和一根)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教師你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最大距離是多大?先自測,后請你用毫米刻度尺實際測量一下。

  學生目測、實際測量、進行匯報。

 。ㄓ休^多同學目測與實際測量相差較大;虿荒茏x出目測值。進行討論分析后教師表揚目測水平高的同學并糾正讀數(shù):若用厘米為單位,應讀出小數(shù)下二位數(shù)值;若用毫米做單位,應讀出小數(shù)下一位數(shù)值)。

  教師用你測出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離測課桌的寬度,再用刻度尺直接測量課桌寬進行比較。

  學生實際操作。進行討論。得出用刻度尺直接測量準確。

 。◤土曔_到培養(yǎng)學生的目測能力、記住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離、用刻度尺測量的實際操作能力、記錄讀數(shù)的能力)

  二、引入新課

  教師拿出預先印好一條無規(guī)則曲線的紙問:這條曲線如何測量?同學們準備好的錐體的高、乒乓球的直徑、這根金屬絲的直徑(很細)又如何測量呢?讓我們在這堂課中學習、解決。

 。ㄗ寣W生稍議論一下后,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二、長度的特殊測量方法)。

  三、新課講述

  1.曲線長度的測量(板書)

  教師拿出剛才印好一條曲線的紙問同學:這條曲線能直接用刻度尺來測量嗎?

  學生不能。

  教師那么誰能想辦法測出這條曲線的長度?

  學生可以用一條棉線沿曲線放過去,在棉線上標出曲線的起點和終點,然后把棉線放直,用刻度尺量出它的長度,就是這條曲線的長度。

 。▽W生往往忘掉講在棉線上標出起點和終點,讓大家討論、完整)。

  把紙發(fā)下去(或預先發(fā)好),讓學生實際測量,讀出數(shù)值。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糾正讀數(shù)記錄中的錯誤。

  教師這條曲線比較短,我們?nèi)菀紫朕k法進行測量,那么操場跑道一圈的長度我們又怎樣測量?

  討論片刻。教師引導同學看課本13頁第二節(jié)的第三段后拿出輪子,請同學敘述測量方法。

 。]有看書時,有的同學會說,先用刻度尺測出一步的長度,然后用走路的方法在跑道上走,記住步數(shù)n。則跑道的長就是一步的讀數(shù)乘以步數(shù)n。教師應該肯定這種測量方法,進行表揚,同時指出這種方法不夠準確)

  教師歸納,這種方法是一種“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板書)

  2.圓錐體高的測量(板書)

  教師拿出錐體問同學:錐體的高是否可以用測量一條曲線的.長度的辦法來進行測量呢?(學生肯定說不能)。我們可以用直尺和三角板配合的辦法來測量。請你用這兩個測量工具測一下你制作的圓錐體的高。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二人小聲討論,進行測量。

  教師巡視,不斷指出錯誤測量方法,讓幾組學生分別匯報測量錐體高的方法,指出正確的測量應如課本第十四頁圖1-8那樣,并且在講臺上演示。(讓學生注意直尺為什么放在桌子邊進行測量)

 。▽W生測量中往往出現(xiàn):

 、偃前迮c直尺的位置與課本第十四頁圖1-8所示的位置相反放置,教師要指出,這樣放置不容易使直尺水平,會影響測量的準確性。

  ②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放在錐體的頂端,進行測量,犯與①一樣的問題。

  ③直角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沒有完全與直尺重合。

 、軠y量中沒有注意直尺的零刻度)。

  3.微小量的測量(板書)

  教師如果我們測量的物體很小或很薄、很細。如物理課本的一頁紙的厚度、漆包線的直徑。而測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測出它們的厚度和直徑呢?

