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論文
小編整理了一篇關于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論文,僅供大家參考和閱讀。
摘要:語言和文化密切相關。交際的基礎是語言,正確交際的保障是文化,所以學習外語就必須學習對象國相關的文化。本文指出我國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只注重語言教學,而不注重文化教學的現(xiàn)象,并闡述了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著重探討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把語言和文化真正融為一體。
論文關鍵詞:語言與文化,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方法
一、引言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雖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我們的教學只重視語法和詞匯等語言形式教學而忽視文化的導入,尤其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沒有安排文化教學,反而朝著應試教育的方向發(fā)展,考研,考四六級,考雅思等等,而且名目繁多的各種英語等級考試與日俱增。很多大學生畢業(yè)后,在交際方面出現(xiàn)了障礙,聽不懂老外說話,這一方面是由于說不出英語,而另一方面卻是因為文化上存在差異和沖突,因為“每一種語言與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對應。該語言的語言結(jié)構(gòu)、語言交際模式、篇章修辭原則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為該語言上層文化觀念的影響甚至制約。”(束定芳,莊智象:2008,P129)面臨這些問題,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討如何把文化引入大學英語課堂,把語言和文化真正融為一體,使學習者走出枯燥的語言結(jié)構(gòu)的學習空間,不僅學習語言技巧而且提高文化素質(zhì),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
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交際的基礎是語言,正確交際的保障是文化,由于我們的文化認同迥異于西方,有些語言所傳遞的信息是完全不能按照我們中國人的文化理念去理解和接納的。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能力不光是簡單地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還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堂上除了傳授語言知識外,還應適時、適度地導入相關的文化知識。
英語作為現(xiàn)行的世界通用語言,在國際交流中充當著重要角色。特別是在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間的交往和溝通日益頻繁和密切,中外文化的交流無論從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學英語教學的對象雖然是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但這類學生數(shù)量龐大、專業(yè)各異,在世界開放的狀態(tài)下,這些學生必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有許多跨國和跨文化交流的機會。在此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文化意識,熟悉母語和對象國文化的異同,成功進行跨文化交流的任務日益迫切。
三、跨文化教學的'主要方法
(一)利用教材進行教學
現(xiàn)行的英語教材選材廣泛,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和民情風俗各個方面,教師可以挖掘其中的文化點,圍繞教學內(nèi)容引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jié)合起來,如在講解詞匯和語言點的過程中,可以融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
(1)詞匯教學
語言的基礎是詞匯,核心是詞義。英語詞匯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沉淀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這種能夠反映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詞匯被我們稱為“文化詞”或“文化承載詞”(cultural-loadedwords).如英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sonnet(十四行詩)、Sandwich(三明治)、Trojanhorse(特洛伊木馬)等均是西方文化所特有的。同樣,漢語中所特有的一些詞,比如剪紙、春聯(lián)、豆腐、功夫、麻將等,不了解相關文化就不知道其含義。另外,即使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國家代表的意義也不相同。例如有關動物的詞匯在中西方文化里就有著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和象征意義。如:
漢語里象征帝王的龍(dragon),在英美文化里dragon卻被看作“邪惡”和“恐怖”的代名詞!妒ソ(jīng)》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個與上帝作對的誘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稱作theoldDragon。所以我們在翻譯“望子成龍”時一定要注意到文化差異,不能直譯為“toexpectone’ssonbecomeadragon”而應該意譯為“toexpectone’ssonbecomesomebody”,否則就會造成誤解,影響語義的理解。
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講解詞匯的時候還應考慮到文化教學的影響,導入相關文化背景知識,講清楚詞匯的文化淵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知識面,在跨文化交際中避免語用錯誤。
(2)文化背景知識教學
英語教學過程中接觸得到的文化元素隨手拈來,為學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動鮮明的材料,所以只要外語教師做有心之人,將文化背景知識融入到語言教學中也是舉手之勞,這樣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加深印象。
閱讀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提高閱讀欣賞能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更是必不可少。在講解文章時補充相關的背景知識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比如在講解《21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Unit2時,有這么一段話“ConfucianismprovidersanotherimportantingredientintheAsianssuccessaswell.….Onecanneverrepayone’sparents,andthere’sasenseofobligationorevenguiltthatisasstrongasaforceamongAsiansasProtestantphilosophyisamongthoseintheWest.”這段話中把Confucianism(儒學)和Protestantphilosophy(新教哲學)做了對比。
這個時候老師就必須挖掘這兩個文化點給學生們做詳細生動的講解,否則這段話就晦澀難懂。
(二)利用直觀的手段進行教學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選擇最真實、最貼近對象國日常生活的影像資料,實物、圖片、郵票、展覽、明信片和報刊等各種各樣的物品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盡可能為每一種文化的學習提供試聽和參與的機會,比如我們在講解中美文化沖突的時候,可以引入《刮痧》這部電影,把抽象難懂的文化知識具體化,直觀化,增強學生對文化元素的直觀感受和認知,提高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