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化差異在文學翻譯中的重要性研究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文化差異在文學翻譯中的重要性研究的論文,歡迎各位人文社科畢業(yè)的同學借鑒哦!
摘 要: 翻譯是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轉換。由于兩種語言所處的地理位置、政治、歷史、經濟、生活方式等不同造成的文化認知差異,翻譯在這種語言轉換實踐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了解這種文化認知的差異,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因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產生誤譯。本文從文化認知對翻譯的各種影響出發(fā),對文化認知在文學翻譯中的重要性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 翻譯 文化認知 文化差異
一、語言、翻譯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認知存在著緊密的關系。語言是用來構建和交流意義的,是了解人類思維的窗口(Fauconnier, 1999)。語言是人類智慧的表現,體現著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不同地域的人類,由于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不同,對世界的認識不盡相同。這種對世界認識的差異,則會以語言作為媒介表現出來。翻譯不僅涉及兩種不同的語言,更涉及兩種不同的文化。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所承載的意義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跨語言、跨文化活動。翻譯的表象是語言符號之間的轉換,然而其本質卻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認知的轉換。準確又具有欣賞價值的譯文,不僅僅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一種跨文化的溝通。所以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一定要深入了解譯文的源文化,以及受眾讀者的文化背景和認知能力。
二、文化認知在翻譯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類意識的產物。研究對外漢語教學的趙賢州先生(1996)認為:跨文化交際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人類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際之所以產生某些偏差,是因為雙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異的文化信息。譯者在開始一個譯者的職責之前,首先應作為一個讀者,正確地理解原文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在形式上的轉換,更包括兩種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似性和兼容性。劉宓慶先生(1999)認為:文化的可譯性是由認識的同一性及語義系統(tǒng)的同構原理和人類思維形式的同一性原理決定的。但除了同一性之外,文化間的差異性也不容小覷。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最大限度地傳遞譯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1.文化認知造成的語義差異
由于譯者和作者來自不同的文化領域,彼此身上都承載著各自民族文化的歷史、政治和經濟形態(tài)。母語的文化特征多多少少會影響跨文化語言交際,因此,如果譯者本身沒有強烈的跨文化意識,不深入地了解作者所處的文化,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對譯文的誤讀和誤譯。
中國文化受佛教的影響很大。“龍”這種生物,就是佛教宗教背景下的產物。“龍”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之物,形似蛇,有爪,身披鱗片,頭頂雙角,能浮于云端,吞云吐雨,是皇權的象征,代表了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尊貴。在古代,“龍”是皇帝的象征,古代的皇帝身著“龍袍”,把自己稱作“真龍?zhí)熳?rdquo;。中國人把自己稱為“龍的傳人”,把對子女的期望描述成“望子成龍”。巧妙的是,在西方國家,也存在“龍”這種傳說中的生物。西方的“龍”在英語中叫“dragon”, 和中國“龍”是同一個詞。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這種在東方神秘尊貴的生物被描繪成有翼、有巨爪鱗片、會噴火的巨大的蛇形怪物。其脾氣兇惡暴躁,是傳說中的怪獸,也是罪惡的象征。兩種“龍”,雖然長相相似、名稱相同,但兩種文化中所代表的意義卻一褒一貶、截然不同。
例如,“這個企業(yè)在該產業(yè)中起龍頭作用。”這句話如果翻譯成“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the dragon head role in that industry.”則是不恰當的。因為在西方,“dragon”扮演的是邪惡的角色。正確的譯法應為:“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that industry.” 又如,撒切爾夫人在保守黨年會上發(fā)言時曾說:“... but we have other dragons to kill.”這里的“dragon”代表西方惡龍,應譯為“……我們還有很多的困難需要克服。”,這里如果理解成東方神秘高貴的“龍”,就會造成誤解,甚至是誤會。
在中國,我們把怕老婆的丈夫戲稱為“妻管嚴”,這個詞和“氣管炎”諧音,所以有時開玩笑時我們會說:“這個人有氣管炎。”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把這句話譯為“He has rachitic.”,那么外國賓客就會以為這個男人得了“氣管炎”這種病。由于譯者沒有準確把握原文的文化,因此造成這種誤譯的產生。我們在翻譯這句話時應該體現源文化中的隱含意義,那就是 “怕老婆”。因此,上句應該譯為“He is a hen-pecked man.”