  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看課本第十四頁最后一段,指出,用毫米刻度尺測不出一張紙的厚度,也測不出二張紙厚度,但是能測出一百張紙的厚度,而一張紙的厚度只要把測出的厚度除以總張數(shù)就可以知道了,這種測量稱累計法測量法。然后讓學生測物理課本一張紙的厚度,并且提出,在累計法測量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

  學生

 、倥c課本內(nèi)的紙厚度不一樣的不能測進去。如課本的面、底、彩圖紙。

 、趶垟(shù)最好湊成容易計算的數(shù)。

 、勖宽摱家獕壕o。

  學生實際測量,教師巡視,指出測量中的錯誤。如看刻度時視線與刻度尺要垂直;刻度要貼近被測物體;刻度不能斜放等,為下一節(jié)課伏筆。(因為在微小量測量過程中容易暴露這幾方面的錯誤測量)

  教師歸納,這是一個“化薄為厚”的累計測量法。(板書)

  四、鞏固新課

  教師引導學生看黑板一起歸納: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化曲為直”的曲線長度測量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組合對錐體高進行測量。“化薄為厚”的累計法對微小量進行了測量。同時對認真測量的同學進行表揚。號召同學們學習他們積極思考,認真進行科學測量的學習態(tài)度,調(diào)動同學們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五、目標達成實際測量題

  1.用五分硬幣和毫米刻度尺測量剛發(fā)下的那張紙上的曲線。

  (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曲線的長度,是曲線測量的反饋題)。

  2.用毫米刻度尺和直角三角形測量乒乓球的直徑、圓形鉛筆的直徑。

 。ㄓ孟嗤瑴y量工具測量不同的物體的直徑,是錐體高測量的反饋題)。

  3.用一支圓柱形的鉛筆和刻度尺測量金屬絲的直徑。

  (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不同物體的微小長度,是測量微小量的反饋題)。

  通過測量,學生對前二個反饋題,做得較好,而第三個反饋題,開始時有不少同學無法著手測量,通過討論,引導,也能較好完成,但是有的同學繞線時,一圈圈不能緊壓,教師要指出為什么一圈圈要壓緊。

  六、布置作業(yè)

  1.思考題:

 、偃绾握_使用刻度尺進行正確測量?

  今天的測量中你做得怎么樣?

 、谡`差與錯誤有什么區(qū)別?

 、壅`差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

  ④怎樣可以減小誤差?

  2.課本第14頁練習二(1)、(3)做在練習本上,(4)要求同學去實際測量,下節(jié)課匯報討論。(指定一個籃球場)。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 9

  一、單元教材分析

  主要內(nèi)容:統(tǒng)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認識米、用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二、地位與作用: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jīng)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這一部分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和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三、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認識線段。

  2、能力目標:會用刻度尺量、畫物體的長度及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標:初步經(jīng)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四、單元教學重點:

  1、經(jīng)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2、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畫和量線段的方法。

  五、單元教學難點:正確的使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工具量和畫線段。

  六、單元教法設計

  1、統(tǒng)一長度單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計量單位去測量統(tǒng)一長度,來經(jīng)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過程。

  2、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3、關于線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補充線段的練習。

  第一課時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教學內(nèi)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1、2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量物體的正確方法,知道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擺放,要放平擺直

  2、使學生初步經(jīng)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3、讓學生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及對生活的重要意義

  4、鼓勵學生先估測再測量,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測量方法

  教學重點:學會用實物測量,體會測量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同情況,并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感知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課件,一角硬幣,曲別針,三角形學具,小刀,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

  教學過程:

  一、 演示“小馬過河”課件,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能不能幫幫小馬,讓她順利過河?

  二、 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1、用不同的物體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可以是一角硬幣,曲別針,三角形或者小正方體,同學們一起來量一量我們數(shù)學課本的寬,好嗎?

  師:同學們量得數(shù)學課本的寬是多少。扛嬖V你的同桌,說說你是怎么量的啊?

  生:……

 。ń處煱褜W生的回答板書寫到黑板,出現(xiàn)了數(shù)學課本的寬,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的情況)

  師:同學們請觀察這里(教師指著板書),大家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生:……

  師:哦,對了,我們發(fā)現(xiàn)啊,同樣是數(shù)學課本的寬,但是,為什么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呢?

  生:……

  師:哦,原來是這樣啊。那么,現(xiàn)在,我們一起用小正方體來量一量吧。

  2、用不同的物體作標準,量不同長度

  師:同學們做得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再量量其它物體。课覀円黄饋砹苛繑(shù)學書的長,鉛筆盒的.高吧。

  ……(教師把結果板書到黑板)

  師:大家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呢?(教師指著板書)

  師:對了,同學們觀察的真好。學校課本的寬是5把小刀長,鉛筆盒也是5把小刀長,它們一樣長嗎?

  生:……

  師:哦,原來是這樣啊。那么,現(xiàn)在,我們一起用小正方體來量一量吧。

  三、 拓展延伸

  (該環(huán)節(jié)的被測量物體不是非常的規(guī)則,主要拓展一下估測和測量方法)

  師:接下來,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手掌有多寬呢?同學們先估測一下,然后再認真測量,看看自己的估測對不對?

  師:好棒哦!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說說自己是怎樣測量的。

  四、 聯(lián)系實際,活動體驗

 。ㄔ摥h(huán)節(jié)除了鼓勵學生估測之外,還要引導學生知道,有些物體,可能不是一個一個地擺,而是一次接一次地量)

  師:同學們都做得很棒哦。下面同學們在教室里頭,找找自己喜歡的物體,先估測一下它大概多長,多寬或多高,然后再測量一下,好嗎?

  師:你能說說你是怎樣測量的嗎?

  五、 總結

  師: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對你有什么幫助啊?今天學到的知識,你覺得它有什么用。

  六、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教學內(nèi)容:義務教育教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人教版)

  二年級上冊第3―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讓學生了解刻度線的概念,會認厘米尺上的刻度

  3、使學生掌握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并體會多種方法測量的必要性(限整厘米)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長度單位,用厘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用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

  教學準備:厘米尺,課件,長短一樣、顏色不同的線繩(學生每人2根)

  教學過程: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 10

  一、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英勇的消防員叔叔為了搶救國家、人民的生

  命財產(chǎn)時都是爭分奪秒,刻不容緩的,當每次接到任務時,為什么他們都是從高高的鐵管上滑下來而不是走樓梯呢?(比較快)為什么從鐵管滑下來比走樓梯快呢?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觀察體驗,探究新知

  1、感知線段的直

  師:請拿出袋里的東西看一看、摸一摸,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觀察準備好的牙膏盒、藥盒、直的曲的吸管、鉛筆、繩子、鐵

  絲等。

  學生匯報。

  師:你覺得桌子上哪些東西是直的?

  學生迅速找出自己認為是直的東西。

  師:請大家互相堅持誰拿對了,誰拿錯了,并且互相糾正。

  2、感知線段的兩個端點

  師:請同學們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東西除了直以外,你還發(fā)現(xiàn)什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

  師:假如從鉛筆的任意一端開始,摸到鉛筆的另一端,我們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把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我們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像書本的邊、直的吸管那樣都有兩個端點。

  3、從實例理解線段

  師: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沒兩點連結起來。

  教師在黑板出示:

  學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兩個點用線連起來。

  師:同學們畫的這些線都有什么特點?

  學生匯報。

  師:大家說得好,請同學們看看、想想教科書第頁“做一做”的圖下面那句話和三條線。

  小結:我們就把像課本第5頁中間的圖叫線段,線段都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比如書本的邊、盒子的邊、鉛筆、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線段。

  學生找出身邊的“線段”,并說一說、評一評。

  4、量線段和估線段

  師:線段可以量度嗎?

  讓學生量一量課本第頁上面線段的長度,并說說量法。

  小結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教師出示橫、豎兩條同樣長的線段,請學生估計這兩條線段哪條長、哪條短或者同樣長呢?