在以上兩個例子中,雖然詞匯相同,但詞義卻千差萬別。譯者在翻譯時,要倍加注意,強化跨文化意識,避免誤譯的產生。
2.文化缺省
不同語言文化之間會有文化現象的不一致和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指原文中所含的文化信息在譯文的文化中沒有相應的“對應語”來表達。這一語言現象與兩種不同的社會的風俗習慣和社會構架有關。雨果曾說:“翻譯如以寬頸瓶中水灌注在狹頸瓶中,傍傾而流失者必多。”(毛榮貴,2001:250)譯者應尊重兩種語言各自的文化,采用合理的手段,彌補文化缺省,達到促進文化交流的目的。
比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陰陽八卦的“陰”“陽”,分別被音譯為yin, yang。Yin 和 yang 在詞典中被分別注釋為 “yin, 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yang, 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即使如此,由于英語中沒有“五行八卦”這一概念,即使有了注釋,對于有些英語母語的讀者來說也仍然很難理解。
再比如,中國古代的“梅、蘭、竹、菊”被譽為花中“四君子”,這是古代詩人根據這些植物的外貌和開花特性,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能力,進而引申成了君子的某些高貴品性。因此,這些植物被稱為“花中君子”。在西方,它們并沒有任何特殊的意義! ≈袊袀習語叫“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諸葛亮”是中國有名的聰明人,是三國時期劉備的軍師。而“皮匠”這個職業(yè)是由于其發(fā)音和“諸葛亮”諧音相似,才被拿出來補全句子結構的。這句話的原意是指眾人的智慧遠超過一個人的智慧。但西方人并不知道“諸葛亮”是誰,也不明白為什么會拿“皮匠 cobbler”和“諸葛亮”相比。對于這句話,正確的處理方式是避開文化認知中的信息缺失,直接根據句意翻譯,應譯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正如“諸葛亮”代表智慧一樣,有些人物因為太過出名并且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我們常用他們的名字來指代某種性格或含義,英語中也是如此。例如,“I am not Hamlet.”。這里的“Hamlet”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個人物,是丹麥王的兒子。然而有一天丹麥王的鬼魂來找他,告訴他自己是被當今國王,哈姆雷特的叔叔害死,要他為自己復仇。哈姆雷特一方面對父親之死產生懷疑,一方面又擔憂是魔鬼意圖蠱惑他,猶豫不決,左右為難,最終為了避免叔叔的懷疑,開始裝瘋賣傻,F在用“Hamlet”這個名字代表猶豫不決、優(yōu)柔寡斷的人。由于中國文化中沒有 “哈姆雷特”這個人物,因此,這里翻譯成“我不是哈姆雷特”是不恰當的,也不利于目標讀者理解句義。如果根據涵義譯為“我不是一個優(yōu)柔寡斷的人”更合適。
由上可知,文學典故和文化形式的不同,必然會產生許多的文化缺省,為目標讀者的閱讀和理解制造障礙?缥幕g者在翻譯時,應該注重其意,對形式上的不同做適當的取舍,才能達到準確傳遞信息的目的。
三、結語
翻譯既是語言之間的溝通,又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文化認知的差異對翻譯實踐至關重要,會對翻譯實踐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作為連接兩種文化的橋梁和紐帶,要提高自身對文化的感知和對兩種語言的運用能力,努力準確傳遞原文信息,實現譯文在兩種文化認知中最大限度的自然轉換。
參考文獻:
[1]Fauconnier,Giles.Introduction to Methods and Generalizations,in T. Jansen and G. Redeker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undations,Scope and Methodology,The Hague:Mouton De Gruyter,1999.
[2]賈立偉.翻譯中的文化缺省透視[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 5(10):345.
[3]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毛榮貴.英譯漢技巧新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5]趙賢州等.對外漢語教學通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文化差異在文學翻譯中的重要性研究】相關文章:
對英美文學作品翻譯中的不對等性研究論文10-13
古代文學翻譯美學研究論文10-08
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的影響10-06
文學的重要性02-21
研究中西文化差異視角下茶葉翻譯策略論文10-09
國外求職面試中的文化差異10-26
體育教育的跨文化差異研究論文10-09
淺議文學翻譯中漢語模糊美的磨蝕與補償10-08
英美文學中黑色幽默研究論文10-09
論文學翻譯中的語言變異及其文體效果10-26