  學生自由發(fā)表想法。

  學生通過用尺子量度,發(fā)現(xiàn)這兩條線段是一樣長的。

  小結:不太長的線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長度。而生活中的線段有時需要估計一下,有時又要通過實踐來得出正確的結論。另外,同樣出的兩條線段,往往人們會覺得豎放比橫放長,這是視覺的誤會,同學們在生活中要注意這個問題。

  5、畫線段

  教師讓學生用手勢表示3厘米大約有多長。

  學生嘗試畫3厘米長的線段,并說出畫法。

  讓幾個學生演示怎樣畫線段,大家評價哪種方法好。

  學生操作后匯報。

  請方法好的學生再演示一遍,并邊畫邊說。

  教師出示斷了3厘米多的斷尺讓學生討論:怎樣用這把斷尺畫出3厘米出的線段?

  小組討論,試畫。

  小組派代表匯報。

  師:刻度尺有不同的標記方法,只要掌握畫法就能準確畫出線段。

  三、聯(lián)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圖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線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你認為走哪條路最近?

  師:你們明白消防員叔叔為什么一接到任務后馬上從鐵管滑下來,而不走樓梯了嗎?

  生活中運用這個原理的例子還有很多,你們能說說看嗎?

  四、總結

  師: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五、課外作業(yè)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 11

  一、 問題情景,引入新課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手中的兩根不同顏色的線繩,你覺得哪根長一點呢?

  師:哪位同學能想出辦法,有根據(jù)的說出哪根長點,哪根短點?

 。ㄒ龀咦樱

  師:非常好,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我們的祖先啊,就發(fā)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那么,到底怎樣用尺子量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用尺量的方法,然后再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二、 觀察操作,探索新知

  1、認識厘米

  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

  ■ “0”表示起點,就像我們賽跑時都要從起點開始跑,那我們用尺子量物體長度時,也要從“0”開始量。

  ■ 刻度線有長有短。

  ■ 尺子上還有很多數(shù)字,這些數(shù)字都對著一根長的刻度線,所以數(shù)字幾,我們就把它叫做刻度幾,而且這些數(shù)字都是按順序排列的。尺子長些,數(shù)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數(shù)字就少些。

  2、認識、感受1厘米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食指的寬度嗎?把你們食指摁在尺子上,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師:請同學們找找,自己尺子上,還有哪些是1厘米的。

  生:從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1厘米。

  師:這說明了什么呢?

  尺子上每相鄰的兩條長刻度線之間的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

  師:我們大家現(xiàn)在一起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多長;ハ嗫匆幌,計住了嗎?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3、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現(xiàn)在知道1厘米有多長了,那3厘米又有多長呢?

  師:同學們還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長度嗎?

  4、用厘米量

  師:剛才上課時,老師展示的2根線繩,到底哪一根長一點呢?現(xiàn)在,同學們先估計一下這兩根線繩各自多長,然后在測量比較一下,好嗎?

  師:結果是哪根線繩長一點呢?能說說你是怎么量的嗎?

  三、 知識拓展

  1、師:老師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斷了一節(jié),沒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這把尺子能不能用來量物體的長度?同學們能不能幫老師想一想辦法,好嗎?

  2、其他測量長度的工具(課件展示)卷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長度單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碼、里、海里

  4、《買鞋》的故事

  四、 總結

  這節(jié)課,同學們學到了什么?這些知識有些嗎?我們能不能象那個“買鞋的”一樣啊,為什么啊?

  五、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 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目標

 。ㄒ唬┦箤W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ǘ└鶕(jù)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過同學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長度的物體,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難點: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具和學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長的紙條.

  學具:1米的卷尺,1根較長的繩子.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提問

 。1)量物體的長度用什么工具?已經(jīng)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什么?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長?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應注意什么?指名兩名學生量下面紙條的長度.

 。3)現(xiàn)在我請一位同學來量講臺桌的長(學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結果).因此,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通常用米作單位.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認識米、用米量.

 。ǘ⿲W習新課

  1.認識米

  ■出示米尺,這是一把米尺,觀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為單位.

  ■讓學生觀察自己帶來的1米長的卷尺,和教師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樣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長呢?教師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從地面到講臺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一條線段,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長.

  ■讓學生用自己的卷尺,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兩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還是不到1米.同學們看到在公共汽車或電車的車門口有一個1米的標記,不足1米高的兒童可以不買車票,超過1米則要買票,同學們乘車要自覺遵守這一規(guī)定.

  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厘米,1厘米有多長呢?同學用兩手指比一下,教師在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的上面并排畫出1厘米.1米有多長呢?同學們用兩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教師出示折尺,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與1米的直尺相比,一樣長.看一看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時,教師在黑板1米長的線段上,以10厘米為單位,分成10份(如圖11).

  同時板書: 1米= 100厘米

  3.用卷尺量較長的距離

  教師出示卷尺,并說明量比較長的距離,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由學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對齊要量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ㄈ╈柟谭答

  1.兩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組為單位,利用4個人用1米長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長度(每組量一項):前面黑板的長,后面板報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墻壁的長等.測量后,每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 )內(nèi)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

  教室長6(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課桌長50( )

  第四課時 認識線段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教學重難點: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用具:刻度尺,各種彎的、直的實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繩子等。

  教學過程設計: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 12

  一、學習目標

  1.會使用適當?shù)墓ぞ邷y量長度和時間。

  2.知道測量有誤差,知道誤差和錯誤的區(qū)別。

  3.體驗通過日常經(jīng)驗、物品或自然現(xiàn)象估測長度和時間的方法。

  二、新知預習

  1.長度的單位

  ⑴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 )。

  ⑵長度的常用單位:千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納米( )。

  2.正確使用刻度尺

 、艜J:刻度尺的單位、零刻度線的位置。

  ⑵會選:在實際的測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測量時應先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需要達到的精確度,再選擇滿足測量要求的刻度尺。⑶會放:零刻度線或某一清楚數(shù)值刻度線 待測物的起始端或整刻度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邊 待測物體,與所測長度平行,不能傾斜。

 、葧矗阂暰與刻度尺尺面 。

 、蓵x:讀數(shù)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蕰洠河涗浀臏y量結果應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

  3.長度測量的特殊方法

 、爬鄯e法:測紙厚,測細絲的直徑。

 、戚o助工具法:適于測圓、圓柱體的直徑和圓錐體的高。

 、翘娲ǎ簻y較短的曲線,例如地圖冊上的鐵路線長;測較長的曲線,例如運動場的跑道長。

  4.時間的測量工具

 、艊H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比秒大的單位:分(min)、時(h)36⑵換算關系:1h=60min=3600s,1s=10ms=10μs。

  5.誤差

 、艤y量的數(shù)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的差異就叫 。

 、普`差的來源:

 、贉y量時,要用眼睛估讀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數(shù)字,是估讀就不可能非常準確。

  ②儀器本身不準確。

 、郗h(huán)境溫度、濕度變化。

  注意:

 、耪`差是不可避免的,誤差不可能消除,只能盡量的減小。

 、茰p小誤差的辦法: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使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钦`差不是錯誤。

  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guī)則或讀取、記錄測量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錯誤是不應該發(fā)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三、探究演練

  1.長度測量:用 測量。

 、趴矗嚎潭瘸呤褂们耙^察它的。

 、普{(diào):刻度尺放置時 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線的一邊要緊靠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長度保持 ,不能 。

 、亲x數(shù)時,視線要 刻度線。

  ⑷記錄的結果包括 和 兩部分。

  2.誤差的特點:誤差 (選填“能”或“不能”)避免。

  ⑴ 只能減小誤差的方法;

  ⑵選用 ;

  ⑶改進 。

  3.觀察如圖所示的刻度尺,它的零刻度線在 端(選填“左”或“右”),量程是 ,分度值是 。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磨損,該刻度尺還能否使用?若能使用,應怎樣讀數(shù)?

  四、拓展提升

  1.如圖所示,測得物體的長度是 cm。第4題圖 第5題圖

  2.用如圖所示的刻度尺測一木塊的長度,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該木塊的長度是 。

  3.李陽為了測某一品牌導線的'直徑,采用了以下辦法:剪下一段導線后,把這段導線緊密的在一支鉛筆上單層纏繞40圈形成一個導線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測量導線圈的長度,測量情況如圖所示,則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這個導線圈的長度是 cm,這一品牌導線的直徑是 mm。

  五、知識整理與反思

  1.長度的測量:

 、艈挝患皳Q算;

 、瓶潭瘸叩氖褂;

  ⑶特殊的測量方法。

  2.時間的測量:

 、艤y量工具;

 、茊挝患皳Q算。

  3.誤差:定義,來源,減小誤差的方法,誤差和錯誤的區(qū)別。

  六.成果檢測

  1.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 )A.秒 B.千米 C.米 D.厘米

  2.長度測量是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測量之一,圖中的四種工具不屬于測量長度的工具的是( )

  3.如圖所示,下列關于刻度尺的使用或讀數(shù)正確的是( )

  4.下列關于誤差和錯誤的理解正確的是( )

  A.誤差就是測量中產(chǎn)生的錯誤

  B.只要我們認真測量,誤差和錯誤都可以避免

  C.誤差只可能盡量減小,但不可能避免

  D.只要選用精密的測量儀器就可以消除誤差

  5.(20xx涼山)如圖所示,用A、B兩個刻度尺測量同一木塊的邊長,就分度值而言, 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尺的使用方法不正確。

  6.1908年第四屆倫敦奧運會是最后一次使用機械停表計時的奧運會。下圖表示的是某運動員在長跑比賽到達終點時停表指針的情況,它表示的時間為 min s,合 s。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 13

  第一章機械運動

  第1節(jié)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國際單位制中長度和時間的單位;

  2、會選用適當?shù)墓ぞ邷y量長度和時間;

  3、知道測量有誤差及減小誤差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體驗通過日常經(jīng)驗或自然現(xiàn)象粗略估計長度和時間的方法;

  2、通過實驗,學習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確使用方法。

  3、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了解長度測量的特殊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簡單的測量知識,體會測量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養(yǎng)成細致、嚴謹?shù)膶W習習慣;

  2、認識測量長度和時間的工具及其發(fā)展變化的過程,養(yǎng)成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點】

  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使用停表測量時間。

  【教學難點】

  測量長度時讀取估計值。

  【教學準備】

  教師用:習題及圖形(事先寫或畫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鋼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石英鐘、電子手表、J1202機械停表(精確度0.1s)、J1202電子停表(精確度0.01s)等。

  學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鉛筆、金屬塊、J1202機械停表(精確度0.1s)、J1202電子停表(精確度0。01s)等。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及內(nèi)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課件導入

  【展示課件】

  展示幾個有趣的“視覺錯視”實例。

  【提出問題】

  1、圖甲中兩根紫色的線是直的嗎?

  2、圖乙中紅色的線哪根長?

  【過渡語】

  靠我們的感覺器官去判斷,很難精確,而且有時會出錯。所以,要作出準確的判斷,得到精確的數(shù)據(jù),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

  【設疑引題】

  尺、秤、鐘表、溫度計等是我們熟悉的測量工具或儀器。它們都有刻度,測量時需要正確使用它們,正確記錄測量結果。那么如何進行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感覺不可靠,測量有必要,從而引出課題。)

  1、學生相互談談自己的感覺,并請2~3名同學回答感覺的結果。

  2、去掉背景后,再次觀察,發(fā)現(xiàn):甲圖中兩根紫色線都是直的;乙圖中紅色線一樣長。

  3、認識到感覺不可靠,要想獲得準確結果,應該進行測量。

  二、新課講授

  1、長度的單位

 。1)長度單位的符號

  (2)長度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3)了解一些物體的長度

  2、長度的測量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1千米有多長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二年級數(shù)學《課桌有多長》教案01-11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混合運算》教學教案設計(精選10篇)08-15

桌子有多長的教學教案3篇12-27

桌子有多長的教學教案(精選8篇)12-28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教案設計(通用14篇)02-23

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認識立體圖形教案設計范文(精選7篇)11-03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秋游》教案設計03-09

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教案設計02-01

小學數(shù)學教案設計09-26

二年級人教版數(shù)學下冊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